金雕
金雕(學名:Aquila chrysaetos),別名為老雕、鷲雕、金脖雕等?,是鷹科雕屬鳥類?。體長在76~102厘米之間,翅展在185~220厘米之間。一般而言,雌鳥較雄鳥更大。其中,雌鳥體重約在4~6千克之間,而雄鳥體重僅在3~4.5千克之間?。體色豐富,上體暗褐色;下體頦、喉和前頸黑褐色?。頭部相對較小;爪強健有力,尾長而寬,呈圓形。
金雕均分布于北半球的溫帶地區?,遍布歐亞大陸、北非和北美洲,在中國分布于東北、西北、華北和西南地區,冬季偶見于華東和華南地區。其主要棲息在山地森林和草原地帶,秋冬季節也常到林緣、低山丘陵、荒坡和沿海地帶活動。該鳥類屬肉食性鳥類,食性極廣。
截至2021年,金雕種群數量在8.5~16萬只之間,且種群數量趨勢趨于穩定。金雕于2021年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同年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2023年,金雕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Ⅱ?。金雕是濕地的珍稀鳥類及猛禽之一,其羽毛具有很高的價值,因此具有觀賞、經濟和科研價值。此外,金雕被認為是最兇猛的猛禽之一,其在古代的形象與太陽有關。
動物學史
進化史
根據化石記錄,更新世時期生存于美國洛杉磯著名的拉布雷瀝青坑(Rancho La Brea)的雕屬(Aquila)是金雕的直接祖先。更新世金雕與現代金雕最大的區別在于頭骨形態。更新世金雕的頭骨較低、扁平、寬,上下頜骨結構更堅固,喙也更堅固。此外,還有一些更新世金雕化石被發現,例如美國科學家穆雷·索威雷(Mourer chauvire)于1975年發現的金雕亞種(Aquila chrysaetos bonifacti)化石,以及美國科學家維信(Weesie)于1988年發現的另一種金雕亞種(Aquila chrysaetos simurgb)化石。
分類史
1758年,瑞典博物學家林奈(Linnaeus)首次對金雕進行命名,將其歸入隼屬(Falco),學名為Falco chrysaetos。1760年,法國鳥類學家馬蒂蘭·雅克·布里松(Mathurin Jacques Brisson)將其移至雕屬(Aquila)中?。
發現與命名
金雕學名中的“Aquila”在拉丁語中譯為“鷹”,可能來源于“aquilus”一詞,而“chrysaetos”是源于古希臘語中的“khrusos”一詞,譯為“金鷹”。此外,該鳥類的英文名為“Golden Eagle”,它還有老雕、鷲雕、金脖雕等別名?。
形態特征
體型
金雕是大型猛禽,是北美洲最大的鳥類之一?。體長在76~102厘米之間,翅展在185~220厘米之間?。除體型外,雌雄鳥形態相似,雌鳥體型一般大于雄鳥。其中,雌鳥體重約在4~6千克之間,而雄鳥體重僅在3~4.5千克之間。
體色
金雕體色豐富。前額、頭側黑褐色;后頭、枕和后頸羽基暗赤褐色,羽端金黃色,具黑褐色羽干紋?;虹膜呈栗褐色;喙呈黑色,其上蠟膜呈黃色;嘴端部呈黑色,而基部呈藍黑色。上體暗褐色,肩部顏色較淡,背肩部微綴紫色光澤;下體頦、喉和前頸黑褐色,羽基白色;翅上覆羽暗赤褐色,羽端淡赤褐色?;胸、腹黑褐色,羽軸紋較淡,覆腿羽、尾下覆羽、翅下覆羽和腋羽均為暗褐色,覆腿羽具赤色縱紋;趾黃色,爪黑色,跗跖被羽;尾上覆羽淡褐色,尖端近黑褐色,尾羽灰褐色,具不規則暗灰褐色橫斑或斑紋和一寬闊黑褐色端斑?;尾上覆羽淡褐色,尖端近黑褐色,尾羽灰褐色,具不規則的暗灰褐色橫斑或斑紋和一寬闊的黑褐色端斑 。
其他特征
金雕頭部相對較小,喙大而堅硬?;后頭、枕和后頸的羽毛尖銳,呈披針形;爪強健有力,尾長而寬,呈圓形?。
成幼差異
金雕幼鳥與成鳥體色相似,但幼鳥體色更暗。第一年幼鳥尾羽白色,具寬闊的黑色端斑,飛羽內翈基部白色,在翼下形成白斑;第二年以后,尾部白色和翼下白斑逐漸減少,尾下覆羽顏色也由棕褐色逐漸變為赤褐色,最后變為暗赤褐色?。
棲息環境
金雕廣泛棲息于開放或半開放地帶,通常位于林木線以上,海拔范圍從海平面到4000米。其棲息地類型包括苔原、灌木叢、草原、林地-灌叢和針葉林。該物種主要棲息在山地森林和草原地帶,秋冬季節也常到林緣、低山丘陵、荒坡和沿海地帶活動?。它們的棲居地通常會避開城市和郊區地帶,也通常不會棲居于茂密的森林中?。
分布范圍
金雕分布于北半球溫帶地區。它們遍布歐亞大陸、北非和北美洲。在北美洲,該物種分布于阿拉斯加到墨西哥中部的大陸西半部,還分布于加拿大東部,美國東部。
在中國,金雕分布于東北、西北、華北和西南地區,冬季偶見于華東和華南地區。
生活習性
覓食行為
金雕的食性十分廣泛,為肉食性鳥類,可攝食各種哺乳動物(Mammalia)、鳥類(Aves)、爬行動物(Reptilia)、兩棲動物(Amphibian)、魚類、昆蟲及各種腐肉。它們一般攝食的食物重量為0.5~4千克之間。
金雕通常在開放或半開放的環境中捕食?,常單獨、成對或組成小群進行捕獵,一對金雕合作捕獵時,通常一只將獵物追趕至筋疲力盡,另一只則通過高速俯沖進行捕殺。金雕是迅猛的捕食者,俯沖速度可達每小時322千米。此外,它們也可以通過潛水行為來進行捕食。盡管該鳥類可捕食大型動物,但它們通常會優先選擇體型較小的哺乳動物為食。金雕極少儲存食物。
社群、家域行為
成年金雕通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未成年的金雕也可能集群活動,特別是在極端天氣或食物豐富的情況下。該鳥類的家域范圍大小與季節和棲息地的質量。其中,在繁殖季節,生活在美國西部地區的金雕的活動范圍在20~33平方千米之間。此外,金雕可能通過起伏的飛行行為來捍衛領地。
節律行為
部分金雕具有季節性的遷徙行為,且其遷徙距離通常為短距離或中距離的。例如,北美洲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的金雕通常在秋季向南遷徙?,北部繁殖地的金雕遷徙通常從8月中旬開始,多在10月中旬至12月中旬進行。而其春季遷徙行為時長較短,通常在2月下旬~5月中旬中進行,多在3月中旬?。金雕的遷徙多發生在中午。春季遷徙速度與其隊形有關;秋季遷徙速度通常前期較快,后期較慢,雄鳥遷徙距離大于雌鳥?。但棲息于氣候溫和地區的金雕通常不進行遷徙?。
其他行為
金雕在自然界中天敵較少,但貂熊和棕熊可捕食其雛鳥?。
金雕偶爾通過鳴叫進行交流,其鳴叫多與哺育雛鳥有關?。
金雕的飛行速度較快,可達每小時80千米,平均速度在每小時28~32千米之間。它們在飛行時,翅膀通常與身體呈水平展開,且常會借助熱氣流在高空中進行展翅盤旋,翱翔時常雙翅上舉呈“V”字形,它們通常會通過滑翔和翱翔交替進行來完成其飛行行為。它們在飛行期間至多可攜帶8千克的食物?。
生長繁殖
產卵與孵化
金雕每次產卵1-4枚,通常為2枚,間隔3-4天產一枚。卵呈卵圓形,呈臟白色或青灰色,具紅褐色斑點和斑紋?。孵化期為35-45天,平均42天。雌鳥承擔主要孵化任務,雄鳥偶爾參與?。
雛鳥發育
雛鳥在巢中生活約81天。由于體型差異,年長雛鳥可能攻擊甚至殺死年幼雛鳥。雛鳥發育的前45天由雌鳥育雛,雄鳥提供食物;45-81天,雛鳥逐漸開始離巢活動。雛鳥約在出生后10天羽化并開始飛行,32-80天內脫離父母獨立生活。金雕在4-6歲時達到性成熟,并長出成鳥羽毛?。
繁殖行為與巢址選擇
金雕的繁殖期通常為3-8月,南部種群繁殖期可提前至11月,北部種群則可延遲至4月?。金雕實行“一夫一妻”制,不遷徙的種群全年生活在一起,最早于12月開始筑巢繁殖;遷徙種群于2月至4月中旬返回繁殖地進行求偶,求偶行為包括飛行、追逐、俯沖和盤旋等?。
金雕通常擁有2-3個巢址,并常年復用同一個巢,每個繁殖季節前會翻新巢穴,耗時4-6周。金雕偏好在懸崖上筑巢,蒙古中、東部種群也會選擇地面、樹木甚至人造建筑(如風車、電塔)筑巢。巢穴高度通常為0-107米,由樹枝和當地植物材料構成,巢內襯以柔軟的絲蘭、苔蘚和地衣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金雕的巢穴可以非常龐大,最大記錄可達6.1米高,2.59米寬。
亞種分化
數量與種類
截至2024年,根據國際綜合分類學信息系統(ITIS)統計,金雕下共有6個亞種,具體如下:
中文名 | 學名 | 命名人及年代 |
金雕加拿大亞種 | Aquila chrysaetos canadensis | 1758年,瑞典博物學家林奈(Linnaeus) |
金雕指名亞種 | Aquila chrysaetos chrysaetos | 1758年,瑞典博物學家林奈(Linnaeus) |
金雕中亞亞種 | Aquila chrysaetos daphanea | 1888年,俄國分類學家賽維佐夫(Severtzov) |
金雕北非亞種 | Aquila chrysaetos homeyeri | 1888年,俄國分類學家賽維佐夫(Severtzov) |
金雕日本亞種 | Aquila chrysaetos japonica | 1888年,俄國分類學家賽維佐夫(Severtzov) |
金雕堪察加亞種 | Aquila chrysaetos kamtschatica | 1888年,俄國分類學家賽維佐夫(Severtzov) |
形態與分布
下表為金雕下6個亞種的形態與分布:
中文名 | 形態與分布范圍 | |
金雕加拿大亞種 | 分布于北美東部。雌鳥較雄鳥更大,雄性成鳥翅展59~64厘米,平均61厘米;雌性成鳥翅展60~68厘米,平均長度為65厘米 | |
金雕指名亞種 | 分布于歐洲各地(除伊比利亞半島外),向東延伸到俄羅斯,遠至西伯利亞西部 | |
金雕中亞亞種 | 分布于土耳其斯坦、印度、巴基斯坦;在中國分布于新疆和青海省的大部分地區。雌鳥較雄鳥更大,雌鳥平均體重為6千克,而雄鳥平均體重為4千克 | |
金雕北非亞種 | 分布于伊比利亞半島等 | |
金雕日本亞種 | 分布于朝鮮半島和日本 | |
金雕堪察加亞種 | 分布于西伯利亞;在中國分布于東北部分地區。除體型大小與金雕加拿大亞種不同外,其體表與金雕加拿大亞種極為相似 |
近種區別
白頭海雕幼鳥與金雕幼鳥外形極為相似,體型和翅展都相似。直到1歲左右,二者的形態才出現差異。此時雖然都覆蓋著棕色的羽毛,但白頭海雕腹部顏色雜亂,不似金雕幼鳥的白色羽毛那樣顯眼。這種相似性曾導致一些觀鳥者將二者混淆 。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2021年,金雕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等級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2021年,金雕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中,等級為無危(LC)。
2023年,金雕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的附錄Ⅱ中。
種群現狀
2015年,全球金雕種群數量在12.5~30萬?。2020年,其種群數量僅約為13萬只。2021年,其種群數量在8.5~16萬只之間,且種群數量趨勢趨于穩定。其中,生活在歐洲的種群數量為1.9~2.6萬只,但其種群數量呈上漲趨勢;生活在北美的種群,在1980~2020年的種群數量較為穩定;而據2019年統計,金雕日本亞種數量僅約為500只?。
主要威脅
19世紀,金雕曾受到嚴重威脅,其中最主要的威脅是含有機氯農藥的使用,這對金雕的種群數量造成了嚴重影響。盡管這些威脅已顯著減少,但金雕在其大部分活動范圍內仍受到威脅,包括毒殺、射殺和誘捕等人為干擾,例如有報道稱,美國的金雕受到抗凝血滅鼠劑的影響。歐洲的金雕受到放牧不足或過度放牧的威脅,而北美的金雕則受到電擊的威脅,據統計,每年約有504只金雕因電擊死亡。風能開發也是影響該物種種群數量的原因之一,特別是生活在加利福尼亞州的金鷹受風能開發影響最為嚴重?。
此外,還有其他的威脅因素威脅著該物種的種群數量,例如生活在地中海地區的金雕受到病毒性出血性肺炎的影響。而氣候的變化,如干旱等也可能威脅著該物種的種群數量。
保護措施
截至2021年,主要通過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來保護該鳥類,例如該物種已被列入《保護野生動物遷徙物種公約》(CMS)附錄II、《猛禽諒解備忘錄》(Raptors MoU)第3類、《歐盟鳥類指令》(EU Birds Directive)附錄1和《伯爾尼公約》(Bern Convention)附錄II中。此外,截至2018年,至少有18個歐洲國家開展了關于該鳥類的系統育種調查。
主要價值
金雕作為濕地生態系統中的頂級掠食者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態和科研價值。 濕地生態指示作用 金雕與濕地環境關系密切,對棲息地變化十分敏感。 其種群數量和分布狀況可以作為監測濕地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
生態價值
作為頂級掠食者,金雕在調節獵物種群數量、維持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其食性研究有助于了解濕地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過程。
科學研究價值
金雕作為一種珍稀猛禽,對其生物學、生態學和行為學等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猛禽的進化、適應機制以及與環境的相互關系。
相關文化
金雕作為大型猛禽,以其強大的狩獵能力和天空霸主的地位,在古代文化中常與太陽聯系在一起。作為“空中之王”,金雕代表著人類狩獵階段對自然神靈的崇拜。與“陸地之王”老虎一同,構成了一種二元對立的至高神信仰體系,并與太陽崇拜結合,象征著人間最高統治者的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