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創建
11.7K
2865

溫室白粉虱

溫室白粉虱,又稱溫室粉虱。是昆蟲綱半翅目粉虱科蠟粉虱屬的昆蟲。其成蟲體淡黃色;翅面覆蓋白蠟粉,翅端半圓狀遮住整個腹部,翅脈簡單,沿翅外緣有一排小顆粒;卵橢圓形,基部有卵柄;初產淡綠色,覆有蠟粉,而后漸變褐色,孵化前呈黑色;若蟲淡綠色或黃綠色,足和觸角退化,緊貼在葉片上營固著生活;四齡若蟲又稱偽蛹,橢圓形,初期體扁平,逐漸加厚,中央略高,黃褐色,體背有長短不齊的蠟絲,體側有刺。

溫室白粉虱原產于北美西南部,其后傳入歐洲,現廣布世界各地。1975年始見于中國北京,現幾乎遍布中國。在中國北方,以各蟲態在溫室越冬并繼續危害。成蟲有趨嫩性。由春至秋持續發展,夏季的高溫多雨抑制作用不明顯,到秋季數量達高峰。在北方由于溫室和露地蔬菜生產緊密銜接和相互交替。寄主植物達600種以上,包括多種蔬菜、花卉、特用作物、牧草和木本植物等。成、若蟲聚集寄主植物葉背刺吸汁液。成、若蟲所排蜜露污染葉片,影響光合作用。溫室條件下一年發生10余代。在自然條件下不同地區的越冬蟲態不同,一般以卵或成蟲在雜草上越冬。繁殖適溫18-25度。成蟲有群集性,對黃色有趨性,營有性生殖或孤雌生殖。卵多散產于葉片上。若蟲期共3齡。各蟲態的發育受溫度因素的影響較大,抗寒力弱。

溫室白粉虱繁殖力強,繁殖速度快,種群數量龐大,群聚為害,并分泌大量蜜液,嚴重污染葉片和果實,往往引起煤污病的大發生,使蔬菜失去商品價值。

起源

美國于1856年就有溫室白粉虱危害作物的記載,1870年北美首次作為溫室害蟲加以報道。相關研究認為,溫室粉虱的發源地在南美的巴西和墨西哥一帶,隨寄主植物傳至美國和加拿大,再由此傳入歐洲。20世紀60年代初,此蟲傳入亞洲的伊朗和斯里蘭卡。70年代又在印度(FAO,1976)日本(中村啟二,1975)出現。據報道,此蟲在國外的分布區有:加拿大、美國、中南美洲各國、夏威夷群島、歐洲、非洲、亞洲西部、東南亞、東亞各國及整個大洋洲。

形態特征

溫室白粉虱的個體發育經歷卵、若蟲和成蟲3個蟲期,通常人們將第4齡若蟲稱為偽蟲。

溫室白粉虱的卵為橢圓形,頂部尖,端部有卵柄,與葉面垂直,卵柄通過產卵器插人葉表裂縫中。卵柄除有附著作用外,還可以從葉片中獲得水分避免干死。在受精時,卵柄充滿原生質,有導入精子的作用。受精后,原生質萎縮,卵柄為一空管。卵柄周圍有一些膠體物質,水分通過膠體物質進入卵中。卵變色由頂部開始逐漸擴散到基部,由白(淺綠色)到黃,逐漸由頂部擴展到基部為褐色,孵化前為黑紫色。卵上覆蓋成蟲產的蠟粉較明顯。?

若蟲

溫室白粉虱的若蟲分為1、2、3、4共四個齡期。一般溫室粉虱的若蟲體緣有蠟絲而煙粉虱無。

一齡:身體為長橢圓形,較細長;有發達的胸足,能就近爬行,后期靜止下來;觸角發達、腹部末端有一對發達的尾須,相當體長的1/3。

二齡:胸足顯著變短,無步行機能,定居下來,身體顯著加寬,橢圓形;尾須顯著縮短。

三齡:體形與二齡若蟲相似,略大;足與觸角殘存;體背面的臘腺開始向背面分泌臘絲;顯著看出體背有三個白點:即胸部兩側的胸褶及腹部末端的瓶形孔。

溫室白粉虱和煙粉虱各齡若蟲的平均大小(長×寬,單位:μm)
名稱 一齡 二齡 三齡 四齡
溫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286±14×150±11 284±19×221±15 524±23×302±10 733±32×482±26
煙粉虱(Bemisia tabaci)? 267±3×126±4 351±14×217±13 434±5×286±9 733±24×533±22

偽蛹

早期,溫室白粉虱的蛹顯著比三齡加長加寬,但尚未顯著加厚,蛹白色至淡綠色,半透明,附肢殘存,尾須更加縮短。中期,蛹殼邊緣厚,蛋糕狀,周緣排列有均勻發亮的細小蠟絲,發達四射,瓶形孔長心臟形,舌狀突短,呈三葉草狀,頂端有1對剛毛,亞緣體周邊單列分布有60多個小乳突,背盤區還有4~5對較大的乳突,體色逐漸變為淡黃色。末期,比中期更長更厚,成匣狀,復眼顯著變紅,體色變為黃色,成蟲在蛹殼內逐漸發育起來。

成蟲

溫室白粉虱的雌雄蟲均比煙粉虱大,蟲體黃色,前翅脈有分叉,棲息時左右翅合攏平覆于腹部上,通常腹部被遮蓋。雌蟲腹末鈍圓,雄蟲腹末則較尖,其中溫室粉虱雄蟲腹末的黑色陽具明顯。

雌蟲,個體比雄大【體長(1.06±0.04)mm,翅展(2.65±0.12)mm】,經常雌雄成對在一起,大小對比顯著。腹部末端有產卵瓣三對(背瓣,腹瓣,內瓣),初羽化時向上折,以后展開。腹側下方有兩個彎曲的黃褐色曲紋,是臘板邊緣的一部分。兩對臘板位于第二、三腹節兩側。

雄蟲,個體比雌小【雄蟲體長(0.99±0.03)mm,翅展(2.41±0.06)mm】,和雌蟲在一起時常常顫動翅膀。腹部末端有一對鉗狀的陽莖側突,中央有彎曲的陽莖。腹部側下方有四個彎曲的黃褐色曲紋,是臘板邊緣的一部分。四對臘板位于第二、三、四、五腹節上。

形態變異

粉虱的形態特征變異很大,給種類鑒定帶來諸多不利,產生許多異名。煙粉虱的異名約有22個,溫室粉虱的異名約有11個。粉虱的形態變異,最常見的是寄主相關變異(host-correlated variations),其形態隨寄主不同而改變。這種寄主相關變異的一般規律是:在具毛的葉上發育的蛹殼,體型較小,邊緣深陷,背面乳突或剛毛較長;而在無毛的葉上,體型較大,邊緣整齊,背面乳突和剛毛短。形態的改變是粉虱對微環境的一種適應。

生活習性

趨向性

溫室白粉虱的成蟲有趨嫩性。成蟲有群集性,對黃色有趨性。?

繁殖特點

在溫室中,溫室白粉虱1年可生10余代(一般1個月發生1代),世代重疊,以各蟲態在溫室越冬并繼續危害。卵期一般6~8天,若蟲期8~9天,蛹期6天,成蟲壽命12~58天。溫室粉虱的發生與溫度有關,成蟲活動的最適溫度為25~30℃。

在自然條件下,溫室白粉虱在不同地區的越冬蟲態不同,一般以卵或成蟲在雜草上越冬。繁殖適溫18~25℃。

溫室白粉虱營有性生殖或孤雌生殖。卵多散產于葉片上。若蟲期共3齡。各蟲態的發育受溫度因素的影響較大,抗寒力弱。溫室白粉虱不耐低溫,在遼寧均不能露地越冬。

溫室白粉虱以各種蟲態在保護地內越冬為害,早春由溫室向外擴散到露地,在田間點片發生,9月份以后遷回到保護地內。交配后,1頭雌蟲可產100多粒卵,多者400~500粒。

寄生特點

溫室白粉虱的寄主植物達600種以上,包括多種蔬菜、花卉、特用作物、牧草和木本植物等。尤偏嗜黃瓜、番茄、煙草、茄子和豆類。

剛孵化的粉虱若蟲在葉背爬行,尋找合適的取食場所,數小時后即固定刺吸取食,直到成蟲羽化。成蟲不善飛,喜歡群集于植株上部嫩葉背面吸食汁液,隨著新葉長出,成蟲不斷向上部新葉轉移。故出現由下向上擴散危害的垂直分布。最下部是蛹和剛羽化的成蟲,中下部為若蟲,中上部為即將孵化的黑色卵,上部嫩葉是成蟲及其剛產下的卵。成蟲喜群集,不善飛翔,對黃色有強烈的趨性。

成、若蟲聚集寄主植物葉背刺吸汁液,使葉片退綠變黃,萎蔫以至枯死;成、若蟲所排蜜露污染葉片,影響光合作用,且可導致煤污病及傳播多種病毒病。除在溫室等保護地發生為害外,對露地栽培植物為害也很嚴重。

種群數量

溫室白粉虱的種群數量,由春至秋持續發展,夏季的高溫多雨抑制作用不明顯,到秋季數量達高峰,集中危害瓜類、豆類和茄果類蔬菜。在北方由于溫室和露地蔬菜生產緊密銜接和相互交替,可使白粉虱周年發生此蟲世代重疊嚴重。

分布范圍

據《世界的白粉虱》(Whitefly of the world)一書統計,溫室白粉虱分布于歐洲、亞洲、非洲、美洲及大洋洲等48個國家與地區。

溫室白粉虱何時傳入中國的有不同意見。20世紀50年代,有報道曾在北京金山露地種植的架豆上,發現過粉虱,但未鑒定過,當時也未聞造成顯著為害。?[1]楊平瀾認為此蟲可能于20世紀70年代初傳入中國。朱國仁認為溫室白粉虱是早在20世紀4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在中國就有發生,主要依據是楊集昆先生1948年和1963年在北京地區采集的溫室白粉虱標本。20世紀60年代初在天津就發現有溫室白粉虱,70年代迅速擴展到內蒙古一帶,1976年在北京大暴發,90年代在新疆、蘭州等地已造成嚴重危害。此后,溫室白粉虱在中國的東北、華北、華東和西北各省普遍發生。

寄主范圍

溫室白粉虱是多食性害蟲,寄主范圍廣泛。自有文獻記載以來,粉虱的寄主一直在增加。據統計,溫室白粉虱危害的寄主植物有213種,Dennis(1987)報道此蟲的寄主有82科300種,繆勇(2001)報道時已達121科898種植物。

其中溫室及露地蔬菜主要有黃瓜、南瓜、冬瓜、西葫蘆、蕓豆、架豆、番茄、茄子、萵苣、辣椒、苦瓜、絲瓜、刀豆、扁豆、豇豆、馬鈴薯、芹菜。觀賞植物有倒掛金鐘、夜來香、洋金棗、牡丹、天竺葵、繡球、月季、菊花、向日葵、五色梅,扶桑、旱金蓮、蔓陀羅、茉莉、一串紅、石榴、報春花、三色堇等。

抗藥性

由于頻繁和不合理地使用農藥,溫室白粉虱和煙粉虱的抗藥性增長很快。據研究,吡蟲啉對黃瓜和西葫蘆上溫室白粉虱的種群值(即LC50值)是相應寄主上煙粉虱的3.2和2.3倍,溴氰菊酯對黃瓜和西葫蘆上溫室粉虱種群值是相應寄主上煙粉虱的2.6和1.7倍。這表明在不同的寄主上粉虱對吡蟲啉、溴氰菊酯和氧化樂果的敏感度,基本上是煙粉虱大于溫室白粉虱,僅在西葫蘆上煙粉虱對吡蟲啉的敏感度略小于溫室白粉虱。這可能與粉虱中國的發生特點有關。長期以來危害中國的主要是溫室白粉虱,長期大量的用藥,使得溫室粉虱的抗性水平較高,而煙粉虱僅在20世紀末期才開始對中國造成危害,用藥歷史較短,煙粉虱對藥劑的敏感度略大于溫室白粉虱。煙粉虱對西葫蘆的危害較早,較嚴重,農民應用吡蟲啉對其進行防治,大量不合理的用藥造成西葫蘆上煙粉虱對吡蟲啉的敏感度比溫室粉虱低。應用吡蟲啉等防治粉虱的許多國家中,都產生了抗性。美國、以色列由于管理較好,粉虱的抗性增長較慢。因此對這粉虱抗藥性的監測和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天敵

根據Mound(1978)記載,溫室白粉虱的天敵有蚜小蜂科(Aphelinidae)勻鞭小蜂屬(或恩蚜小蜂屬)(Encarsia)5種,槳角蚜小蜂屬(Eretmocerus)2種,撲虱蚜小蜂屬(Prospaltella)2種【注:撲虱蚜小蜂屬后并入勻鞭小蜂屬?】;跳小蜂科(Encyrtidae)1科1種;草蛉科(Chrysopidae)1科1種(草蛉);癭蚊科(Cecidomyiidae)1科1種。?

危害特點

溫室白粉虱溫室白粉虱以刺吸式口器的口針穿過植物的細胞間隙深人韌皮部取食,寄主植物被害后的癥狀變化以種類不同而不同。粉虱在吸食植物汁液的同時,還能分泌大量的蜜露,誘發霉污病,嚴重時葉片呈黑色,影響植物的光合作用,導致植物生長不良,大大降低了蔬菜作物的經濟價值和觀賞植物的觀賞價值。尚未見溫室粉虱傳毒的有關報道。粉虱的危害對農作物的產量造成很大的影響,據Dvaid(1991)報道,溫室粉虱嚴重危害可造成溫室蔬菜和觀賞植物減產50%以上。

溫室白粉虱對作物及花卉蔬菜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①直接為害,連續吸吮使植物生長缺乏碳水化合物,產量降低。

②注射毒素,吸食汁液時把毒素注入植物中。

③引發霉菌,其分泌的蜜露適于霉菌生長,污染葉片與果實。

④影響產品質量,真菌導致一般果實變黑。

⑤傳播病毒病,白粉虱是各種作物病毒病的介體。

白粉虱成蟲排泄物不僅影響植株的呼吸,也能引起煤煙病等病害的發生。白粉虱在植株葉背大量分泌蜜露,引起真菌大量繁殖,影響到植物正常呼吸與光合作用,從而降低蔬菜果實質量,影響其商品價值。

防治措施

由于粉虱體表密被一層蠟粉,殺蟲劑很難滲入其體內,化學防治亦難以進行。大量、盲目地使用化學殺蟲劑,粉虱已對大多數農藥,如常用的有機磷和菊酯類產生了高水平的抗性和交互抗性,甚至對優樂得等昆蟲生長調節劑也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多數農藥已經失去了應有的防治效果。同時,化學殺蟲劑的使用也帶來了殺傷天敵、污染環境等副作用,因此應減少化學殺蟲劑的使用,以培育“無蟲苗”為重點,加強栽培管理,以農業防治為基礎,提倡以生物防治為主,輔以化學防治、物理防治等綜合防治措施。?

農業防治

①培育“無蟲苗”

嚴格把好育苗關,培育無蟲苗,切斷通過秧苗傳入大棚的途徑。即育苗時把冬、春季育苗房或苗床和生產溫室分開,育苗前清除殘株雜草,苗房進行熏蒸消毒,消滅殘余成蟲,通風口增設尼龍紗或防蟲網等,以防外來蟲源侵入,增育無蟲苗定植到無蟲保護地內。

②合理種植避免混栽

避免黃瓜、番茄、菜豆等白粉虱喜食的蔬菜先后混栽,提倡第一茬種植芹菜、甜椒、油菜等白粉虱不喜食、為害較輕的耐低溫蔬菜。二茬再種黃瓜、番茄。這樣,既節約能源,又可免受其害。

③加強栽培管理

結合整枝打權,摘除帶蟲老葉并燒毀或深埋,或帶出田外妥善處理,可減少蟲口數量。

④調節播種期

粉虱嗜好的蔬菜應盡量提早種植,使其在粉虱大發生到來之前成熟,以減少危害。或推遲種植,盡量錯過粉虱種群遷移峰期以減輕危害。?

⑤選擇抗性品種

學者已選育出一些抗粉虱或其所傳病毒的作物品種,如少毛的比多毛的棉花品種能夠忍受煙粉虱的危害。BGL,一種高抗棉花曲葉病毒(CLCV)的品種在蘇丹已成功地種植多年;TY-20,一種抗番茄黃化曲葉病毒(TYLCV)的番茄品種于1998年面世并大量推廣。此外,西農2011、鄭番12158、汴粉20號?等都是抗YT番茄,中國番茄抗病選育技術國際領先。

生物防治

在粉虱的可持續治理中,生物防治占有重要地位。粉虱的天敵資源豐富,有膜翅目、鞘翅目等昆蟲以及捕食螨類和某些寄生真菌。如麗蚜小蜂、瓢蟲、草蛉、花蝽等,寄生真菌有輪枝菌、偽青霉、座殼孢菌等。在世界上許多國家利用天敵控制粉虱已取得了成功。當番茄平均每株白粉虱成蟲在0.5頭以下時,每隔2周連續3次釋放麗蚜小蜂每株共15頭,可控制白粉虱的發生為害。

荷蘭和英國釋放麗蚜小蜂并配合使用撲虱靈,可有效控制煙粉虱達10周之久。1989~1990年間,有學者從意大利及以色列引進白星海芋恩蚜小蜂(Encarsia inaron?Walker, 1839)到美國加州,在22個釋放點的20個點中取得了成功。在中國,粉虱的寄生性天敵種類很多,利用寄生蜂防治粉虱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寄生蜂的大量繁殖問題。中國可以或商品化生產的寄生蜂還很少,麗蚜小蜂是比較成功的一個。麗蚜小蜂在中國北方數量較多,是溫室粉虱和煙粉虱的主要寄生天敵之一。

據陳魏魏等人的報道?[20],20世紀80年代后期,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與相關公司合作研制出玫煙色擬青霉(或玫煙色棒束孢,Paecilomyces fumosoroseus)PF97菌株制劑,用于防治銀葉粉虱(B. argentfolii)。用PF97微膠囊制劑所產生的孢子在猩猩木生長期間(約100天)噴6次 107孢子·mL-1懸浮液,取得顯著防效。荷蘭已開發出玫煙色擬青霉的一種商品制劑Biocon。每公頃用2×1013~4×1013孢子的劑量防治黃瓜和甜瓜上的粉虱,施藥20天,蟲口密度急劇下降,第26天蟲口累積減少率分別為91%和87%,但以載體形式噴施的菌液防效不如前者高,蟲口減少率僅20%左右。這說明劑型是影響殺蟲效果的重要因子,劑型不相容阻礙其發揮作用。另據報道,美環保局登記一個名稱為白僵菌GHA(Beauveria bassiana?strain GHA)菌株的生物農藥產品,其商品名為Mycotrol生物殺蟲劑,有效成分實質是真菌孢子,主要用于控制蔬菜和棉花上的銀葉粉虱。這一新的生物農藥已在美國田納西州和亞利桑那州進行了小規模田間試驗,它將可成為對粉虱產生抗性的常用農藥的替代品,很好地應用于綜合防治中。?

物理防治

①隔離植株

溫室白粉虱的主要寄主是溫室蔬菜和花卉,在建設棚室時要注意用細的紗網封閉門窗或建立隔離門,可有效地減少粉虱的進入。或者用輕質纖維網覆蓋在新種植的作物上,讓成蟲無法在植株上產卵。

②利用顏色誘殺

黃板誘殺黃板誘集成蟲是溫室白粉虱無公害防治的重要手段,根據粉虱對黃色光譜有強烈的趨性的特點,可以在溫室內設置黃板誘殺成蟲。其方法是將涂有黏油或機油的橙黃色纖維板和硬紙板懸掛于植株頂端。

研究表明,涂抹捕蟲膠誘殺白粉虱成蟲量是黃油和機油的2.2倍以上;黃板放置位置應靠近后墻,在距植株邊緣0.5m處懸掛黃板的誘蟲量是1.5~5m的3~23倍;懸掛高度以黃板下沿距生長點15cm為最佳,誘蟲量分別是0、30和-15的1.5-2.1倍;懸掛密度以580m2掛50塊的誘蟲量分別高出25塊、18塊的32.4%和48.9%。

也可使用LED黃光誘蟲燈,作為冷光源,LED黃光誘蟲燈對作物生長不會產生影響。并且光源本身不含鉛、汞等有害物質,無紅外線和紫外線,不會對作物造成危害,是一種綠色光源,具有很高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與黃板相比,LED黃光誘蟲燈誘殺白粉虱的效果較好。

化學防治

在研究和利用農業防治和生物防治技術的同時,當前在粉虱大發生初期,科學合理地施用農藥,仍是非常重要的應急防治手段。

藥劑防治應在蟲口密度較低時早期施用,可選用25%噻嗪酮(撲虱靈)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10%聯苯菊酯(天王星)乳油2000倍液、2.5%溴氰菊酯(敵殺死)乳油2000倍液、20%氰戊菊酯(速滅殺丁)乳油2000倍液、2.5%三氟氯氰菊酯(功夫)乳油3000倍液、滅掃利乳油2000~3000倍液等,每隔7~10天噴1次,連續防治3次。

防治農藥:噻嗪酮、滅螨猛、吡蟲啉、聯苯菊酯、氯氟氰菊酯、甲氰菊酯。

①白粉虱發生初期用10%吡蟲威400~600倍液,或10%撲虱靈乳油1000倍液,或25%撲虱靈乳油1500倍噴霧。能殺死卵、若蟲、成蟲,當蟲量較多時可在藥液中加入少量擬除蟲菊酯殺蟲劑。一般5~7天1次,連噴2~3次。

②選用25%滅螨猛乳油1000倍液、50%克蚜寧乳油1500倍液、2.5%天王星乳油2000倍液、21%滅殺斃3000倍液,每隔5~7天1次,連噴3~4次。

③20%滅多威乳油1000倍液+10%吡蟲啉水分散性粉劑2000倍液+消抗液400倍液,萬靈(滅多威)與吡蟲啉混合,利用滅多威速殺性彌補吡蟲啉遲效。用吡蟲啉藥效長彌補滅多威藥效短缺點,加入消抗液進一步提高藥效可殺死各種蟲態的白粉虱。每5~7天1次,連噴2~3次,可獲得滿意效果。

④熏蒸法:保護地可用敵敵畏煙劑,每667平方米用350~400克,或用80%敵敵畏500克,將敵敵畏倒在分散在溫室不同地段的麥秸堆上,點燃后悶棚1夜,間隔5~7天,連熏2~3次。最好熏蒸過后1~2天噴霧1次。除選用藥劑外,噴藥時間最好在澆水未干時進行,否則由于白粉虱翅膀干燥便于飛翔,不易噴到身體上。

⑤噴霧法:在粉虱發生較輕時,及時噴藥,一定要噴在植株葉子背面,動作盡量要輕、快,避免成蟲受到驚動飛移。可輪換使用的藥劑有25%撲虱靈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2.5%天王星乳油4000倍;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500倍;20%滅掃利乳油2000倍。成蟲消失后10天內再追殺1次,以消滅新孵化若蟲。?

研究進展

溫室白粉虱基因組圖譜2020年3月,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張友軍研究員和美國康奈爾大學BTI合作解析了世界重大農業害蟲溫室白粉虱基因組,揭示了其發育特異性表達和抗藥性分子機制,相關研究在線發表于《分子生態學資源》(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上。溫室白粉虱基因組的解析對深入開展白粉虱功能基因組學研究、植物-昆蟲-微生物及病毒互作、粉虱類害蟲抗性治理應用均具有重要意義。?

該研究發現溫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n=11)基因組組裝大小為787Mb,含11條染色體級別scaffolds(scaffold N50長達70Mb);注釋到18,275個蛋白編碼基因,重復序列占基因組的56.6%;白粉虱發育階段特異性表達分析找到一些和白粉虱蛹化和羽化有關聯的基因,例如卵黃蛋白基因和cuticle基因;白粉虱和煙粉虱進化上的分化程度遠遠大于煙粉虱不同生物型之間;白粉虱和煙粉虱的比較基因組發現,天冬氨酰蛋白酶家族在白粉虱中有顯著擴張,這可能和白粉虱所特有的寄主偏好有關;通過細胞色素P450家族的比較分析,在白粉虱找到和煙粉虱CYPCM1同源的四個P450基因,這4個基因有可能幫助到白粉虱代謝新煙堿類藥劑。


2865

免責聲明:本站詞條系由網友創建、編輯和維護,內容僅供參考。

以上內容均為商業內容展示,僅供參考,不具備專業問題解決服務,

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

如您發現詞條內容涉嫌侵權,請通過 948026894@qq.com 與我們聯系進行刪除處理!

上一篇:白鯨
下一篇:金雕
一秒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欧美成成人免费| 好好的曰www视频在线观看| 噼里啪啦完整高清观看视频| 国产jizz在线观看| 久久受www免费人成_看片中文| 久久综合热88| 极品少妇伦理一区二区|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五月天婷婷社区| 9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 激情影院在线观看十分钟|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 国产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1国二国三在| 高校饥渴男女教室野战| 日韩a级无码免费视频| 国产免费内射又粗又爽密桃视频|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五月天婷| 色综合天天综合高清网国产| 我要c死你小荡货高h视频| 午夜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 heyzo在线播放| 美女扒开尿囗给男生桶爽| 思思91精品国产综合在线|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高潮| AV无码免费看| 欧美大荫蒂毛茸茸视频| 国产日产成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中文无码资源站| 色丁香在线视频| 日本成人福利视频| 四虎免费影院ww4164h| www.怡红院| 皇夫被迫含玉势女尊高h| 在线日韩av永久免费观看| 做a的视频免费| 777精品成人影院| 日韩美女一级毛片|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专区|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