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象
海象是食肉目海象科哺乳動物,海象科只有一種海象,沒有亞種。海象身體呈圓筒形,粗壯而肥胖。頭部扁平,吻端較鈍。前肢較長,五指分得很開;后肢能向前方折曲,可以借以在陸地上爬行,游泳時左右擺動。尾巴很短,隱藏在臀后的皮膚中。雄性白色上犬齒終生都在不停地生長,其根部著生于上頜,和頭骨之間的連接非常結實,尖部伸出嘴外形成大象一樣的獠牙,并因此得名。壽命約50歲左右。
海象多分布于北冰洋,有時也能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北部看到它們的身影。通常生活在水深80米以內的地方,偏愛碎石底的棲息地。食譜很寬泛,包括60多類的海洋生物,如蝦蟹、軟珊瑚、海參、管蟲等,甚至包括其他鰭足類。胃口很大,一次進食最多可吃下50千克食物。雄象每到交配期間會以相互爭斗的形式吸引配偶,雌象一般4—6月產仔,每胎通常只產一仔。
海象的生存技能有很多,如輪流放哨、變化身體顏色、冬天曬太陽、夏天用鼻子不斷地將濕沙土撥在身上吸水降溫等。海象的牙齒和肉是它們遭到人類大肆捕殺的主要原因,目前其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易危(VU)級。
外形特征
身體呈圓筒形,粗壯而肥胖,雄獸體長3.3~4.5米,體重1200~3000千克,雌獸較小,體長一般為2.9~3.3米,體重600~900千克。頭部扁平,吻端較鈍,上唇的周圍長有一圈又長又硬的鋼髯,約有400多根,其中有血管和神經通過,觸覺十分靈敏。頸部有一對氣囊,使頭部能夠經常露在水面以上進行以呼吸。眼睛很小。沒有外耳殼。肉乎乎的四肢頗似魚鰭,所以稱為鰭腳。前肢較長,約占體長的四分之一,5趾分得很開,后肢能向前方折曲,可以在陸地或冰上爬行或支撐身體。尾巴很短,隱藏在臀部后面的皮膚中。雄獸的睪丸位于腹腔內。
海象有24枚或少于24枚牙齒,下門齒消失,前臼齒和臼齒的頂部平坦,適于敲開貝殼。最獨特的是一對白色的上犬齒十分發達,終生都在不停地生長,其根部著生于上頷,尖部從兩邊的嘴角垂直伸出嘴外,形成獠牙,很像陸生動物大象的門齒,并因此而得名。雄獸的長牙可達75~96厘米,重量為4~4.5千克。雌獸的牙稍短而細,長度一般不到50厘米。獠牙可以用于自衛和爭斗,在泥沙中掘取蚌蛤、蝦蟹等食物,或在爬上冰塊時支撐身體,所以又有“象牙拐杖”之稱。在冰封的海下,獠牙還能用來鑿開冰洞,以便呼吸。
海象的皮膚厚而多皺,厚度可達1.2~5厘米,皮下脂肪厚12~15厘米,足以抵御北極的嚴寒。裸露無毛的體表一般呈灰褐色或黃褐色,但常常出現一些奇妙的變化。在冰冷的海水中浸泡一段時間后,為了減少能量消耗,動脈血管收縮,血液流動受到了限制,體表就變為可怕的灰白色,而登陸以后,血管膨脹,體表則呈現出棕紅色,尤其是一群海象臥伏在一起的時候,就如同鋪在巖石上的一塊巨大的棕紅色地毯。?
近種區別
海象 | 海獅 | |
---|---|---|
體量 | 雄獸體長3.3~4.5米,體重1200~3000千克;雌獸較小,體長一般為2.9~3.3米,體重600~900千克。 | 體長一般不超過2米。雄性體長310~350厘米,體重1000千克以上。 |
特征 | 身體呈圓筒形,粗壯而肥胖。頭部扁平,吻端較鈍。前肢較長,五指分得很開;后肢能向前方折曲,可以借以在陸地上爬行,游泳時左右擺動。 | 圓圓的腦袋,鰭狀四肢猶如翅膀一樣靈活,后肢還可以轉向后方。大部分海獅的身體上都長有濃密的短毛,下面還有一層薄層的絨毛,但是各種海獅的毛色深淺并不一致,主要為黃褐色和褐色。 |
棲息環境
生活習性
海象是群棲性的動物,在冰冷的海水中和陸地的冰塊上過著兩棲的生活,每群可從幾十只、數百只到成千上萬只。為了恢復在海洋中長期游動后的疲勞,在陸地上大多數時間是睡覺和休息,有時用獠牙與較短的后肢來搖搖晃晃地行走,顯得十分笨拙,滑稽可笑。但在海水中靠著流線型的身體、發達的肌肉以及強有力的鰭狀肢,則行動自如,非常機敏,用后肢推進,前肢轉彎,時速達24公里,可潛至70米以下的深度,能夠完成取食、求偶、交配等各種活動。
視覺較差,但嗅覺與聽覺卻頗為敏銳。群體在睡覺時總會留下一只放哨,發現有危險來臨時,便立即發出公牛似的吼聲,將同伴喚醒,或用獠牙碰醒身旁的其他個體,并依次傳遞臨危警報。如果群體較大,放哨的還常常在水里游動,不斷探出頭來監視周圍的情況。它的天敵主要是北極熊,常常捕食幼仔,但較少進攻身軀龐大的成體。另一個主要天敵是號稱“海中霸王”的虎鯨,如果相遇,海象只能急速地逃到陸地上,使不能登陸的虎鯨毫無辦法。
海象喜歡在淺海沿岸,軟體動物較為豐富的砂礫底質處覓食,吻部的硬髭可用來幫助探觸淤泥中的食物。海象的食性較雜,但不吃魚,主要以瓣鰓類軟體動物為食,也捕食烏賊、蝦、蟹和蠕蟲等,有時也偶爾吞食少量水中幼嫩植物和海底的有機質沉渣等。它先將長牙插入海底,擺動頭部來翻動海底的泥沙,利用敏感而靈活的鼻口部和能像觸角一樣活動的觸須去探找食物,然后用前肢內側表面粗糙的掌面相對,夾住貝殼,將其磨碎,同時身體上浮一段后,松開掌面,使碎貝殼與貝肉分離開來,然后再次下潛,將下落較慢的貝肉吸入口中。據說偶爾也捕食海豹或一角鯨,但不是以其強大的獠牙作武器,而是用前肢將對方抱住,壓倒水下淹死后再慢慢吃掉。
海象的大部分時光是在沿岸陸地或浮冰上度過的,在那里繁殖、換毛和休息,常常是成千上萬只緊緊地擠在一起,彼此相依,有的不停地用鰭肢磨擦身體來驅趕身上的寄生蟲,既使在睡眠中也不停息。偶爾有幾只發生爭吵時,就像水中的漣漪一樣,在大群種傳播開去,引起騷動和不安,獠牙、鰭腳亂舞,吼聲一片。?
繁殖方式
每只雄獸都擁有眾多的雌獸,到了繁殖季節,就在海灘上建立自己的領地,最好的位置被最強壯的雄獸占據,地位較低的只能在海灘的盡頭找上一個位置,有的只好被迫伏臥在海中的礁石上面。領地并沒有巖石等物作為地形標志,而且受雄獸所占有的雌獸數量的多少而伸縮變化。當其他雄獸闖入時,便會發生激烈的爭斗,互相用獠牙和強有力的脖子進行攻擊,直到分出勝負,所以雄獸身上常常傷痕累累。繁殖群組成以后,就不再發生大的變化。雄獸求偶時常在水中翻滾,發出~陣陣奇妙而和諧的聲音,與鯨類喧鬧的信號聲很相似。
雌獸每3年產一胎,妊娠期為11~13個月,每胎只產1仔。幼仔于4~6月產于海灘上,初生時體長為1~1.2米,體重為40~50千克,體表有稀疏的黃褐色短毛,但皮下脂肪層不厚。海象乳中的脂肪成分高達45%,但糖分極少,哺乳期長達18~24個月。雌獸與幼仔的眷戀性很強,若幼仔遇到危險,雌獸就會前往營救,甚至去攻擊船只,或與兇猛的北極熊搏斗。如果幼仔受傷,雌獸就用前肢抱住,放到安全的地方。斷乳后的幼仔也并不馬上離去,而要跟雌獸再生活一段時間,這主要是由于幼仔的獠牙還未長到足夠長度,無法像成體那樣進行捕食。2年以后,當幼仔的體長超過2.5米,體重達到500千克時,才離開雌獸,開始獨立生活。雌獸也便又有機會開始下一次的繁殖。雄獸的性成熟年齡為6~8歲,但雌獸5歲即可產仔。壽命為30~40年。
種群現狀
海象對海洋環境的變化也特別敏感,由于大規模地開發石油和天然氣,使很多海象的棲息地受到了污染,以致于無法繼續生存下去而造成絕跡,分布區逐漸縮小。
隨著人們對海象牙需求量的不斷上升,海象狩獵業也在不斷發展,狩獵的工具和方法得到了不斷的改善和提高,使海象生存境遇受到毀滅性打擊,種群數量急劇下降,已從二、三個世紀以前的數百萬頭銳減到大約7萬頭以下。?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數據缺乏(DD),2008年評估。
加拿大海域的海象種群已列入《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Ⅲ。
亞種分化
海象太平洋亞種 | 海象太平洋亞種(學名:Odobenus rosmarus divergens):命名者與年代:Illiger,1815分布于白令海、、北冰洋北極圈,西伯利亞東北部、阿拉斯加西北部、赫歇爾島、育空地區、美國北部沿海。 |
海象拉普捷夫海亞種 | 海象拉普捷夫海亞種(學名:Odobenus rosmarus laptevi):命名者與年代:Chapskii,1940分布于俄羅斯亞洲區北部,拉普捷夫海,西伯利亞東北 |
海象指名亞種 | 海象指名亞種(學名:Odobenus rosmarus rosmarus):命名者與年代:Linnaeus,1758分布于北大西洋、北冰洋與北極圈、圣勞倫斯灣莫德林群島、布雷頓角島、塞布爾島南部、緬因灣,哈德遜灣和哈得遜海峽,格陵蘭島西北埃爾斯米爾島、巴羅海峽、薩默塞特島。 |
海象白令海亞種 | 海象白令海亞種(學名:Odobenus rosmarus obesus):命名者與年代:Illiger,1815分布于白令海和北太平洋。 |
海象北極亞種 | 海象北極亞種(學名:Odobenus rosmarus arcticus):命名者與年代:Pallas,1811分布于北極圈、俄羅斯歐洲部分北部的阿爾漢格爾斯克州的新地島 |
海象阿拉斯加亞種 | 海象阿拉斯加亞種(學名:Odobenus rosmarus cookii):命名者與年代:Fremerij,1831分布于:美國阿拉斯加冰岬。 |
地理分布
海象是北極地區的特產動物,分布在以北冰洋為中心,也包括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最北部一帶海域,向南最遠的記錄在北緯40~58度左右。
原生種分布地(海域):加拿大、格陵蘭島、挪威、俄羅斯、斯瓦爾巴群島和揚馬延島、美國。
游離地(海域):比利時、丹麥、芬蘭、法國、德國、冰島、愛爾蘭、日本、荷蘭、西班牙、瑞典、英國。
擱淺事件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發言人2014年10月1日表示,隨著氣候變暖及海冰融化,海象便游到海岸上,約有3.5萬只海象集體擱淺在阿拉斯加西北部海灘上,并有約50只海象或因踩踏喪生。該機構將會對海象尸體進行尸檢,以確認死亡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