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豹
雪豹(Panthera uncia,英語:Snow leopard),是一種大型貓科動物,常在雪線附近和雪地間活動,故名“雪豹”。雪豹分布于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天山山脈、阿爾泰山脈及我國西部和中亞東部的其它高山地區。其皮毛為灰白色,有黑色點斑和黑環,尾巴長而粗大,在巖石堆中是極好的保護色,有“雪山之王”之稱。
形態特征
雪豹,雄性體長104-125厘米,雌性體長86-117厘米,尾長78-105厘米,可達體長的75-90%,平均為體長的83%,個別個體超過體長,而且極其粗大;雄性體重一般25-55千克,雌性一般21-53千克。皮毛蓬松,全身灰白色,布滿黑斑。頭部黑斑小而密,背部、體側及四肢外緣形成不規則的黑環,越往體后黑環越大,背部及體側黑環中有幾個小黑點,四肢外緣黑環內灰白色,無黑點,在背部由肩部開始,黑斑形成三條線直至尾根,后部的黑環邊寬而大,至尾端最為明顯,尾尖黑色。幼獸通體帶有淺玫瑰紫色;身上的黑色環斑輪廓不清、黑灰相雜。
與其它豹屬動物相比,雪豹吻部很短,前額很高,頭形偏圓。眼虹膜呈黃綠色,強光照射下,瞳孔為圓狀。前足5趾、后4趾。前足比后足寬大,趾間、掌墊與趾間均具有較濃而長的粗毛。腹下有4對乳頭。肛門部有一對乳腺孔。
頭骨鑒別特征
顱形稍寬而近于圓形。腦室較大。為了適應高原嚴寒的環境,它們的鼻腔顯著擴大,進而導致鼻骨上端凹陷和前額強烈隆起和加寬。鼻骨短寬,其前端尤為寬大。顴弓粗大。上頜骨額突呈三角形,且超過鼻骨的后端。眶間較寬。成獸的人字嵴高聳,尤老體更為顯著。鼓室扁而低,副枕突較長,在下方超出聽泡。下頜骨骨體寬厚,下緣平直。齒式與其它貓科類似,為I3+C1+P3+M1/i3+c1+p2+m1,其中上頜第三枚前臼齒和下頜唯一臼齒演化為裂齒,用以切割肉食,上頜唯一的臼齒極度退化。?
血液特征
雪豹具有高度發達的分配血液、調節呼吸等技能。對氧化變化很敏感。紅血球直徑很小——5.5μm(4.73~6.15μm),紅血蛋白高度集中(16.4g%)。血球比容計指標(即紅血球的出較量為47%)跟血液中的大量紅血球(14.1~16.8百萬/平方毫米)相符。
生活習性
雪豹偏好晨昏活動,夜間活動比白天活動更多,每日清晨及黃昏為捕食、活動的高峰,尤以黃昏為最。其行動敏捷機警,動作靈活,善于跳躍,3-4米的高崖可縱身而下;縱身一躍,最遠可達15米,最高可達6米。其上下山有一定的路線,喜走山脊和溪谷,經常沿著踩出的小徑行走。雪豹一年換兩次毛。
平時獨棲,僅在發情期前后才成對居住,一般有固定的巢穴,設在巖石洞中、亂石凹處、石縫里或巖石下面的灌木叢中,大多在陽坡上,往往好幾年都不離開一個巢穴,窩內常常有很多雪豹脫落的體毛。巡獵時也以灌叢或石巖上作臨時的休息場所。
雪豹是極其特化的捕食者,以巖羊(青藏高原種群)、北山羊(天山和阿爾泰山等地的種群)和捻角山羊(興都庫什山等地的種群)等最擅長攀巖的山羊族為主食,也捕食盤羊、高原兔、旱獺、鼠類等獸類以及雪雞、馬雞、虹雉等鳥類,在食物缺乏時也捕食家畜、家禽。無致命的傷人記錄。其獵食往往采取伏擊或偷襲的方法,常在野羊活動地區附近隱藏。雪豹飽食后可以一個星期不進食。
由于所處生境的獵物密度極低,雪豹的家域面積極大。在蒙古戈壁地區對雪豹的GPS項圈的追蹤結果顯示,雄性雪豹家域264.9-1283.2平方千米,雌性雪豹家域202.3-548.5平方千米;不過上述家域范圍內包含了大量平原;如果假設雪豹只在其活動范圍內的山地出沒,而刨去所有的平原地帶,那么這些蒙古戈壁雪豹的家域面積會更正為:雄性114.3-394.1平方千米,雌性87.2-193.2平方千米,這個結果更加合理。為了獵食,雪豹往往出去很遠,常按一定的路線繞行于一個地區;通常每天行走10-12千米,最長可達28千米。
棲息環境
雪豹喜好干燥涼爽、多裸巖的陡峭山區。它們經常在永久冰雪高山裸巖及寒漠帶的環境中活動,在祁連山4500米以下至4100米以上的山頂脊部,在珠穆朗瑪峰北坡5400米高的雪地上曾見雪豹的足跡。常棲于海拔2500~5000米的高山上。夏季可在3000~6000米的高山上見到,冬季多隨著食物的遷徙而下降至2000~3500米。有的雪豹在冬季仍生活在5000米的高山上。雪豹并非全部都生活在海拔高的地方或是山上,內蒙古包頭以西約10公里的烏拉山(最高僅2185米)一帶的雪豹常年在1000米左右的環境中生活;蒙古南部大戈壁地區的雪豹也在海拔900-2400米的區域生活,也有在海拔600米的草原地帶出現的記錄。
生長繁殖
自然繁殖
雪豹的求偶期多在冬末1~3月。此時,它們的食欲不振,經常嘶叫相互尋找,若兩只雄獸相遇必有一番惡斗。雌獸的發情期一般持續5~8天,每天多次交配,每次交配時常從十多秒到一百余秒不等。交配姿態與虎、豹相同。交配時,雄豹發出特有的鳴叫聲。若沒有懷孕,雌獸則過三周左右再次發情。
交配成功后,雌雄各自回到自己的領域。妊娠期90~105天,一般在4月中旬至6月初產仔,每胎2~3仔(少數1仔或4-5仔),大多在清晨生產。
剛出生的幼仔體重300~600克,體長約24厘米,尾長16~18厘米,通體帶有淺玫瑰紫色,身上的黑色環斑輪廓不清、黑灰相雜,體質很弱,叫聲似小豬。閉著眼睛,到7~9天才睜眼。10天后開始爬。前半個月雌豹精心護理哺育它的幼崽,很少離開。一個月后幼崽體重可達1~1.5千克,一個半月后幼獸能開始吃一點碎肉。幼獸2個月時體重可達4千克,體長800毫米,可以跟隨母豹外出活動。3、4個月后可參與捕食,約在18~22個月后離開母親,獨立生活。一旦獨立,它們將會離開故土,長途跋涉,穿越廣袤的地帶以尋求新的棲息地。這可能有助于減少近親繁殖現象的發生。雪豹約2~3歲時性成熟。雪豹在野外的壽命一般8~13年。
人工繁殖
由于雪豹生活于高海拔地區,對低海拔地區的病菌和濕熱天氣抵抗力很低,飼養繁育難度較大。動物園中的雪豹經常患有體內寄生蟲,有蛔蟲、蟯蟲等。易患肺炎、結核病和貓類腸炎、傳染性腹炎及腹水病等。雖然歐美動物園從20世紀初就開始展出雪豹,但主要依賴野捕;直到20世紀70年代,雪豹的圈養繁殖數量才逐漸提高。截止至2018年底,中國以外的動物園,共飼養雪豹461只(223雄,238雌),分布于200家動物園。
國內僅有少數動物園有過成功繁殖經歷。1984年,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邊緣的青海省西寧市人民公園(西寧野生動物園前身),利用其獨特的地理優勢,通過幾年的努力,解決了人工飼養條件下雪豹的繁殖問題,成功繁育2只雪豹幼崽,1985年再次成功繁育3只?。北京動物園1955年開始飼養展出,1995年繁殖雪豹成功。西安動物園中也曾成功進行繁殖。
2016年6月10日,西寧野生動物園成功繁育雌性雪豹一只——傲雪。
2019年5月27日,西寧野生動物園成功繁育一對雌性雪豹雙胞胎——水墨和油畫。
動物園中的雪豹經常患有體內寄生蟲,有蛔蟲、蟯蟲等。易患肺炎、結核病和貓類腸炎、傳染性腹炎及腹水病等。
雪豹在動物園的壽命可超過15年,西寧野生動物園雄性雪豹壽命已超過20歲。
2022年6月,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雪豹現身甘肅平涼,夜襲農戶羊圈后竄墻逃走。這是我國首次在黃土高原涇河上游區域發現雪豹蹤跡。
分布范圍
雪豹是中亞和南亞山地的特產,沿主要山脈分布,而避開大面積的平原區,因此分布區呈斑塊狀;分布面積廣達123萬平方公里,跨越中亞的12個國家,歷史上也曾在緬甸有分布。具體而言,其分布于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俄羅斯、蒙古、阿富汗、印度北部、尼泊爾、巴基斯坦、不丹等地,以及中國的西藏、四川、新疆、青海、甘肅、寧夏、內蒙等省區的高山地區,如喜馬拉雅山、可可西里山、岡底斯山、天山、帕米爾高原、昆侖山、唐古拉山、阿爾泰山、阿爾金山、祁連山、賀蘭山、陰山、烏拉爾山、橫斷山脈等等。在平原地區偶爾也有蹤跡。
分類爭議
雪豹在生物分類學上的定位,曾經為單獨的一個屬——雪豹屬(Uncia),其學名為“Uncia uncia”。主要理由是其舌骨基本骨化,而豹屬動物的舌骨中部為韌帶性軟骨。因此,雪豹不能像其他大型貓科動物一樣發出低沉、強烈的吼叫,而只能嘶嚎,同時,雪豹與虎、豹等動物很難進行雜交,且沒有產生過雜交種,而獅、虎、豹、美洲豹之間能夠進行雜交,并有過雜交種的記錄,從而有文獻認為應將雪豹看作是大型貓(獅、虎、豹等)與小型貓(金貓、豹貓等)的一個過渡型,單列為一個屬較為合適。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一和《中國動物志》,均使用該種名。然而最近的分子生物研究顯示這個物種應為豹屬的一個亞屬,同時種名應為“Panthera uncia”,目前,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使用這一種名。
分子遺傳學研究顯示,雪豹和老虎關系最近,整個豹亞科約在1130萬年前與貓亞科分開演化,而雪豹與獅的演化分歧時間大約在463萬年前,此時青藏高原正在隆起、成形中;在約260萬年前,青藏高原的隆起進入第二階段,形成更高海拔的高原,這段時期可能是雪豹演化成高原特有種的關鍵階段;在約170萬年前,青藏高原已接近現在的高度,原本分布于高原的雪豹開始往周圍高地進行輻射擴散。
早期的遺傳分析曾顯示雪豹不分亞種,但一項2017年的分子遺傳學分析卻認為雪豹應分為三個亞種:
西部亞種(Panthera uncia uncia),分布于天山山脈、帕米爾高原、喀喇昆侖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西段等;
中部亞種(Panthera uncia uncioides),分布于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中東段;
北部亞種(Panthera uncia irbis),分布于阿爾泰山脈和蒙古南部戈壁。
種群現狀
雪豹處于高原生態食物鏈的頂端,亦被人們稱為“高海拔生態系統健康與否的氣壓計”。雪豹是亞洲高山高原地區最具代表性的物種,國際上正在實施一個保護雪豹行動計劃,期待使雪豹得到很好的保護,進而能夠保護整個高山地區的動物區系和生態系統。
2018年10月,北京大學、世界自然基金會、山水自然保護中心、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19家保護組織、科研單位及保護機構聯合發布的《中國雪豹調查與保護現狀2018》報告顯示,全球雪豹60%的棲息地位于中國。
全世界雪豹的分布情況和大概的數量如下,2016年估計全球野外總數7400-8000只,其中成熟個體數2710-3386只。中國數量第一,約占全世界的40%左右。
尼泊爾:300-400 (2016)
不丹: 79-112 (2016)
印度: 516-524 (2016)
中國: 4500 (2016)
哈薩克斯坦:100-120 (2016)
吉爾吉斯斯坦:300-400 (2016)
阿富汗:大于 100 (2003)
蒙古: 1000 (2016)
巴基斯坦:250 (2016)
俄羅斯:70-90 (2016)
塔吉克斯坦:250-280 (2016)
烏茲別克斯坦:30-120 (2016)
保護現狀
致危因素
人為活動及經濟開發致使其生境縮小,棲息地呈零星斑塊狀。過度放牧導致草場嚴重退化,過量的家畜擠占了野生有蹄類的生存空間,致使其數量顯著下降。
氣候變暖導致林線上移,雪豹的適宜生境被壓縮;金錢豹等低海拔食肉類隨著上移林線的入侵,進一步加劇了雪豹的生存壓力。
非法偷獵和報復性獵殺直接影響并危及雪豹種群的發展。如1990年,青海省湟中縣5位農民用攜帶的45套鐵踩夾,捕獵雪豹14只。70~80年代,青海僅報道偷獵雪豹的數量就達60只。1972~1984年間,青海省天峻縣12名礦工,共偷獵雪豹28只。1983年春,青海都蘭縣少數民族8人,2~5月間偷獵了19只雪豹。
非法貿易也威脅著世界各國的雪豹種群。雪豹骨會被作為虎骨的替代品,雪豹皮毛本身也是昂貴的裘皮制品。?[15]
生存競爭
隨著氣候變暖,喜馬拉雅山的林線逐步上移,這給了森林殺手豹向上擴張的可能,豹可能會進犯到雪豹的棲息地,與其形成競爭。
2016年2月28日,在一處四川貢嘎山保護區一處海拔4000米以上的裸露山脊,一只豹于下午16:42分經過紅外相機前;2小時后,一只雪豹在18:56分以同樣的方向走過紅外相機。這證實了以上的猜測。(注:安裝紅外相機時沒有調整紅外相機的安放時間,故相機照片顯示為2011年2月21日。上述時間是專業技術人員通過收集紅外相機資料拍攝的野外照片及GPS定位資料校核得出)
隨后,在青海省三江源的雜多縣昂賽鄉,玉樹市哈秀鄉以及位于西藏丁青的怒江河谷,都記錄到了雪豹和金錢豹同域分布的現象。
同時,藏區數量眾多的流浪狗,特別是流浪藏獒,也會集群搶奪雪豹的獵物,對雪豹的生存構成威脅。
而人獸沖突帶來的報復性獵殺,也是雪豹面臨的一個風險。這些年,政府和社會力量針對雪豹捕食家畜等帶來的損失,開展了一系列補償試點工作。
保護措施
雪豹郵票瀕危物種公約(CITES)將雪豹列為附錄I物種,禁止其進入國際貿易。1980年,中國政府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條例》(草案)將雪豹列為二類保護動物,至1988年正式頒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提為I級保護對象。相繼在有雪豹分布的地區建立或籌建了一批自然保護區,如:東大山保護區(甘肅)、塔什庫爾干保護區(新疆)。1992年,中國承辦了第七屆國際雪豹學術討論會,對中國保護和科學研究雪豹,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三江源國家公園和祁連山國家公園的建立更為雪豹保護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保護行動
1992年,中國西寧承辦了第七屆國際雪豹學術討論會,對保護和科學研究雪豹起了推動作用。
2015年,在青海玉樹召開了第一屆國際雪豹論壇,會上發起了“雪豹保護網絡”(以下簡稱“網絡”),截至2022年4月,已經有39家機構、組織和個人加入“網絡”,并召開了四屆國際雪豹論壇,且于2018年由“網絡”內機構牽頭,聯合發布了《中國雪豹調查和保護報告2018》。
2018年9月4-6日,在深圳召開的國際雪豹保護大會上,來自中國、印度、哈薩克斯坦、蒙古、俄羅斯等12個雪豹分布國的政府或專家代表,以及相關國際組織代表,共同宣布將通過加強國際合作和加大投入來保護珍稀瀕危動物雪豹,并研究通過了《國際雪豹保護深圳共識》。?
新疆
新疆多地都開展了雪豹調查工作,涉及天山、昆侖山、帕米爾高原、阿爾泰山、喀喇昆侖山等,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的馬鳴、徐峰等開展了連續的研究工作。?
荒野新疆對新疆的天山、昆侖山、帕米爾高原、阿爾泰山等開展了訪談和紅外相機調查,初步對新疆三大山系的雪豹擴散廊道進行了調查,對棲息地連同度、雪豹分布熱點進行了評估和圈定。
青海
1984-1986年,喬治·夏勒受國家林業局邀請,前往青海三江源地區調查雪豹。隨后北京大學自然保護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和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緊密合作,在三江源開展雪豹的保護工作,并采取了社區保護路線,邀請和培訓當地牧民來監測和保護雪豹及其獵物,并于2011年啟動了三江源雪豹監測工作。
2018年7月19日,從“與豹同行”國際雪豹金錢豹研究與保護論壇獲悉,位于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地區全境估算現存雪豹數量或已超過1000只,被學界公認為世界雪豹連片分布最集中的區域之一。
目前三江源已成為全球最容易觀察到雪豹的地區之一;在三江源國家公園的支持和許可下,由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在瀾滄江源園區的昂賽鄉推動的基于社區的生態旅游項目“大貓谷”,提高了當地牧民參與雪豹保護的積極性,成為中國國家公園的第一個特許經營權。
原上草自然保護中心以及年保玉則生態保護協會分別在三江源的阿尼瑪卿和年保玉則區域開展了相關的工作。
2020年1月7日,青海省西寧市北川河源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首次拍到雪豹活動視頻,至此青海省6州2市全部發現野生雪豹活動。?
四川
2015年3月下旬,四川臥龍國家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鄧生野生動植物保護站的巡護隊員在高海拔的銀廠溝熱水塘區域開展新一年的高原野生動物行為研究的監測巡護工作,首次獲取到雪豹母子的珍貴照片和視頻。臥龍保護區由此提出大熊貓-雪豹“雙旗艦”的保護方向。
2016年9月,新龍縣環林局與貓盟CFCA共同啟動了新階段野外貓科動物調查工作。至2017年11月,調查并確認甘孜州新龍縣分布有雪豹。
西藏
2015年夏季,西藏林業廳和廣州遠望野生動物保護服務中心在西藏阿里和那曲開展雪豹調查。
2021年,在那曲市林業和草原局的支持下,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的監測表明那曲市境內的十一個區縣均有雪豹的分布。
2022年,由北京大學保護生物學教授、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創始人呂植帶領的科研團隊,在拉薩市堆龍德慶區乃朗寺后山上記錄到了雪豹的紅外影像。這是西藏拉薩首次記錄到雪豹紅外影像。
甘肅
北京林業大學野生動物研究所、陸橋生態中心從2013年開始與甘肅鹽池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合作開展雪豹調查與監測,持續至今。2017年鹽池灣保護區管理局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建立合作機制,開展雪豹監測和巡護工作。經北京林業大學野生動物研究所初步測算,鹽池灣保護區共有雪豹188-350只。
2020年底,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的行政許可下,祁連山國家公園酒泉分局聯合北京林業大學野生動物研究所等機構在祁連山國家公園鹽池灣片區開展雪豹衛星追蹤工作,并分別在2021年2月和4月順利捕獲2只雪豹,對雪豹麻醉后進行了各項體征測量并安裝了衛星定位項圈,后將其放歸野外。紅外相機捕獲到的帶有定位項圈的雪豹影像顯示,2只雪豹健康狀況良好,且屢次成功捕食巖羊。項圈回傳的衛星數據將有助于了解雪豹在鹽池灣片區的移動、家域及棲息地選擇等情況。
內蒙古
2020年9月,北京大學自然保護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與內蒙古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賀蘭山上布設的紅外相機捕捉到了雪豹的身影,這是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時隔67年后雪豹再次確切出現在賀蘭山。
保護建議
在雪豹分布區嚴格限制放牧的牲畜數量,防止草場退化,防止野生有蹄類的數量因人為活動而減少。
嚴厲打擊偷獵及非法貿易活動。
落實野生動物肇事補償,協助雪豹分布區的牧民為牲畜購買保險,防止針對雪豹的報復性獵殺。
嚴格限制動物園和其他飼養設施等從野外捕捉雪豹;動物園要進行協調,在有條件的動物園建立自我維持的繁殖種群。
加強對各有雪豹分布的自然保護區和國家公園的有效管理和監測。
通過協議保護和社區共管的方式,發動雪豹分布區的牧民參與到雪豹保護中,協助當地社區開展以雪豹觀賞為主的、嚴格管理的生態旅游。
倡導低碳生活,延緩氣候變暖。?
雪豹救護
2017年10月16日,青海省玉樹州囊謙縣救護一只亞成體雌性癱瘓雪豹,12日后送往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西寧野生動物園),被命名為為“凌霜”。11月9日凌霜恢復站立行走能力,2018年3月凌霜兩次未能順利獵殺羊羔,未通過野外生存能力測試,如今在西寧野生動物園飼養展出。
2019年4月17日,經過近一年的救助,新疆首只在農區發現的雪豹活體身體已完全康復,被放歸天山。
2019年1月20日,青海省玉樹州雜多縣救護一只老年雄性雙目失明雪豹,送至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西寧野生動物園),被命名為為“凌寒”。治療康復10個月后,為其進行世界首例野生雪豹白內障摘除及人工晶體植入手術,術后25天凌寒死于陳舊性腦梗復發。
2021年3月11日,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西寧野生動物園)前往海北州門源縣救護一只成年雄性雪豹,命名為“凌蟄”,經過五天的檢查、治療后,于15日由北京林業大學團隊為其佩戴衛星定位項圈,16日救護中心將其放歸至門源縣祁連山國家公園境內。此系全國首例救治受傷雪豹佩戴衛星項圈后放歸。
2021年5月10日,青海省海南州共和縣救護一只雌性雪豹幼崽,送至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西寧野生動物園),被,被命名為“凌夏”。鑒于該雪豹年紀小、應激性差以及先天性心臟病,無法放歸野外,目前在西寧野生動物園飼養。
2021年9月5日晚,1只雪豹出現在內蒙古四子王旗白音敖包蘇木。內蒙古自治區林草局及時組織野生動物保護救護專家團隊對雪豹進行救護,并將它轉運至具備救護條件的鄂爾多斯市野生動物救助管理站進行隔離、檢查。9月22日,這只雪豹在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哈拉烏北溝被放歸自然,并佩戴了GPS頸圈。
雪豹“凌蟄”
雪豹“凌蟄”是一只誤闖青海省門源縣一農戶家中的雄性成年雪豹。2021年3月11日,一只雪豹闖入門源縣西攤鄉小學附近的農戶家中。當天,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以下簡稱“救護中心”)接到救護消息后,迅速趕往門源縣實施救助。通過對雪豹進行采血和檢查,確定該雪豹為雄性,成年,年齡約4-5歲(野生雪豹壽命8-12歲),體型正常,體重44公斤(成年雄性一般35-50公斤),四肢和肋骨未見骨折,口鼻眼耳肛門均無異常。其血檢報告顯示,其血鈣濃度低于1.0mmol/L(青海雪豹參考值1.62-2.22mmol/L),疑似低血鈣癥。按照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慣例,該只雪豹被命名為“凌蟄”。
救護中心獸醫會同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副院長金藝鵬教授團隊對“凌蟄”的情況做出初步判斷:除低血鈣癥以外,“凌蟄”無其他明顯癥狀,在救護當天晚上表現出跳躍、恐嚇、吼叫等正常行為,通過檢測,確認“凌蟄”未攜帶六種貓科常見病原,但其自身抗體水平較低,存在感染風險。就“凌蟄”的低血鈣癥,可以補充液體鈣補鈣,不影響正常放歸,初步確認“凌蟄”符合放歸條件。
3月15日,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副院長金藝鵬教授團隊對雪豹“凌蟄”再次進行全面體檢,確認各項指標正常、身體健康,符合放歸條件。放歸前,由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北京林業大學野生動物研究所聯合為其佩戴衛星項圈,以準確掌握雪豹放歸后的生存情況、擴散規律等生態學信息。
3月16日8點40分,放歸組順利到達選定的放歸地點,該點為典型的高山草甸,距離救護點直線距離為12公里,地勢向陽、坡度較緩、植被狀況相對茂密,附近有充足的水源地,是雪豹的典型棲息地。放歸組人員在緩緩拉開運轉籠閘門,“凌蟄”先是緩緩移出,穩步向山上走去,姿態優雅,步伐穩健。隨后,它轉身看了一眼放歸組工作人員,跑向遠處的高山,不一會兒,消失在視線中,雪豹“凌蟄”成功放歸。?
北京林業大學科研團隊負責通過雪豹的衛星項圈對它進行監測,準確記錄“凌蜇”的每一步。截至8月25日,雪豹“凌蟄”所佩戴的項圈跟蹤器已回傳衛星點位數據2943條,其總活動面積約1700平方公里,各項指標和狀態健康穩定。
現身情況
2022年6月,賀蘭山管理局與北京林業大學科研人員在維護安置于賀蘭山的紅外觸發相機時發現了多個位點多次拍到了雪豹的清晰影像。通過對比雪豹身體的花紋發現,賀蘭山南部三個位點10余次拍到的未佩戴頸圈的雪豹為同一個體,是一只未知的雄性成年雪豹新個體。另一只雪豹是2021年9月在賀蘭山放歸的雪豹“四王子”。
2022年6月,科研人員在整理回收近一年的紅外相機影像資料時發現,在青海西寧市湟源縣境內布置的一處紅外相機拍攝到雪豹的活動影像。
2022年,大熊貓國家公園大邑管護總站在清理6月份巡護成果時,發現在海拔3700米的國家公園區域再次拍攝到了雪豹,此次拍攝到的雪豹為幼年,在紅外相機鏡頭前匆匆而過。
2022年8月12日,甘肅白龍江阿夏自然保護區放置于岷山海拔4300米左右的7部紅外相機中,首次記錄到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雪豹的實體影像。據悉,這是整個岷山山脈第二個記錄到雪豹的地方,刷新了中國雪豹的分布范圍。
2023年2月14日,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縣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年保玉則保護分區內發現2只成年雪豹,這是該地區首次記錄到雪豹的清晰影像。
2023年5月,西藏珠峰地區雪豹數量超過100只。
成年雪豹2023年,位于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東大河自然保護站的工作人員在整理紅外相機數據時發現,放置在轄區三岔資源管護站的紅外相機拍攝到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雪豹在野外活動的珍貴影像。此次被拍攝到的是一只成年雪豹,體形勻稱、步履矯健,黑夜中它貼著巖石邊行走,拍攝時間是2023年11月27日。據了解,這是該區域首次拍攝到雪豹。
2024年2月27日,在位于四川阿壩州阿壩縣的蓮寶葉則景區,徒步愛好者在海拔4400米拍攝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雪豹的身影。
2024年3月,甘肅祁連山保護區祁豐自然保護站工作人員在整理視頻資料時,發現監控拍攝到了雪豹下山的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