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角牛羚
轉角牛羚(學名:Damaliscus lunatus?):是哺乳綱、牛科的一種食草動物。頭體長150-205厘米;雄性肩高104-126厘米,雌性肩高105-118厘米;尾長40-60厘米;體重量75-160千克。雌雄都有角。體背及上體覆蓋有一層短而有光澤的皮毛,一般都是銹紅色或棕褐色,黑色的腳部及胸部,胸部及下體有紫色斑點。
偏愛草地,棲息范圍從無樹的大平原到僅有少量灌木的大草原地區。從北部的熱帶稀樹草原延伸到東部和南部非洲。族群可以是三兩成群,但也有十多二十頭一起的。族群由一或多頭雄性領導,領導權通過追逐和打斗產生。領導的轉角牛羚會負責保衛領土,并隨時保持警覺性,在危險來到時提出警告。轉角牛羚也會逐水草而居無定所,但不會像黑尾牛羚那樣走那么遠,聲勢也遠遠不及,最多只有一、二百頭左右聚集一起。食物幾乎完全由草組成,很少取食樹葉。
分布于非洲東部和南部,包括蘇丹、乍得、坦桑尼亞及南非。
形態特征
轉角牛羚是中型羚羊,頭體長150-205厘米;雄性肩高104-126厘米,雌性肩高105-118厘米;尾長40-60厘米;體重量75-160千克。體背及上體覆蓋有一層短而有光澤的皮毛,一般都是銹紅色或棕褐色,黑色的腳部及胸部,胸部及下體有紫色斑點。并在前額至鼻尖有一黑帶。成年雄性比雌性更黑,幼仔有淺色斑紋。 轉角牛羚的口鼻又長又窄。 角呈S形,有明顯是環狀,長度在30-40厘米之間,最長達70厘米。?
棲息環境
偏愛草地,棲息范圍從無樹的大平原到僅有少量灌木的大草原地區。有時也出現在高地,但通常在低地上發現。在雨季,生活在草皮矮小或非常成熟的草原。 在干旱季節,大多生活在任何植物群落中都很豐富的草叢間。
生活習性
領地
棲息地和生態條件決定了地形的社會結構。領地可能有也可能沒有相同的邊界,具體取決于不同領地的大小。大多數領地生活著一群由2-6名雌性,以及一歲以下的年輕雌性組成。一些雌性可能會占據同一雄性的領地長達三年。所有領地都有雄性和雌性都使用的高土丘優勢。雄性使用這些土丘來顯示其領地。雌性使用土堆作為警告他人危險的一種方式。領地雄性享有雌性的專有權。因此,畜群被認為是封閉的,雄性和雌性都努力阻止入侵者進入。公牛羚走了之后,排名最高的雌性接任領導職務并負責。游走的轉角牛羚穿越中立領地和危險區域(獅子和其他掠食者所在的地方),以避開這些領地公牛羚和雌性牛羚。雄性的行為因群體的社會組織而異。在小群中,它們非常保護雌性。它們會警告雌性轉角牛羚和幼仔的危險來臨,并保護其免受掠食者的侵害。當有大量的轉角牛羚聚集時,雄性轉角牛羚不再具有保護作用,而此時它們唯一關心的就是滿足和保護雌性。
行為
轉角牛羚生活在大草原及泛洪平原上,以其間的草為主要食糧。雄性的領域由幾十平方米至幾平方公里不等,并以尿液及糞便界定邊界。20頭雌性轉角牛羚組成了一群族,并由一頭雄性帶領,上千的頭轉角牛羚亦會同時遷徙。雄性轉角牛羚會為自己的領地而發生爭斗,多會以它們的角刺對方的膝部。轉角牛羚在受驚時可以奔走達每小時70公里,及會跳越其他牛羚以逃避危險。它們被認為是最快速的狷羚。?
食物
轉角牛羚的食物幾乎完全由草組成,很少取食樹葉。這些動物有兩個進食高峰,一個在早晨,一個在傍晚,但是可以隨時發現它們在進食。如果吃的草中保含水份,則轉角牛羚不必喝水。 如果吃的是干草,那么它們必須每天或兩天喝水。在雨季,轉角牛羚喂食的時間更長,間隔更短。
分布范圍
原產地:安哥拉、貝寧、博茨瓦納、布基納法索、喀麥隆、中非共和國、乍得、剛果民主共和國、埃塞俄比亞、加納、肯尼亞、納米比亞、尼日爾、盧旺達、南非、南蘇丹、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烏干達、贊比亞和津巴布韋。
滅絕:布隆迪、岡比亞、馬里、毛里塔尼亞、莫桑比克和塞內加爾。
存在不確定性:索馬里和多哥。
可能滅絕:奈及利亞。
繁殖方式
轉角牛羚每年繁殖一次。大多數種群同時繁殖,但少數種群一年有兩次產犢高峰。與同屬的其他種類不同,轉角牛羚通常在旱季結束時產犢,并且成功率很高。妊娠通常持續8個月左右。幼仔很不尋常,因為它們可以長大為追隨者或藏身者。如果小牛羚是追隨者,那么它會藏在一大堆轉角牛羚之中,并且由于處于群內而免受掠食者的侵害。在小牛羚群中,嬰兒可能是“藏民”。也就是說,母親可能會在小牛羚出生后和頭幾個月離開牛羚群。只有在有遮蓋物可以躲避捕食者的地方時,雌性才這樣做。有時,即使是大群,小牛羚羊也會在晚上離開群藏起來。母親的保護持續約一年或直到下一個小牛羚出生。在單身牛羚群中發現了只有8個月大的雄性,但是大多數雄性在一年歲時,產仔季節結束或發情期開始時加入這些群。雌性可以在16-18個月內繁殖,并在2年內達到成年體型。雄性在3歲時已經成熟,但是在4歲之前不太可能會交配。
每年,雄性都會去傳統的繁殖區,雌性不久之后就會成群或單獨地到達。雄性以搖擺的慢跑或低伸姿勢接近雌性,尋找處于高溫狀態即發情期的雌性。這些雌性抬起頭并抬高臀部表明自己已經準備好了。在交配之前,雄性會固定在雌性體后。一頭雌性在發情的1-1.5天期間會與同一頭或多頭雄性多次交配。
研究人員發現,非洲轉角牛羚的性行為中存在一種奇特的“角色轉換”現象,雄性表現得很挑剔,雌性則是咄咄逼人。在求愛過程中,一些雄性轉角牛羚實際上處于一個非常被動的狀態,它們成為熱情過度的雌性轉角牛羚瘋狂追求的對象,但可能是由于對方表現得太過主動,它們會拒絕異性的求愛。
根據刊登在《現代生物學》上的研究發現,這樣做能夠幫助雄性轉角牛羚保存實力,即保持精子數量,以便應對與新伴侶可能出現的交配行為。這種保存實力的做法能夠提高它們做父親的機會,原因很簡單:能夠讓可能的伴侶數量實現最大化。
揭露轉角牛羚復雜交配行為的賈科布布魯·約根森博士表示:“如果雄性轉角牛羚可以自由地在雌性中間進行選擇,它們會故意選擇最奇怪的伴侶,而不是水準最高的一個。然而,一些熱情過度的雌性轉角牛羚在追求雄性過程中非常具有侵略性,為了拒絕它們的求愛,雄性會對它們進行攻擊。”
此項研究是在肯尼亞的馬薩伊——瑪拉區進行的,這一地區向來就是轉角牛羚的繁殖地。雌性轉角牛羚懷孕的機會只有一天,轉角牛羚一年之中也只有一次碰面機會,它們的交配期更是只有短短的一個月。布魯·約根森博士說:“在求愛過程中,由于雌性旺盛的需求而讓雄性精疲力竭的現象并不是不尋常的。”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 | 學名 | 命名者與年代 | |
---|---|---|---|
1 | 轉角牛羚吉氏亞種 | Damaliscus lunatus jimela | Matschie, 1892 |
2 | 轉角牛羚科氏亞種 | Damaliscus lunatus korrigum | Ogilby, 1837 |
3 | 轉角牛羚指名亞種 | Damaliscus lunatus lunatus | Burchell, 1823 |
4 | 轉角牛羚班韋烏盧湖亞種(班韋烏盧湖牛羚) | Damaliscus lunatus superstes | Cotterill, 2003 |
5 | 轉角牛羚克利根亞種 | Damaliscus lunatus tiang | Heuglin, 1863 |
6 | 轉角牛羚沿海亞種 | Damaliscus lunatus topi | Blaine, 1914 |
注:班韋烏盧湖牛羚是轉角牛羚的亞種之一。但根據顱骨形態和皮毛的差異,2003年被劃為獨立物種——班韋烏盧湖牛羚(Damaliscus superstes)。但2013年又重新劃定為轉角牛羚的亞種。2019年修訂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采用了2013年的認定。整合分類學資訊系統(ITIS)將該物種分類為獨立物種,IUCN在延伸閱讀中給與注釋和推介。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 3.1——無危(LC)。
種群現狀
1999年,東部的轉角牛羚總數包括南蘇丹的估計是50000個,這可能是對實際物種數量的嚴重低估。WCS最近在2007年旱季初期進行的航空調查表明,瓊萊地區的數量超過了155000(可能低估了),保護情況總體上是有利的(盡管博馬國家公園的數量有所下降)。這些估計數低于1980年晚旱季的報告(大約一半),但略高于同年早旱季的報告(見Mefit Battie 1983)。西塞貝(Tsessebe)特別是在私人土地上和班韋烏盧(Bangweulu)的種群趨勢正在增加,但大多數其他亞種的種群趨勢在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