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地水牛
低地水牛(學名:Bubalus depressicornis):是偶蹄目、牛科、牛屬動物,是世界上最小的水牛之一。體長約180厘米,肩高約85厘米,尾長40厘米,體重150-300千克。毛色黑褐,雄性比雌性顏色更深,幼仔出生時為紅褐偏橙色。低地水牛在頭上和四肢下部都有白色標記,咽喉處有白色月牙形標記。雌雄皆長有一對墨綠色的直角,角長18-37厘米,扁平形,生于前額,角尖向后。
通常單獨或成對生活在熱帶平原的水邊,喜歡泡在水里,是一種食草類哺乳動物,喜食水生植物的嫩枝葉,白天與傍晚活動,中午休息。活動遲緩,不擅長跳躍,被敵人緊逼時,是非常危險的對手。以水生植物、蕨類植物、草、樹苗、落果、棕櫚和生姜為食。原產于印度尼西亞的蘇拉威西島低地森林。
形態特征
低地水牛體長180厘米;肩高80-90厘米;尾長40厘米;體重量150-300千克。 低地水牛是世界上最小的水牛之一。毛色黑褐,雄性比雌性顏色更深,幼仔出生時為紅褐偏橙色。低地水牛在頭上和四肢下部都有白色標記,咽喉處有白色月牙形標記。后軀略高于肩部。雌雄皆長有一對墨綠色的直角,它們從前額邊緣開始,對角線向后指向,長18-37厘米。雄性牛角長30厘米左右,雌性略小約25厘米,扁平形,生于前額,角尖向后。牛角在穿過森林灌木叢時非常有效,為了避免纏結,角被緊緊地靠在后面。
體質強壯;有適合長跑的腿;腳上有4趾,但側趾比鹿類更加退化,適于奔跑;門牙和犬齒均退化,但下門牙保留,下犬齒門齒化,三對門齒向前傾斜呈鏟子狀,由于以比較堅硬的植物為食,前臼齒和臼齒為高冠,琺瑯質有褶皺,齒冠磨蝕后表面形成復雜的齒紋,適于吃草;胃4室,反芻功能完善;成年雌雄皆具洞角,是由額骨的突起衍生出來形成的對稱骨枝,不分叉,內部空心,外被可脫落的角質套(角鞘),套在骨質的角心上(骨心),并且隨著骨心的生長而擴大;角上無神經和血管,洞角被去掉后,不能再生長;一般長到一定程度便停止生長,且不更換角鞘。?
棲息環境
主要在熱帶和亞熱帶,這些地方氣溫高、濕度大。更喜歡未受干擾的低地森林地區和沼澤。會選擇陰涼的地方避開白天的高溫。棲息的海拔高度為海平面至1000米。?
生活習性
低地水牛與其他野生牛不同,它們通常獨居。母子配對很常見,偶爾也聚焦多達5頭的小畜群。是屬地性的動物,雄性用角在樹上做記號,并在小便后刨土。白天與傍晚活動,中午休息。生活在熱帶平原的水邊,低地水牛怕熱,喜歡泡在水里經常在泥水中打滾。它們活動遲緩,通常以緩慢小跑的速度移動,不擅長跳躍,偶爾會有笨拙的跳躍。即使在奔逃時也是慢吞吞的,它們在穿越矮樹林時會把角靠在脖頸上防止被鉤住。被敵人緊逼時,低地水牛是非常危險的對手,它們的犄角會像匕首一樣發起攻擊。低地水牛生性孤僻,易怒,尤其是在發情期時的年輕水牛。
低地水牛是食草動物,喜食水生植物的嫩枝葉。野生的低地水牛以水生植物、蕨類植物、草、樹苗、落果、棕櫚和生姜為食。此外,在沒有鹽舔或礦泉水的地區,它們喝海水來滿足自身對礦物質的需求。人工圈養的低地水牛以干草和食草動物飼料為食。
分布范圍
繁殖方式
低地水牛沒有繁殖季節。雄性和雌性在大約2歲時都會變得性成熟。雌性通常每年繁殖,妊娠期持續275-315天,產犢時會獨自離開。每胎1仔,偶爾也可以生雙胞胎。6-9個月時斷奶。據記載,圈養的壽命長達31年。 但是,野外的最大壽命約為20年。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4年 ver3.1——瀕危(EN)。?
種群現狀
該物種被視為瀕危物種,因為其種群估計少于2500個成熟個體,在兩代(14-18年)中其下降速度被認為大于20%,并且沒有亞種群數量超過250個成熟的個體。由于低地水牛的棲息地比山地水牛更容易接近人類的活動區域,因此對該物種的威脅以及其下降被認為比山地水牛更為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