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水牛
野水牛是偶蹄目牛科水牛屬脊索動物,是家水牛的祖先。野水牛形似家水牛,?體型較大,身長2.6米左右,肩高1.6米以上,體重約600公斤。它比亞洲水牛不同之處主要在角上,它的角不像亞洲水牛的角,是從額兩旁生出,而是從額正中間生出并且兩角基部接連起來,形成一塊堅強的盾。兩角尖端相距甚寬,最大距離可達1米以上。
野水牛分布于中國西藏東南部米什米山區,生活在潮濕的草地、泥塘、泥坑和大河旁,偶爾進入森林。野水牛喜群居,日間多藏身于深草間,一早一晚出來覓食,晚間集群睡覺,母牛和小牛睡在中間,公牛在外圍,以防不測。野水牛主要以水草為食。壽命至少為20年。
野水牛是動物字典中被誤用最久的字眼,在現代人出現之前,不論是歐洲或北美洲都不曾有野水牛的蹤跡。野水牛的種群數量和信息缺乏。2001一2006年調查知野水牛在中國西藏東南部的分布范圍狹窄,棲息地破壞、質量衰退、偷獵等原因導致種群數量稀少。主要是人類經濟開發和棲息生境破壞,導致分布范圍縮小,資源銳減,加之過度狩獵,已處于瀕危狀態。野水牛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3.1——瀕危(EN)。
動物學史
生物學鼻祖林奈通常使用非常廣泛的屬(因為他沒有使用“科”)來對物種進行分類,1758年將“野水牛“命名為“Bos bubalis”。1792年英國生物學家科爾(John Graham Kerr)將其命名為“Bos arnee”。1827年這兩個名稱都被并入“水牛屬”(Bubalus?H. Smith)。“牛”(bubalis)這個名字是基于家畜。它也是高級同義詞。但是,那些不使用家畜特定名稱的工作者更喜歡使用“arnee”。
亞洲的野水牛“Bubalus arnee?Kerr”(=Bubalus bubalis?Linn. 林奈命名時沒有區分家養水牛)是牛科家族最大的成員之一。它們也是所有本地家養水牛品種的始祖。盡管其馴化的確切時間和地點尚不確定,但毫無疑問,它在印度和中國已經存在至少5000年了。從公元前3000年中期開始,印度河谷(摩亨佐·達羅)和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封印中就出現了馴服和可能馴化的水牛圖案。根據麥金托什(2007)的說法,“水牛出現于印度河谷的封印紋章上,看起來像是野生的”。
在更新世時期,水牛屬的動物廣泛分布于整個歐洲和南亞,并包含野水牛特定的形式。當氣候變得干燥時,該屬就僅限于印度次大陸,東南亞大陸以及一些東南亞島嶼。在歷史時期,野水牛分布于南亞和東南亞,從美索不達米亞到印度支那。
據證野生水牛在孟加拉國、馬來西亞半島以及蘇門答臘、爪哇和婆羅洲等島上已滅絕。在世界范圍內,以馴養種群的形式出現。盡管據推測該物種已在越南、緬甸和柬埔寨滅絕,但相對較新的調查顯示,柬埔寨已確認存在野生水牛種群。2010年在印度——緬甸邊界進行的另一項調查證實,緬甸實皆省巴龍河上存在少量可能殘留的自由放養的野水牛亞群。緬甸北部胡康河谷(Hukaung Valley)的野生活水牛可能或不可能,全部或完全不是野生水牛。
野生水牛(Buvalus arnee)是家養水牛(Bubalus bubalis)的祖先。盡管后者在整個東南亞大部分地區都很普遍,但野水牛越來越稀有。在全球范圍內可能還不到4000頭。而且還在下降。區分野生水牛、野生動物、家畜和雜種的挑戰使得物種數量的調查具有挑戰性。一些生物學家認為,由于與家養水牛的雜交非常普遍,可能沒有遺傳上純正的野生水牛存留下來。
形態特征
野水牛頭體長240-280厘米,肩高160-190厘米,尾長60-85厘米;體重800-1200千克。頭額部狹長。耳廓較短小,形似大喇叭。體型龐大,胸膛鼓鼓,腿短蹄大,雄性往往比雌性大得多,質地堅實,耐浸泡。小腿蒼白,但這可能很難辨別,因為水牛經常在泥中打滾。在喉嚨或上胸部通常出現一個或兩個白色的新月形,也可能有微弱的淡斑的點綴眼睛周圍、鼻子兩的和嘴。耳朵傾向于向下下垂。兩性都是灰色到黑色,通常在頭部較深,在身體較淺。成熟的雄性往往非常黑暗。背中線毛被前向,背部向后下方傾斜。膝關節和球節運動靈活,有半截腿至膝蓋處通常是污白色。尾巴比較長,且尖端濃密。
野水牛因其令人難以置信的彎刀狀角而聞名,兩性均有角,雌性的角比雄性小。角較細長,角基相距甚遠。角的寬度可能超過120厘米。野水牛角是附骨而生,中空有髓質,角粗大而扁,并向后方彎曲呈弧形;根部略呈三角形,中空,一側表面有多數平行的凹紋,角端尖銳;色黑褐,質堅硬,剖面紋細而不顯。角從頭骨向側面延伸并向后彎曲;在印度的野水牛,角通常呈半圓形彎曲,而在泰國和柬埔寨的野水牛,角向側面延伸得更多,尖端向內彎曲最小。雄性的角比雌性的角粗,但通常較短。
近種區別
在所有野牛物種中,野水牛的角最大,其范圍可達2米(即兩個角的彎曲外邊緣之間的距離)。雌雄都擁有這些巨大的角,這是區分該物種與家養水牛的最簡單標準。家養水牛(Bubalus bubalis)通常比野生水牛體型小,顏色也有差異:個體可能是深灰色或黑色、棕色、白色或花斑。家養水牛的角是可變的,它們通常有一個緊密的卷曲,如果是新月形的,很少達到野生水牛角的大小。
棲息環境
通常在海平面至海拔高度1500米之間活動,野水牛非常依賴于水的供應,歷史上它的首選棲息地是低洼的沖積草原,包括因河道變化而形成的牛軛湖和類似的池塘及其周邊,河岸和辮狀河系中的小沙島,河岸森林和林地。主要生活在草原、沖積平原和沼澤地,盡管它們可以利用林地作為庇護所。通常發現于水體附近,例如開闊的河水,沼澤和季節性湖泊,經常在泥濘的水中度過大部分時間。?
生活習性
集群
人們對野生水牛的行為知之甚少。以家族為單位聚小群,雌性和牛犢以10-20頭為一組,通常由一頭雄性參加。在極少數情況下,畜群最多可有100頭個體。年輕的雄性通常生活在小的單身群體中(6-8頭動物),而年老的雄性則傾向于獨居。?
活動
它們可能白天和晚上都很活躍,但攝食活動的高峰通常出現于下午和傍晚。白天通常是在森林里或池塘附近度過的,這樣可以緩解中午的炎熱。非常喜歡下水,為了借以散熱和防止昆蟲叮咬,在泥土中浸泡打滾是一項經常性的活動,尤其是在夏天。犄角有時被用作鏟子,以增加泥土的覆蓋率。這個物種依賴于水,家族范圍擴大和收縮基于其季節性的可用性。歷史記錄表明,曾經發生過長距離的季節性遷徙(覆蓋200千米以上的距離),盡管沒有一個殘余種群進行這種遷徙。尼泊爾的觀察表明,牧群占據穩定的活動范圍。野生水牛排成一列,一頭成年母水牛在前面,小牛在中間,其余的成年水牛在后面。野水牛非常保護它們的幼崽,當受到威脅時,母牛會在小牛前面形成一道保護線。如果威脅持續存在,它們會逃到高高的草地或森林中,而不會(盡管它們是游泳健將)下水。
食性
分布范圍
分布于不丹、柬埔寨、印度、緬甸、尼泊爾、泰國。
滅絕: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老撾、馬來西亞;斯里蘭卡和越南。
繁殖方式
關于野水牛的繁殖期通常有相互矛盾的報告,野生水牛要么有一個獨特的繁殖季節,長達5個月的發情期,要么全年繁殖;這可能部分歸因于地區差異。雌性通常每兩年產一個后代。出生時,小牛是淺棕色的。它們在六個月左右開始變黑;雌性在兩三歲時達到成熟的成年顏色,而雄性在四歲之后才完全變黑。雌性通常留在它們出生的牛群中,而雄性則在第三年離群分散。?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 | 學 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英文名稱 | |
1 | 野水牛指名亞種(河水牛) | Bubalus arne arne | Kerer, 1792 | Wild Water Buffalo |
2 | 野水牛阿薩姆亞種 | Bubalus arnee fulvus | Blanford, 1891 | Assam Water Buffalo |
3 | 野水牛婆羅洲亞種 | Bubalus arnee hosei | Lydekker, 1898 | Borneo Water Buffalo |
4 | 野水牛斯里蘭卡亞種 | Bubalus arnee migona | Deraniyagala, 1953 | Sri Lankan Wild Buffalo |
5 | 野水牛尼泊爾亞種 | Bubalus arnee theerapati | Groves, 1996 | Nepal Wild Buffalo |
6 | 水牛 | Bubalus arnee?f.?bubalis(Bubalus bubalis) | Linnaeus, 1758 | Domestic Water Buffalo |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3.1——瀕危(EN)。
種群現狀
除了狩獵和棲息地喪失的威脅外,對該物種的更大威脅也許是與家養水牛雜交產生的遺傳特性喪失。
保護措施
野水牛在不丹、印度、尼泊爾和泰國受到法律保護。柬埔寨的數量是決定對該地區(被指定為蒙杜基里保護林)進行進一步保護的主要因素,也是決定建立柬埔寨林業部和世界自然基金會的斯雷普克荒野地區項目的重要因素。大多數已知人口都在保護區內。在緬甸,它在Hukaung谷地區保留了近乎自然的真實低地洪泛區,該保護區系統最初幾乎完全排除了洪泛區草地。正在考慮將某些區域包括在內,這將使該物種受益。但是,結果尚不確定。其余大多數人口仍需要切實保護以免打獵(特別是在泰國、柬埔寨和緬甸,如果仍然存在的話),但南亞更大的威脅可能是防止與其他家養牛特別是家養水牛的接觸。迫切需要使用野生動物的典型棲息地來評估野生水牛種群的完整性,這些種群包括通常被視為真正野生的水牛和在本地范圍內以野生動物為生的種群,這些種群甚至在偶爾的畜牧業之外生活長期以來,為了確定優先保護的種群。這應該包括在明顯的家系,特別是那些接近野生種群的家系的背景下,對這類種群之間的關系進行評估。除了評估形態特征外,這種方法還應使用多種遺傳標記。需要對緬甸乃至越南的沙爹地區進行調查,以調查野生動物種群的現狀。在印度,制定了一項新的保護行動計劃,力圖恢復印度中部的野水牛。在地方一級,擁有印度中部野生水牛種群最后遺骸的恰蒂斯加爾邦和馬哈拉施特拉邦政府都致力于保護這一物種,前者將其作為州動物。
世界上只有約4000只野生亞洲水牛存在,并且嚴重的受到家養水牛的基因污染。各野生亞種都屬于瀕危種,基本都生活在各保護區內。
印德拉瓦提國家公園(Indravati National Park)。
錫唐杰野生動物保護區(Sitanagi Wildlife Sanctuary)上述2個保護區或國家公園都在印度恰蒂斯加爾邦。
科西塔普野生動植物保護區(koshi tappu wildlife reserve)位于尼泊爾戈西專區。
印度阿薩姆邦,這里有一個對于野生亞洲水牛來說最重要的保護區——Kaziranga National Park,據稱分布在這里的野生水牛是受家養水牛干擾最少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