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創建
25.6K
8077

家牦牛

家牦牛(學名:Bos grunniens):是偶蹄目、牛科、牛屬的人工養殖動物。藏語稱“踵”,是西藏高原最典型的動物,體格大,生命力強。角基粗大,公、母牛角均向外。是亞洲中部高海拔地區最著名的家畜,家牦牛體重200-400千克,體長2米左右,肩高1.6米左右。體軀緊湊,頸短耳小,皮厚;汗腺機能極不發達,被毛長度、細度不等且隨季節變化,體側及下部裙毛密而長,可御寒防濕,適宜寒冷氣候。胸廓大,心胸發達,氣管粗短,紅細胞大,血紅蛋白含量高,呼吸脈搏快,適應高原缺氧環境。嘴巴寬大、嘴唇靈活,能啃食矮草;蹄質堅實,有軟墊,善走陡坡、沼澤、雪山、激流;性情溫順,反應靈敏,容易調教;抗病力強、抗逆性強、合群性強、食性廣、耐饑渴

棲息于3000-6000米的高海拔地區,生活在特定的高原高寒環境氣候地帶,是逐雪線而游牧變遷的耐高寒牛種,適應獨特的生態地理環境。對高寒缺氧環境的適應力極強,能夠忍耐-38攝氏度的極度嚴寒,性格溫順、合群性強、反應靈敏、抗病力強、被譽為“高原之舟”。分布于中國、印度、蒙古、俄羅斯、阿富汗、巴基斯坦、錫金和不丹。

2016年底,中國的家牦牛總數約為1400萬頭,占中國牛總數的1/6,僅次于黃牛、水牛,居第三位,其中青海約497萬頭,西藏約393萬頭,四川約388萬頭,甘肅近106萬頭,新疆約有23萬頭,云南約有6萬頭。

物種學史

牦牛起源于中國,是流淌著遠古血液的珍稀物種。牦牛的發音來源于藏語發音“Yak(雅克)”,所以牦牛也被稱之為“雅”牛。有關牦牛的記載最早可見于三千年前的殷商文化的金文之中,明代李時珍在其所著醫書《本草綱目》中對牦牛也有所記載,在此書中犛牛指的就是生長在深山中的野牦牛,而家牦牛則是已被馴化的家養牦牛。至于野牦牛的馴化則要追溯至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末期,古羌人最終將從藏北羌塘區所捕獲的野牦牛馴化。很多研究表明,喜馬拉雅南坡等地域所分布的牦牛與飼養習俗大多是古羌人隨著水草遷移而后又定居于該地所遺留的分支部族文化。古往今來對于牦牛的研究鮮有系統概括,多是對某個或某幾個牦牛品種的報道與調查,并且信息多有不完整、不準確之處,而其中有些種群數量以及品種信息數據為數十年前研究者所提供,可靠性不高,亟待對中國的牦牛整體信息數據重新補充校對匯編。

家牦牛和野牦牛是現存關系最近的兩種牛,關于它倆屬于牛屬還是牦牛屬仍有爭議還未定論。在以前國內外普遍認為野牦牛是家牦牛的祖先,家牦牛是由野牦牛馴化而來的,但最新的研究推翻了這一認知。據中國華北、內蒙以及西伯利亞、阿拉斯加出土的牦牛化石表明,現存的野牦牛和家牦牛都是300萬年前廣泛分布于亞歐大陸東北部的原始牦牛,因氣候變化而遷徙至青藏高原地區并存活下來。也就是說,現存的野牦牛和家牦牛都是同一祖先的后代,兩者之間不存在先代、后代的關系,而是關系很近的兩個種,野牦牛不是家牦牛的野生種,家牦牛不是野牦牛的馴化種,兩者不是“父子”關系,而是“兄弟”關系,家牦牛體型小于野牦牛也不是馴化造成的。家牦牛是青藏高原最重要家畜之一,是藏文化的重要載體,野牦牛是青藏高原珍貴的旗艦物種和傘護種,兩者都是高原上不可或缺的珍寶。

形態特征

家牦牛成年公、母牦牛平均體高分別為129厘米、111厘米;成年公、母牦牛體重分別為440千克、260千克。頭部較重,額短寬,稍顯穹隆,頸短厚且深,鼻長微陷,鼻鏡下翻,眼突出有神,耳小。公母牦牛均有角、角大而粗長,約90厘米。一般角尖向上向前或向后開張呈弧形,少數無角。鬢甲高而寬長;鬐甲高聳,向后漸傾,背部低平,十字部隆起。胸短深而寬廣。背短,肋骨開張,腹大腰長,前肢短而端正,后肢呈刀狀。臀部傾斜呈屋脊形。尾短毛長而密,形似馬尾。四肢短,后腿輕瘦,蹄大堅實。家牦牛的胸部發育良好,胸椎比普通牛多1-2個,肋骨窄長,間距大,氣管軟骨環間距與狗的氣管相似,可適應頻速呼吸;心肺發達,心、肺臟指數大。公牛頸部粗寬。無垂皮或甚小。睪丸較小,接近腹部,不下垂;母牦牛頭長,眼大而圓,額頭寬、有角,頸長,乳房小,呈碗碟狀,乳頭短小,乳靜脈不明顯。乳房小,乳頭短,乳房組織欠松軟,乳靜脈不發達。

家牦牛體軀緊湊,頸短耳小,皮厚;汗腺機能極不發達,被毛長度、細度不等且隨季節變化,體側及下部裙毛密而長,可御寒防濕,適宜寒冷氣候。胸廓大,心胸發達,氣管粗短,紅細胞大,血紅蛋白含量高,呼吸脈搏快,適應高原缺氧環境。嘴巴寬大、嘴唇靈活,能啃食矮草;蹄質堅實,有軟墊,善走陡坡、沼澤、雪山和激流等各種環境。

家牦牛毛色為黑褐色、背線、嘴唇、眼瞼為灰白色或乳白色。體毛色種類較多,黑毛最多,次為褐色、灰色、黑白花斑,白色者少。鼻鏡、角、蹄多為黑色。全身被毛粗長,群毛垂地,一般在7-20厘米之間。體側下部密生粗長毛,猶如穿著短裙,尾端并著生蓬松長毛。家牦牛因生息地區不同有谷地型和草地型兩種。谷地型的頭部較粗壯,公母都有角,肩峰明顯,毛色比較單一,以黑褐色為主,體質較結實;草地型頭部較清秀,有一半的牛無角,體型多前高后矮,毛色較雜。

近種區別

野牦牛和家牦牛屬于同屬物種,前者是野生動物,后者是馴養動物。它們主要的區別在于生存環境不同、外形不同、性情不同。野牦牛體型比家牦牛大,成年雄性一般體重400-800千克,最大可超過1噸。體長2-2.6米,肩高1.6-1.8米,是亞洲中部體型最大的野生動物。

野牦牛生長于野生環境中,而家牦牛生長于人類圈養的環境中;性情不同,野牦牛性情兇猛善戰,家牦牛則比較溫順;外形上的區別,野牦牛個頭大,家牦牛個頭小;野牦牛毛粗,家牦牛毛細;野牦牛肩部凸顯,家牦牛肩部扁平;野牦牛胸部毛長,家牦牛胸部毛短;野牦牛毛色黑中泛紫,家牦牛毛色黑中泛紅;野牦牛叫聲像豬,家牦牛叫聲像牛;野牦牛看人時特別警惕,隨時準備逃走,家牦牛不會這樣。野牦牛的角更加鋒利,體型比家牦牛更加矯健;野牦牛屬于中國一級保護動物,家牦牛則不屬于保護動物。?

棲息環境

家牦牛棲息于在3000-6000米的高海拔地區,生活在特定的高原高寒環境氣候地帶,是逐雪線而游牧變遷的耐高寒牛種,適應獨特的生態地理環境。能夠適應多種環境,比如高寒苔原、高山草甸、高寒荒漠、河谷森林等。

生活習性

家牦牛被毛長度、細度不等且隨季節變化,體側及下部裙毛密而長,可御寒防濕,適宜寒冷氣候。胸廓大,心胸發達,氣管粗短,紅細胞大,血紅蛋白含量高,呼吸、脈搏快,適應高原缺氧環境。嘴巴寬大、嘴唇靈活,能啃食矮草;蹄質堅實且有軟墊,性情溫順,反應靈敏,建立的條件反射比較鞏固,容易調教;抗病力強、抗逆性強、合群性強、食性廣、耐饑渴、耐粗放的飼養管理條件。由于其被毛、皮膚和蹄質的特殊結構及口、鼻、唇和舌的異常結構,使它能爬越高山峻嶺,綿羊無法通過的地方和無法利用的牧草,它們均能順利通過和采食,故有“高原之舟”的譽稱。牦牛還能打滾,是其他牛種所沒有的習性。牦牛役用性能良好,在高山草原地區馱重50-100千克,日行20-30千米。此外,騎乘、耕地、挽車等,使用年限可達15年。?

分布范圍

世界

家牦牛是馴化在海拔3000米以上地區的一種特有家畜,是世界屋脊上的一個珍貴牛種。集中于東經70°-115°,北緯27°-55°之間。在中國境域以外的地區,家牦牛分布在蒙古、俄羅斯、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不丹等靠近中國青藏高原牦牛生產區的高山地區,約占全球牦牛總數的7%。

各國牦牛分布區域
俄羅斯牦牛 吉爾吉斯牦牛 尼泊爾牦牛 塔吉克牦牛 印度牦牛
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亞南部與蒙古接壤地帶的阿爾泰和布里亞特地區。 主要分布于與中國新疆相鄰的吉爾吉斯東南部地區。 分布于與中國接壤的尼泊爾北部高山地區。? 主要分布于塔吉克斯坦的帕米爾地區。 主要分布于印度北部喜馬偕爾邦及克什米爾地區和東北部阿薩姆邦北部地區。

中國

中國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其次是與青海、西藏接壤的甘肅、四川、云南部分山區及新疆等地。在蒙古、前蘇聯、阿富汗、尼泊爾、印度等國家與中國的相鄰地區也有分布。?

家牦牛一般分布在中國西部的帕米爾高原,東至雪域岷山,南達喜馬拉雅山脈的南坡,北抵至阿爾泰山山麓2000-4500米的高原、高山、亞高山的半濕潤寒冷氣候區域,主要分布于西藏、青海省、四川高原和高山區、新疆中部天山、甘肅南部的祁連山和滇西北的高山區、內蒙古賀蘭山區以及河北省北部寒冷山區,北京西山寒冷山區也有零星分布。

中國牦牛由于各個種群牦牛主產區的地理環境、水草類型、氣候特征等一系列人為或天擇條件導致了種群間的分歧和變化,根據牦牛的種群特征與分布信息將牦牛分為兩大類型:第一種是青藏高原型被稱為高原型或草原型,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腹地,包括青海、西藏大部分地區、川西北高寒草原、甘肅甘南草原和祁連山區,其中西藏牦牛是引進到新疆山地草原地區的牦牛本源。第二種是橫斷高山型簡稱高山型或者谷地型,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東南部橫斷高山脈的高山地帶,還包括西藏東部的高山草原、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的南部和四川西南部的高山峽谷地區,云南西北部的迪慶藏族自治州也有所分布。

繁殖方式

公牦牛2歲性成熟后即可參加配種,2-6歲配種能力最強,以后逐漸減弱。自然交配時公母比例為1:20-30,利用年齡在10歲左右,母牦牛一般2-3.5歲開始發情配種,一年一產占60%以上,兩年一產者約為30%左右,雙犢率1%-2%。母牦牛季節性發情,一般6月中、下旬開始發情,7-8月份為盛期。每年4-7月份產犢。發情周期21天左右,個體間差異大,發情持續期41-51小時,妊娠期250-260天。

主要品種

主要品種
九龍牦牛 九龍牦牛(高山型):20世紀70年代末,西南民族學院、甘孜州農牧局、四川省草原研究所等單位主持的“四川省牦牛資源調查組”在橫斷山脈北段、甘孜州的九龍和康定縣南部高山草地上實地調查時發現了九龍牦牛。九龍牦牛的主產區分布在甘孜藏族自治州九龍縣和康定縣南部的沙德區以及雅安縣石棉縣、綿陽市平武和北川,主產地海拔在3500米以上,地形多是高山峽谷,草場為高山灌叢及高山草甸,牧草以雜類草為主。九龍牦牛是國內外牦牛種群中體型最大的一種,并且品質相當優良,屬于中國橫斷高山型牦牛的一種,2014年共有5.3萬頭,年出欄5000頭。九龍牦牛初生體重較大,平均初生體重15.56千克,平均6.5歲以上成年公、母牦牛體重分別達541.32、323.42千克。九龍牦牛以肉役兼用為主,全泌乳期產乳量平均為240.42千克,公牦牛、母牦牛及閹牛平均每頭產毛、絨13.92、1.82、4.32千克。
麥洼牦牛 麥洼牦牛(高原型):麥洼牦牛大都分布在阿壩州北部的阿壩、若爾蓋、紅原、松潘、南坪、壤塘等縣的高寒地區,因為中心產地原屬于麥洼部落所以命名為麥洼牦牛。麥洼牦牛是在20世紀40年代對其有了初步調查資料,被收進四川省地方優良畜種資料匯編,2014年總數約為40萬頭,主產地海拔在3400-3600米,地形為丘狀高原,草場為高寒草甸、沼澤草場,牧草為禾本科、莎草科為主。麥洼牦牛初生體重較小,公犢、母犢平均初生體重分別為13.42、11.92千克,6歲成年公牛體重324.42千克,成年母牦牛體重221.42千克,成年閹牛體重為378.82千克,全泌乳期產乳量平均為244.02千克,成年閹牛平均屠宰率為55.32%,凈肉率為42.92%,成年公、母牦牛剪毛絨量平均分別為1.43、0.35千克。
中甸牦牛 中甸牦牛(高山型):中甸牦牛的主產區在迪慶藏族自治州的高山草原,因產地在中甸地區所以命名為“中甸牦牛”,至2013年存欄數在79000頭左右,產地地形為高山間有丘原,草場為高山灌叢及高山草甸,牧草以雜草類、禾本科草為主,海拔在3276米左右。6歲成年中甸牦牛體重平均為287.00千克,公、母牦牛的平均體重分別為321.00、198.00千克,閹牦牛的平均體重342.00千克;平均屠宰率達48.48%,其中公牦牛45.51%,母牦牛45.18%,閹牦牛54.76%;平均凈肉率達37.17%,其中公牦牛32.32%,母牦牛34.12%,閹牦牛45.11%;產奶母牦牛全泌乳期平均泌乳量為216.00千克;成年公、母牦牛的平均剪毛絨量分別為3.25、1.32千克,含絨率分別為15.12%、16.31%。
天祝白牦牛 天祝白牦牛(高原型):天祝白牦牛主產于天祝藏族自治縣西大灘、永豐灘、阿沿溝草地,2013年存欄數為19.7萬頭,產地地形多為山原寬谷,草場為亞高山草甸陰坡多灌叢,牧草以莎草科、禾本科草為主,所處海拔在3000米左右。白牦牛標志是全身白毛,皮膚為粉紅色,多數有黑色素沉著斑點,被譽為“草原白牡丹”。公犢、母犢的初生重平均分別為12.00、9.50千克,6歲成年公、母牦牛平均體重分別為272.65千克、217.53千克;成年牦牛平均屠宰率為52.02%,凈肉率為39.94%;成年公牦牛、母牦牛、閹牦牛的平均產毛量分別為4.54、1.76、1.97千克,產絨量分別為0.46、0.43、0.41千克,母牦牛全泌乳期產乳量平均為450.00千克。
甘南牦牛 甘南牦牛(高原型):甘南牦牛屬于肉乳毛兼用型的經濟類型,主產區甘肅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高寒草地,主要分布在下轄的瑪曲、碌曲、夏河三縣及合作市,卓尼縣臨潭縣的部分純牧業鄉,地形多為丘原,草場為高山亞高山草甸,牧草以禾本科、莎草科為主,生活海拔在3300-4400米,至2013年共有約77.29萬頭。甘南牦牛公、母犢的平均初生重分別為13.35、12.87千克,6歲成年公、母牦牛平均體重分別為354.40、209.92千克。成年閹牦牛的屠宰率平均為49.81%,凈肉率平均為36.74%,母牦牛屠宰率46.08%,凈肉率33.46%,全泌乳期產乳量約為320.00千克,成年公牛產毛1.09千克(其中絨毛0.34千克),成年母牛產毛0.92千克(其中絨毛0.27千克)。
青海高原型牦牛 青海高原牦牛(高原型):青海高原型牦牛主要分布在玉樹、治多、曲馬來三縣六個鄉鎮,2010年存欄數約為260萬頭,產區多為高原地形,草場為高山草甸區,牧場以莎草和雜草為主,海拔在3700-4000米。4.5歲青海高原型牦牛成年公、母牦牛平均體重分別為440、260千克。全泌乳期的產奶量約為274.04千克,成年公、母牦牛可以產毛絨1.01、0.60千克,成年閹牦牛的平均屠宰率為52.96%,凈肉率為42.46%。

西藏高山牦牛
西藏高山牦牛(高山型):西藏高山牦牛主要分布在東部高山深谷地區,地形以高原高山為主,草場為高山灌叢及高山草甸,牧草以雜草類草為主,海拔在4000米以上,截至2016年共有140余萬頭。其5歲成年的公、母牦牛平均體重分別為420.62、242.81千克,西藏高山牦牛公牦牛、母牦牛、閹牦牛的產毛量分別為1.76、0.45、1.70千克。?
帕里牦牛 帕里牦牛(高山型):亞東牦牛產于西藏南部亞東縣山原區即帕里地區,所以亞東牦牛也稱為帕里牦牛,帕里牦牛的主產區是亞東縣的帕里鎮和康布鄉,是西藏自治區非常重視和保護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種,產地地形為高原山地,草場為高山草甸,牧草以禾本科、莎草科為主,海拔為4300米左右。截至2014年,帕里牦牛存欄數為2.04萬頭,帕里區有牦牛6681頭。帕里5歲成年公、母牦牛平均體重分別為288.01、217.11千克,成年牦牛平均產毛0.15-0.50千克,產絨0.15-0.41千克,平均屠宰率為55.63%,全泌乳期產乳量平均為199.80千克。
娘亞牦牛 娘亞牦牛(高山型):嘉黎牦牛主產于西藏自治區那曲地區嘉黎縣,也被稱為娘亞牦牛,主要分布于嘉黎縣東部以及東北部各鄉,地形為高原山地,主要放牧的草場為高寒草甸、高寒草甸草原、高山草甸等,牧草以雜草類為主,其次為莎草科、禾本科草,分布區海拔為3700-4400米。嘉黎牦牛2007年存欄10.5萬頭左右。嘉黎牦牛犢初生重較大,公犢、母犢牦牛的平均初生重分別為13.71、12.81千克,成年公、母牦牛體重平均分別為420.61、276.41千克,閹牦牛體重平均為473.21千克,閹牛屠宰率為55.01%,凈肉率為46.8%;母牦牛屠宰率為49.52%,凈肉率為43.11%,全泌乳期產乳量147.00千克。公、母牦牛平均每頭產毛量分別為0.69、0.18千克,嘉黎牦牛平均產絨量為0.61千克。
斯布牦牛 斯布牦牛(高山型):“斯布”為地名,原系歷代班禪額爾德尼的牧場,主產區為拉薩市墨竹工卡縣,含念青唐古拉山南緣,中心產區是距離墨竹工卡縣20k米的斯布山溝,該產區的草場多為高山草甸,牧草為多年生草本與雜草為主,海拔在3789-4200米,在2015年存欄約3500頭。成年公、母牦牛平均體重分別為375.51、211.71千克;公牦牛的屠宰率為44.76%,母牦牛為49.18%,閹牦牛為53.10%;公牦牛的凈肉率平均為34.82%,母牦牛為39.98%,閹牦牛為42.30%;全泌乳期產乳量平均為179.70千克;公、母牦牛年產毛量平均分別為0.81、0.16千克,產絨量平均為0.21千克。
木里牦牛 木里牦牛(高山型):木里牦牛品種形成歷史悠久,是由羌人帶著牦牛南下進入四川定居,經過長期自然選擇與人工繁育形成的一個地方牦牛品種。木里牦牛主要分布于木里藏族自治縣,地處涼山彝族自治州西北部、青藏高原邊緣的橫斷山區,地形多為高山、山原、峽谷地貌,主產地海拔在2100-3500米,以高寒灌叢草地為主,牧草以羊茅、莎草為主,2005年共存欄木里牦牛4.29萬頭。6歲成年公、母牛體重分別約為360.00、240.00千克,全泌乳期產奶約400.00千克,屠宰率為53%,木里牦牛年平均產毛量0.50千克。
巴州牦牛 新疆巴州牦牛(高山型):巴州牦牛主產區在天山中部山區,分布在和靜、和碩、博湖、且末、若羌等縣,其中和靜縣的巴音布魯克草原為中心產區,地形以山地為主,草場多為亞高山草甸,牧草以禾本科草為主,海拔在2400-2700米,2013年底巴州牦牛存欄大約為11.6萬頭。巴州成年公、母牦牛體重分別為367.00、264.00千克,初生公犢、母犢分別重15.44、14.16千克,母牦牛年均產乳量260.00千克,公、母牦牛年產絨量分別為2.91、2.81千克,成年公牦牛屠宰率平均為48.61%,凈肉率平均為31.97%。
大通牦牛 大通牦牛(培育新種):大通牦牛是一個特殊的牦牛品種,它并不是由原始的牦牛祖先慢慢演化而來,而是經由人工雜交培育出的優良新品種。大通牦牛是世界上第一個牦牛培育新品種,“大通牦牛”的育種父本是野牦牛,母本是從大通種牛場適齡母牛群中挑選的優良個體。大通牦牛主產地多為高原,草地類型主要以高寒草甸和山地草甸為主,牧草以冷地早熟禾為主,海拔3000米以上,截至2010年存欄數為2萬頭,初生重公牦牛平均為18.19千克,母牦牛平均為17.98千克,屠宰率平均為47.35%,凈肉率平均為37.46%。大通成年的公、母牦牛產毛總量平均分別是1.99、1.52千克,平均產絨總量分別是0.85、0.63千克,成年母牦牛全泌乳期產乳量平均為262.00千克。
天峻牦牛 天峻牦牛(培育品種):主要有牦牛和犏牛之分,犏牛是牦牛與黃牛自然雜交所生的間種牛,毛短,體型高大,多做役用。牦牛體質堅實,結構勻稱緊湊。側觀整個軀體,前軀發育良好,中軀次之,后軀欠佳。一般成年公牛體重256.8%公斤,胴重123.98%,凈肉91.83公斤,骨肉比為26:74,屠宰率為49.82%;產奶性能,無論出產、經產在7~9月份為泌乳旺季,從10月開始下降。初、經產日均產奶量為1.22和1.55公斤,經產比初產高27%。
玉樹牦牛 玉樹牦牛(培育品種):玉樹牦牛長期生長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區,屬傳統游牧放牧飼養方式進行生產管理,玉樹牦牛生長快,屠宰率、凈肉率高。玉樹牦牛的脂肪含量比環湖牦牛高32.73%;玉樹牦牛的鐵元素含量比環湖牦牛高62.42%;玉樹牦牛的脂肪酸總量為2.12克/百克,比環湖牦牛高0.61克/百克,其中玉樹牦牛的飽和脂肪酸含量為0.94克/百克,比環湖牦牛高0.18克/百克,玉樹牦牛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為1.18克/百克,比環湖牦牛高0.43克/百克,其中玉樹牦牛肉中亞油酸、亞麻酸、花生四烯酸等必需脂肪防酸含量更是顯著高于環湖牦牛。?

主要價值

據測定,家牦牛成年閹牦牛凈肉率42.5%。經產母牦牛日均泌乳1.38-1.70千克。泌乳期一般為150天左右,年產乳量274千克,乳脂率6.37-7.2%。年采毛一次,成年牦牛年產毛量為1.17-2.62千克;幼齡牛為1.30-1.35千克,其中粗毛(裙毛)和絨毛各半。粗毛直徑為64.8-72.9微米,兩型毛直徑為34.8-39微米,絨毛直徑為16.8-20.3微米;粗毛長度為18.3-34厘米,絨毛長度為4.7-5.5厘米。家牦牛主要供役用,以馱為主,也供騎、挽用。一般馱貨50-100千克,日行20-35千米,可連續行走15天以上;最大馱重304.0±75.9千克,相當于平均體重的78.8%。單乘日行30-40千米。?

飼養管理

青海高原牦牛飼養管理比較粗放,終年依靠天然草場放牧。牧養方式多實行輪牧。夏秋季放牧的主要任務是提高產乳量,搞好抓膘和配種,當年要屠宰的牦牛在入冬前出欄,其他牛只為越冬過春打好基礎。夏秋季放牧根據輪牧計劃,要及時更換牧場,使牛糞均勻地散布在牧場上,同時減輕對牧場踐踏。這樣可改善植被狀態,有利于提高牧草產量,減少寄生蟲病的感染。當定居點距牧場2千米以上時就應搬遷,以減少每天出牧、歸牧趕路的時間及牦牛體力的消耗。帶犢泌乳的牦牛,10天左右搬遷一次,3-5天更換一次牧地。冬春季放牧的主要任務是保膘和保胎。防止牦牛乏弱,使牛只安全越冬過春,妊娠母牦牛安全產仔,提高犢牛的成活率。冬春季放牧要晚出牧,早歸牧,充分利用中午暖和時間放牧和飲水。晴天放較遠的山坡和陰山;風雪天近牧,放避風的洼地或山灣。放牧牛群朝順風方向行進。懷孕母牦牛避免在冰灘地放牧,也不宜在早晨及空腹時飲水。在牧草不均勻或質量差的牧地上放牧時,要采取散牧的方式,讓牛只在牧地上相對分散自由采食,以便使牛只在較大的面積內每頭牛都能采食較多的牧草。冬春季是牦牛一年中最乏弱的時間,除跟群放牧外,有條件的地區還應加強補飼。?

家牦牛易患呼吸系統疾病。惡劣的氣候環境,早春晚秋季節氣溫多變及犢牦牛受寒、遭受賊風侵襲和粗放的飼養管理條件,降低了牦牛的抵抗力;原發性支氣管炎多因犢牦牛受寒或吸入刺激性氣體,使其支氣管黏膜受損、防衛機能減弱,進而被細菌感染所致。繼發性支氣管炎多繼發于一些傳染病(如流行性感冒、傳染性喉氣管炎、巴氏桿菌病等)、寄生蟲病。


8077

免責聲明:本站詞條系由網友創建、編輯和維護,內容僅供參考。

以上內容均為商業內容展示,僅供參考,不具備專業問題解決服務,

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

如您發現詞條內容涉嫌侵權,請通過 948026894@qq.com 與我們聯系進行刪除處理!

上一篇:家牛
下一篇:野水牛
一秒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自在自线| 欧美一级高清片在线| 工囗番漫画全彩无遮拦大全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刺激videoschina偷拍| 九九热视频精品| av在线亚洲男人的天堂| 男人添女人p免费视频动态图|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国产欧美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色图第四色| 主播福利在线观看| 美女扒开裤子让男人桶视频 | 国产精品免费精品自在线观看| 免费无码黄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不卡| 日本免费www|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久久久| 国产精品欧美日韩一区二区| 亚洲aⅴ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波多野结衣办公室33分钟| 国产精品污WWW在线观看| 亚州无吗黄瓜视频有直播的不| 777四色米奇欧美影院| 理论片福利理论电影| 国模欢欢炮交150视频| 免费人成年轻人电影| 99r精品在线| 男人j桶进女人免费视频| 国产裸拍裸体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午夜久久久伊人| jizzjizzjizzjizz国产| 毛片免费在线视频| 在线|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免费观看a级毛片| 91精品国产色综合久久| 波多野结衣新婚被邻居| 国产精品免费无遮挡无码永久视频| 亚洲AV激情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