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牦牛
家牦牛(學名:Bos grunniens):是偶蹄目、牛科、牛屬的人工養殖動物。藏語稱“踵”,是西藏高原最典型的動物,體格大,生命力強。角基粗大,公、母牛角均向外。是亞洲中部高海拔地區最著名的家畜,家牦牛體重200-400千克,體長2米左右,肩高1.6米左右。體軀緊湊,頸短耳小,皮厚;汗腺機能極不發達,被毛長度、細度不等且隨季節變化,體側及下部裙毛密而長,可御寒防濕,適宜寒冷氣候。胸廓大,心胸發達,氣管粗短,紅細胞大,血紅蛋白含量高,呼吸脈搏快,適應高原缺氧環境。嘴巴寬大、嘴唇靈活,能啃食矮草;蹄質堅實,有軟墊,善走陡坡、沼澤、雪山、激流;性情溫順,反應靈敏,容易調教;抗病力強、抗逆性強、合群性強、食性廣、耐饑渴。
棲息于3000-6000米的高海拔地區,生活在特定的高原高寒環境氣候地帶,是逐雪線而游牧變遷的耐高寒牛種,適應獨特的生態地理環境。對高寒缺氧環境的適應力極強,能夠忍耐-38攝氏度的極度嚴寒,性格溫順、合群性強、反應靈敏、抗病力強、被譽為“高原之舟”。分布于中國、印度、蒙古、俄羅斯、阿富汗、巴基斯坦、錫金和不丹。
2016年底,中國的家牦牛總數約為1400萬頭,占中國牛總數的1/6,僅次于黃牛、水牛,居第三位,其中青海約497萬頭,西藏約393萬頭,四川約388萬頭,甘肅近106萬頭,新疆約有23萬頭,云南約有6萬頭。
物種學史
牦牛起源于中國,是流淌著遠古血液的珍稀物種。牦牛的發音來源于藏語發音“Yak(雅克)”,所以牦牛也被稱之為“雅”牛。有關牦牛的記載最早可見于三千年前的殷商文化的金文之中,明代李時珍在其所著醫書《本草綱目》中對牦牛也有所記載,在此書中犛牛指的就是生長在深山中的野牦牛,而家牦牛則是已被馴化的家養牦牛。至于野牦牛的馴化則要追溯至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末期,古羌人最終將從藏北羌塘區所捕獲的野牦牛馴化。很多研究表明,喜馬拉雅南坡等地域所分布的牦牛與飼養習俗大多是古羌人隨著水草遷移而后又定居于該地所遺留的分支部族文化。古往今來對于牦牛的研究鮮有系統概括,多是對某個或某幾個牦牛品種的報道與調查,并且信息多有不完整、不準確之處,而其中有些種群數量以及品種信息數據為數十年前研究者所提供,可靠性不高,亟待對中國的牦牛整體信息數據重新補充校對匯編。
家牦牛和野牦牛是現存關系最近的兩種牛,關于它倆屬于牛屬還是牦牛屬仍有爭議還未定論。在以前國內外普遍認為野牦牛是家牦牛的祖先,家牦牛是由野牦牛馴化而來的,但最新的研究推翻了這一認知。據中國華北、內蒙以及西伯利亞、阿拉斯加出土的牦牛化石表明,現存的野牦牛和家牦牛都是300萬年前廣泛分布于亞歐大陸東北部的原始牦牛,因氣候變化而遷徙至青藏高原地區并存活下來。也就是說,現存的野牦牛和家牦牛都是同一祖先的后代,兩者之間不存在先代、后代的關系,而是關系很近的兩個種,野牦牛不是家牦牛的野生種,家牦牛不是野牦牛的馴化種,兩者不是“父子”關系,而是“兄弟”關系,家牦牛體型小于野牦牛也不是馴化造成的。家牦牛是青藏高原最重要家畜之一,是藏文化的重要載體,野牦牛是青藏高原珍貴的旗艦物種和傘護種,兩者都是高原上不可或缺的珍寶。
形態特征
家牦牛成年公、母牦牛平均體高分別為129厘米、111厘米;成年公、母牦牛體重分別為440千克、260千克。頭部較重,額短寬,稍顯穹隆,頸短厚且深,鼻長微陷,鼻鏡下翻,眼突出有神,耳小。公母牦牛均有角、角大而粗長,約90厘米。一般角尖向上向前或向后開張呈弧形,少數無角。鬢甲高而寬長;鬐甲高聳,向后漸傾,背部低平,十字部隆起。胸短深而寬廣。背短,肋骨開張,腹大腰長,前肢短而端正,后肢呈刀狀。臀部傾斜呈屋脊形。尾短毛長而密,形似馬尾。四肢短,后腿輕瘦,蹄大堅實。家牦牛的胸部發育良好,胸椎比普通牛多1-2個,肋骨窄長,間距大,氣管軟骨環間距與狗的氣管相似,可適應頻速呼吸;心肺發達,心、肺臟指數大。公牛頸部粗寬。無垂皮或甚小。睪丸較小,接近腹部,不下垂;母牦牛頭長,眼大而圓,額頭寬、有角,頸長,乳房小,呈碗碟狀,乳頭短小,乳靜脈不明顯。乳房小,乳頭短,乳房組織欠松軟,乳靜脈不發達。
家牦牛體軀緊湊,頸短耳小,皮厚;汗腺機能極不發達,被毛長度、細度不等且隨季節變化,體側及下部裙毛密而長,可御寒防濕,適宜寒冷氣候。胸廓大,心胸發達,氣管粗短,紅細胞大,血紅蛋白含量高,呼吸脈搏快,適應高原缺氧環境。嘴巴寬大、嘴唇靈活,能啃食矮草;蹄質堅實,有軟墊,善走陡坡、沼澤、雪山和激流等各種環境。
家牦牛毛色為黑褐色、背線、嘴唇、眼瞼為灰白色或乳白色。體毛色種類較多,黑毛最多,次為褐色、灰色、黑白花斑,白色者少。鼻鏡、角、蹄多為黑色。全身被毛粗長,群毛垂地,一般在7-20厘米之間。體側下部密生粗長毛,猶如穿著短裙,尾端并著生蓬松長毛。家牦牛因生息地區不同有谷地型和草地型兩種。谷地型的頭部較粗壯,公母都有角,肩峰明顯,毛色比較單一,以黑褐色為主,體質較結實;草地型頭部較清秀,有一半的牛無角,體型多前高后矮,毛色較雜。
近種區別
野牦牛和家牦牛屬于同屬物種,前者是野生動物,后者是馴養動物。它們主要的區別在于生存環境不同、外形不同、性情不同。野牦牛體型比家牦牛大,成年雄性一般體重400-800千克,最大可超過1噸。體長2-2.6米,肩高1.6-1.8米,是亞洲中部體型最大的野生動物。
野牦牛生長于野生環境中,而家牦牛生長于人類圈養的環境中;性情不同,野牦牛性情兇猛善戰,家牦牛則比較溫順;外形上的區別,野牦牛個頭大,家牦牛個頭小;野牦牛毛粗,家牦牛毛細;野牦牛肩部凸顯,家牦牛肩部扁平;野牦牛胸部毛長,家牦牛胸部毛短;野牦牛毛色黑中泛紫,家牦牛毛色黑中泛紅;野牦牛叫聲像豬,家牦牛叫聲像牛;野牦牛看人時特別警惕,隨時準備逃走,家牦牛不會這樣。野牦牛的角更加鋒利,體型比家牦牛更加矯健;野牦牛屬于中國一級保護動物,家牦牛則不屬于保護動物。?
棲息環境
家牦牛棲息于在3000-6000米的高海拔地區,生活在特定的高原高寒環境氣候地帶,是逐雪線而游牧變遷的耐高寒牛種,適應獨特的生態地理環境。能夠適應多種環境,比如高寒苔原、高山草甸、高寒荒漠、河谷森林等。
生活習性
家牦牛被毛長度、細度不等且隨季節變化,體側及下部裙毛密而長,可御寒防濕,適宜寒冷氣候。胸廓大,心胸發達,氣管粗短,紅細胞大,血紅蛋白含量高,呼吸、脈搏快,適應高原缺氧環境。嘴巴寬大、嘴唇靈活,能啃食矮草;蹄質堅實且有軟墊,性情溫順,反應靈敏,建立的條件反射比較鞏固,容易調教;抗病力強、抗逆性強、合群性強、食性廣、耐饑渴、耐粗放的飼養管理條件。由于其被毛、皮膚和蹄質的特殊結構及口、鼻、唇和舌的異常結構,使它能爬越高山峻嶺,綿羊無法通過的地方和無法利用的牧草,它們均能順利通過和采食,故有“高原之舟”的譽稱。牦牛還能打滾,是其他牛種所沒有的習性。牦牛役用性能良好,在高山草原地區馱重50-100千克,日行20-30千米。此外,騎乘、耕地、挽車等,使用年限可達15年。?
分布范圍
世界
家牦牛是馴化在海拔3000米以上地區的一種特有家畜,是世界屋脊上的一個珍貴牛種。集中于東經70°-115°,北緯27°-55°之間。在中國境域以外的地區,家牦牛分布在蒙古、俄羅斯、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不丹等靠近中國青藏高原牦牛生產區的高山地區,約占全球牦牛總數的7%。
俄羅斯牦牛 | 吉爾吉斯牦牛 | 尼泊爾牦牛 | 塔吉克牦牛 | 印度牦牛 |
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亞南部與蒙古接壤地帶的阿爾泰和布里亞特地區。 | 主要分布于與中國新疆相鄰的吉爾吉斯東南部地區。 | 分布于與中國接壤的尼泊爾北部高山地區。? | 主要分布于塔吉克斯坦的帕米爾地區。 | 主要分布于印度北部喜馬偕爾邦及克什米爾地區和東北部阿薩姆邦北部地區。 |
中國
中國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其次是與青海、西藏接壤的甘肅、四川、云南部分山區及新疆等地。在蒙古、前蘇聯、阿富汗、尼泊爾、印度等國家與中國的相鄰地區也有分布。?
家牦牛一般分布在中國西部的帕米爾高原,東至雪域岷山,南達喜馬拉雅山脈的南坡,北抵至阿爾泰山山麓2000-4500米的高原、高山、亞高山的半濕潤寒冷氣候區域,主要分布于西藏、青海省、四川高原和高山區、新疆中部天山、甘肅南部的祁連山和滇西北的高山區、內蒙古賀蘭山區以及河北省北部寒冷山區,北京西山寒冷山區也有零星分布。
中國牦牛由于各個種群牦牛主產區的地理環境、水草類型、氣候特征等一系列人為或天擇條件導致了種群間的分歧和變化,根據牦牛的種群特征與分布信息將牦牛分為兩大類型:第一種是青藏高原型被稱為高原型或草原型,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腹地,包括青海、西藏大部分地區、川西北高寒草原、甘肅甘南草原和祁連山區,其中西藏牦牛是引進到新疆山地草原地區的牦牛本源。第二種是橫斷高山型簡稱高山型或者谷地型,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東南部橫斷高山脈的高山地帶,還包括西藏東部的高山草原、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的南部和四川西南部的高山峽谷地區,云南西北部的迪慶藏族自治州也有所分布。
繁殖方式
公牦牛2歲性成熟后即可參加配種,2-6歲配種能力最強,以后逐漸減弱。自然交配時公母比例為1:20-30,利用年齡在10歲左右,母牦牛一般2-3.5歲開始發情配種,一年一產占60%以上,兩年一產者約為30%左右,雙犢率1%-2%。母牦牛季節性發情,一般6月中、下旬開始發情,7-8月份為盛期。每年4-7月份產犢。發情周期21天左右,個體間差異大,發情持續期41-51小時,妊娠期250-260天。
主要品種
主要價值
據測定,家牦牛成年閹牦牛凈肉率42.5%。經產母牦牛日均泌乳1.38-1.70千克。泌乳期一般為150天左右,年產乳量274千克,乳脂率6.37-7.2%。年采毛一次,成年牦牛年產毛量為1.17-2.62千克;幼齡牛為1.30-1.35千克,其中粗毛(裙毛)和絨毛各半。粗毛直徑為64.8-72.9微米,兩型毛直徑為34.8-39微米,絨毛直徑為16.8-20.3微米;粗毛長度為18.3-34厘米,絨毛長度為4.7-5.5厘米。家牦牛主要供役用,以馱為主,也供騎、挽用。一般馱貨50-100千克,日行20-35千米,可連續行走15天以上;最大馱重304.0±75.9千克,相當于平均體重的78.8%。單乘日行30-40千米。?
飼養管理
青海高原牦牛飼養管理比較粗放,終年依靠天然草場放牧。牧養方式多實行輪牧。夏秋季放牧的主要任務是提高產乳量,搞好抓膘和配種,當年要屠宰的牦牛在入冬前出欄,其他牛只為越冬過春打好基礎。夏秋季放牧根據輪牧計劃,要及時更換牧場,使牛糞均勻地散布在牧場上,同時減輕對牧場踐踏。這樣可改善植被狀態,有利于提高牧草產量,減少寄生蟲病的感染。當定居點距牧場2千米以上時就應搬遷,以減少每天出牧、歸牧趕路的時間及牦牛體力的消耗。帶犢泌乳的牦牛,10天左右搬遷一次,3-5天更換一次牧地。冬春季放牧的主要任務是保膘和保胎。防止牦牛乏弱,使牛只安全越冬過春,妊娠母牦牛安全產仔,提高犢牛的成活率。冬春季放牧要晚出牧,早歸牧,充分利用中午暖和時間放牧和飲水。晴天放較遠的山坡和陰山;風雪天近牧,放避風的洼地或山灣。放牧牛群朝順風方向行進。懷孕母牦牛避免在冰灘地放牧,也不宜在早晨及空腹時飲水。在牧草不均勻或質量差的牧地上放牧時,要采取散牧的方式,讓牛只在牧地上相對分散自由采食,以便使牛只在較大的面積內每頭牛都能采食較多的牧草。冬春季是牦牛一年中最乏弱的時間,除跟群放牧外,有條件的地區還應加強補飼。?
家牦牛易患呼吸系統疾病。惡劣的氣候環境,早春晚秋季節氣溫多變及犢牦牛受寒、遭受賊風侵襲和粗放的飼養管理條件,降低了牦牛的抵抗力;原發性支氣管炎多因犢牦牛受寒或吸入刺激性氣體,使其支氣管黏膜受損、防衛機能減弱,進而被細菌感染所致。繼發性支氣管炎多繼發于一些傳染病(如流行性感冒、傳染性喉氣管炎、巴氏桿菌病等)、寄生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