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角羚
四角羚(學名:Tetracerus quadricornis):是偶蹄目、牛科、四角羚屬的單型種動物。體型中等,體長90-110厘米,肩高55-65厘米,尾長12.6厘米,成體重15-25千克體型中等,兩性異形。雄性四角羚有角,一般有四只,兩只在耳朵之間,另一對在前額上,不會脫角,但打斗時也會破損。毛短而粗糙,背部呈紅褐色,體側毛色較淡,腹部及腳內側白色。腳小,前肢有黑色斑紋。
棲息在干旱的落葉林,獨居,不聚群??赡苁堑乇P性的。雄羊在繁殖季節有攻擊性。主要食物是草、芽和水果。很少會被遠離水源。是分布在南亞遼闊森林的羚羊。該物種主要分布在印度泰米爾納德邦恒河平原以南的地方,東至奧利沙邦,西至吉爾。也有一些生活在尼泊爾的干旱森林生活。
物種學史
命名
四角羚羊的學名“Tetracerus quadricornis”,屬名“Tetraoerus”是兩個希臘詞語組合:“tetra”表示“四個”, “keras”表示“角”。種名“quadricornis”源自兩個拉丁詞,“quattuor”表示“四個” ,“cornu”表示“角”。
四角羚是四角羚屬的唯一成員,屬于牛科。1816年,法國動物學家亨利·瑪麗·杜克羅泰·德布蘭維爾(Henri-Marie Ducrotay de Blainville)首次描述了該物種。四角羚在??浦兄挥幸粋€親戚——大藍羚,大藍羚的角前面有龍骨,沒有其他羚羊群中發現的環。
根據對《國際動物命名法規》的解釋,對四角羚的名稱有不同的表述。這個名字最早是由英國博物學家托馬斯·哈德威克(Thomas Hardwicke)在1825年的一份出版物上發表的,在該出版物結尾的一個腳注中,他引用了英國動物學家威廉·埃爾福德·里奇(William Elford Leach)作為權威出版物的名稱。
溯源
盡管在當代藍羚族在非洲沒有代表,但化石證據支持它們早在中新世晚期就存在于非洲大陸。事實上,這是該區域的兩種現存羚羊,已經發現與最早的??苿游铮ㄈ鏓otragus物種)的關系比其他??苿游锔鼮槊芮?。?
早期人類在中石器時代(5000-8000年前)獵殺四角羚羊的證據已經在印度南部的庫諾爾洞穴中發現,在印度東部奧里薩邦的查爾科利希時期(3000年前)也發現了類似的證據。?
形態特征
四角羚體型中等,體長80-110厘米,肩高55-65厘米,尾長10-15厘米;體重15-25千克。兩性異形。頭小,吻部窄。雌性無角;雄性頭部長有兩對角,兩只在耳朵之間,另一對在前額上。后面的一對較長,8-10厘米,呈圓錐形,外表光滑,略向內側彎曲。前端兩角較短,2.5-3.8厘米,有時僅現黑色肉包凸起。雄羊出生后幾個月就會長第一對角,第二對要到14-15個月大才會長出。它們不會脫角,但打斗時也會破損。四肢細長,蹄之端面呈圓形,臀部較高。頭部毛發短、稀、粗。?
吻、耳殼外邊及四肢前面均為黑褐色。雄性上體暗紅色棕色,下體是白色,每條腿的前部都有一條深色條紋。老年雄性為淡黃色。雌性通常是棕褐色,側面較淺。 腿內側與腹部中間呈白色。耳朵和嘴外面為黑褐色。?
近種區別
四角羚和大藍羚從外貌和體型上都有相似之處。不同的地方是四角羚的二個亞種(指名亞種和尼泊爾亞種有4個角)。
棲息環境
四角羚羊主要見于印度的林區。該物種在其整個生存范圍內廣泛分布。棲息于森林和草原邊緣,且多生活在起伏的丘陵地區,喜歡開闊的森林、高草地區和干燥的落葉混交林中,不會離水體較遠。
生活習性
四角羚不聚群,很少有兩個以上的個體在一起。這些動物是留居的,一生居住在同一地區。尚不知道是否領地性動物。在發情期,雄性被發現對其他雄性具有極強的攻擊性。該物種在幼年時很容易馴服,但被圈養時卻極其脆弱。物種密度大約每平方公里少于0.5只。主要食物是草、芽和水果。很少會遠離水源。?
分布范圍
僅分布于印度和尼泊爾。從喜馬拉雅山麓到印度半島,四角羚在當地分布廣泛,但在印度大部分地區分布較分散。一部分四角羚會留在尼泊爾低地。2007年記錄了在122處出現過四角羚的蹤跡的分布點,大多數局部滅絕都發生在恒河平原北部和馬哈拉施特拉邦。
繁殖方式
四角羚在發情期間,雄性可能極具侵略性。交配發生在7-9月的雨季,次年1-2月份產仔。妊娠期為7.5-8個月。通常每胎產1-3仔,牛犢約重1千克。四角羚和所有哺乳動物一樣,雌性哺乳它們的幼崽。雖然還沒有關于這一物種的父母照顧細節的信息,但是偶蹄類動物產生早熟幼崽是很常見的。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 | 學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
1 | 四角羚尼泊爾亞種 | Tetracerus quadricornis iodes | Hodgson, 1847 |
2 | 四角羚指名亞種 | Tetracerus quadricornis quadricornis | Blainville, 1816 |
3 | 四角羚角膜亞種 | Tetracerus quadricornis subquadricornutus | Elliot, 1839 |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3.1——易危(VU)。?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CITES)2019年版附錄Ⅲ?
種群現狀
截止2016年,物種數量估計不到10000個成熟個體。根據森林棲息地的喪失,推斷和預測的種群數量持續下降,估計沒有一個亞種群包含超過1000個成熟個體。該物種還沒有得到很好的研究,需要更多的信息進行精細的查詢種群規模和密度分布。有可能它已經接近瀕危狀態。
瀕危原因
該物種的主要威脅是因為農墾開發而清除灌木叢和森林,破壞了生境,導致直接生境喪失和保護區之間缺乏聯系;與狩獵和與牲畜競爭的復合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