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葦羚
南葦羚(學名:Redunca arundinum):是牛科、葦羚屬的哺乳動物。體重48-68千克,體長134-167厘米。該物種皮毛的顏色變化很大,從淺黃棕色到灰棕色。白色皮毛覆蓋下身以及靠近嘴唇和下頦的區域。頭部兩側有淺褐色條紋,眼睛周圍有白色環。前肢有白色和黑色斑紋。尾巴下面是白色的,顯得短而濃密。只有雄性有形成“V”形并向前彎曲的角,角長在30-45厘米之間,除了光滑的尖端外,其余大部分都有脊。
南葦羚生活在山谷及高地地區,為典型的林棲獸類,棲息環境多樣,從亞熱帶至北溫帶地區均有分布,可見于山地針葉林、山地針闊葉混交林和山地常綠闊葉林,但未見于熱帶森林中。常在密林間的陡峭崖坡出沒,并在崖石旁、巖洞或叢竹間的小道上隱蔽,其活動范圍多不超過林線上限。棲居的山地一般都有林密谷深、陡峭險峻的特點。單獨或成小群生活。多在早晨和黃昏覓食活動,一般在固定的范圍內。極善于跳躍、攀登,在懸崖絕壁和深山幽谷之間奔走如履平川。視覺、聽覺極為靈敏。受驚時嘴里會發出尖銳的“噓,噓”聲。如果危險臨近,則迅速飛奔而逃。主要是新鮮的草為食,但偶爾也會吃少量的灌木植物。是生活于安哥拉、津巴布韋、贊比亞、莫桑比克及南非北部的羚羊。
物種學史
南葦羚于1785年由荷蘭醫生和博物學家彼得·博德代爾(Pieter Boddaert)首次描述。它被歸入牛科葦羚屬(Redunca)。該物種的名字來自兩個拉丁詞:“reduncas”(意思是角向后并朝內彎曲)和“arundo”(harundo)(意思是蘆葦中的羚羊),因此“arundinum”屬于葦羚。
形態特征
南葦羚是三種葦羚中體型最大的物種。雄性平均體重約68千克,雌性體重約48千克;體長134-167厘米。該物種皮毛的顏色變化很大,從淺黃棕色到灰棕色。白色皮毛覆蓋下身以及靠近嘴唇和下頦的區域。頭部兩側有淺褐色條紋,眼睛周圍有白色環。前肢有白色和黑色斑紋。尾巴下面是白色的,顯得短而濃密。只有雄性有角,角在物種生命的第6個月左右出現。角有強烈的脊狀,長30-45厘米,形成“V”形。它們從頭部伸出,首先輕輕地向后指向,然后向上彎曲并在尖端伸出。雄性和雌性的耳朵下面都有一個裸露的腺體。?
棲息環境
南葦羚棲息在非洲南部稀樹草原的潮濕地區。活動范圍的北限似乎是林地的邊緣。它們在烏加拉河(Ugalla River)水域附近季節性洪水泛濫的山谷中很常見。棲息地由擁有豐富的水源和高草的沼澤地區組成。
南葦羚占據了稀樹草原林地中的洪泛區和漫灘草原。南非最重要的棲息地是草覆蓋率高(或有合適的草本覆蓋)和永久水源的山谷,它們更喜歡草島并避開木本植被區。南非的德拉肯斯堡山脈中的南葦羚生存在海拔1,800-2,000 米之間。該物種與葦羚在坦桑尼亞南部的棲息地重疊。?
生活習性
領地
南葦羚雌性的領地范圍為15-40公頃。而雄性卻維持著包括幾個雌性范圍的領地。領地劃分并不是非常清晰,可能會重疊。該物種通過使用腹股溝腺體來標記地標范圍。有時也用犄角來標記,這包括在附近的植被、土壤和灌木之間摩擦角和頭。
集群
南葦羚是半群居動物。在雨季,當食物和水充足時,可以發現它們成對或成群結隊(雄性、雌性和幼羚)或單獨活動。在冬季,當食物和水變得稀缺時,孤獨的南葦羚則極為罕見。在交配季節,雌性開始在領地周圍運動。雖然它們更具社會性,并且可能在旱季形成臨時聚集,但在雨季,領地形成并得到保護。該物種通常結成2-3只的小群。冬天大多在陽光充足的山巖坡地曬太陽,夏季則隱身于樹蔭或巖崖下休息,其它季節常置身于孤峰懸崖之上。老年雄性南葦羚都有自己的領地,與單一的雌性共住,并且經常陪伴它以避免其他競爭的雄性。雌性及年輕的雄性南葦羚多是獨身,除了在旱季它們(約20只)因需要而聚集成群時。
爭斗
南葦羚是白天活躍的動物,但在日間炎熱時間會顯得怠惰。聽覺和視覺標記包括俯臥、吹口哨和展示驕傲的姿勢。當一個雄性接近另一個雄性領地的雌性時,會呈現直立的姿勢。此外,緩慢而深思熟慮的方法會導致立即投降或攻擊。如果另一只雄性不退縮,這些身體對抗表現為頭部撞擊和用角推擠。最終,其中一只雄性會跳開,另一只雄性會昂首闊步,擺出直立的姿勢,表明它的統治地位。?
南葦羚擁有出色的聽力,并以此作為自己的主要防御策略。平時保持完全靜止,使用偽裝色隱藏在高草中。一直待到威脅距離大約10米,然后會跳起來,在它們跳躍時閃爍著白色的棉質尾巴。
聲音
該物種發出許多特有的聲音,包括通過鼻孔發出刺耳的哨聲,以及在跳躍時由腹股溝腺引起的獨特“爆裂”聲。口哨聲是通過從鼻孔中排出空氣而制成的。友好吹哨時,南葦羚的頭直立,耳朵向前,尾巴自由下垂。在受到驚嚇或恐懼的呼喚時,南葦羚要么一動不動地豎起耳朵和頭部,要么猛烈地弓腰,希望能嚇跑它通常還沒看到的入侵者。在跳躍或進攻時,經常會聽到爆裂聲,似乎來自腹股溝區域,釋放氣味標記。
食物
南葦羚僅以青草、雜草和莎草為食。它們擁有特殊的生態位,通過消耗和自己身高相關的草。 這大大減少了競爭。它們似乎更喜歡幼草和蘆葦嫩芽,但并不局限與此。該物種只在冬季草的營養價值大大降低時消耗葉子。作為反芻動物,游牧之后會進行幾分鐘到一個小時的反芻。通常南葦羚非常依賴水,旱季時,在克魯格國家公園看到的南葦羚每天至少喝一次水,并且不會冒險離水超過1.5-2千米的距離活動。是主要是新鮮的草為食的動物,但偶爾也會吃少量的灌木植物,在某些地區覓食的種類甚至可能更廣泛。?
分布范圍
原產地:安哥拉、博茨瓦納、剛果(金)、埃斯瓦蒂尼、加蓬、馬拉維、莫桑比克、納米比亞、南非、坦桑尼亞、贊比亞、津巴布韋;可能滅絕:剛果;存在不確定性和游蕩:萊索托。
繁殖方式
南葦羚于秋末冬初發情交配,雄獸之間以角相抵或用后肢站立、前肢搏擊,爭奪雌獸。雌獸的懷孕期為6-8個月左右,每胎產1-2仔。哺乳期為2個月。在交配期間,雌性會表演一種舞蹈,其中包括尾巴向上彎曲的長長的,進行徑直起跳。每次跳躍時,都會從腹股溝袋中向空氣中釋放出香味,產生爆裂聲。在求愛過程中,雄性會檢查雌性的生殖器,并用鼻子對雌性進行尿液取樣,然后發生交配。雄性會保護雌性免受其他雄性的侵害。
該物種全年可進行繁殖,但在12月和來年的5月之間是高峰。通常,妊娠期7-8個月,每胎產1只幼羚。在分娩前幾周,雌性離開雄性并趕走前幾年的幼體。羔羚出生時僅重4.5千克,在植被中隱藏約2個月。在此期間,母羚每天會對幼羚進行一次探視和清潔,一般需要10-30分鐘,在其生命的最初幾個月進行護理。兩個月的隱匿后,幼羚和它的媽媽在一起了,但它們還要遠離了雄性2個月。此后,雌羚會帶領幼羚融入族群。
一旦雌羚準備好再次分娩,就會驅趕已經長大的子女,雌性幼羚通常在第二年被趕走,而雄性可以留在家里直到成年(第三年),屆時,雄性到了開始尋找自己領地的時候。1.5-2歲時性成熟,平均壽命在10-12年之間,圈養下可以生活18年。?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3.1——無危(LC)。?
種群現狀
南葦羚估計總數約為73,000只,其中約三分之二生活在保護區。保護區的物種數量趨勢總體穩定(占比60%),私人土地增加(13%),其他地方減少(27%)。沒有證據表明該物種接近滿足受威脅或近危狀態的標準。要南葦羚在保護區和私人農場能得到繼續良好的保護,它們的整體地位就應該保持不變,盡管一些外圍種群可能面臨更加不確定的未來,例如,在加蓬、剛果南部和剛果(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