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葦羚
山葦羚(學名:Redunca fulvorufula):是牛科、葦羚屬的哺乳動物。成年雄性肩高約70厘米,體重35-65千克。雄性大于雌性。雄性有一對35厘米左右的角,向前彎曲。毛皮顏色多為灰棕色至灰色,頭部、脖子和肩部則為紅褐色,腹部白色,有一條底面白色的濃密尾巴。耳朵下方有深色的氣味腺。
生活在茂密的山林中,一般在白天活動,但在炎熱的環境下會顯得怠惰。以5頭左右形成一個群體,其中包括一頭成年雄性,雌性和幼羚。年輕的雄性會形成較小的單身種群。在旱季,山葦羚有時也會組成達到30只之多的種群。以草和樹葉為食。
棲息在三個不同的地理區域,每個區域都有一個公認的亞種。指名亞種分布于南非、萊索托、斯威士蘭、博茨瓦納和莫桑比克的盧邦博山脈;東非亞種分布在坦桑尼亞、肯尼亞、烏干達、蘇丹和埃塞俄比亞。西非亞種僅分布于喀麥隆。
形態特征
山葦羚體長100-136厘米,肩高65-89厘米,尾長18-20厘米;體重雄性43-65千克、雌性35-45千克。成年雌性的體型要小于雄性,兩性都有一層柔軟的、毛茸茸的灰褐色皮毛,脖頸紅褐色,下體及腹部白色,尾巴下面有濃密的白毛。長而細長的耳朵下方有一塊圓形裸露的黑色皮膚(氣味腺)。只有雄性長角,很短并且有輕微的前彎。亞種之間的角長度各不相同,西非亞種最短,約13厘米,指名亞種為18-22厘米,東非亞種為14-35 厘米。?
棲息環境
棲息在高海拔草原,通常有一些樹木或灌木覆蓋的山脊和山坡上,海拔高度在1,500-5,000之間。活動于丘陵和巖石破碎地形相鄰的平坦地區。在樹木分散的地區,地面覆蓋有青草,附近有水源。
生活習性
領地
領地范圍大小在15,000-48,000平方米之間。雌性占據0.36-0.76平方公里的家庭范圍,并與幾個較小的雄性領地重疊。雄性保衛的區域可能從0.05平方公里到近0.5平方公里不等。南非的物種密度通常為每平方公里5-7只動物,東非每平方公里11-33只。占主導地位的雄性將使用視覺顯示、嗅覺和聽覺信號標記自己的領地。一旦這些領地被標記出來,它們通常會全年留在那里。
族群
該物種是社會性的(雌性通常在小群中發現),但群體并不穩定:個體可能會定期更換群體。山葦羚通常以6只或更少的動物為一組。一個典型的群體由一名成年雄性和幾名成年雌性和青少年幼羚組成。占主導地位的雄性會容忍年輕的雄性,但通常情況下,年輕的雄性會形成單身漢群體并生活在族群的外面。
活動
山葦羚可以在一天中的任何時間活躍,在黎明和黃昏時最為活躍。通常在高溫時休息。但似乎更喜歡在清晨、晚上甚至整夜進食。會用刺耳的哨聲來表示附近有危險,還會使用哨聲警告其他動物其棲息地以及氣味和視覺展示。身體姿勢和發聲用于維持相鄰雄性之間的界限。無論是否有食物或水,雌性似乎更喜歡陡峭斜坡的領地,可便于逃避捕食者。
食性
植食性動物,主要以草為食的。在一項研究中,單子葉植物占瘤胃材料的99.5%。該物種具有選擇性放牧的能力,可以從低質量的食物中獲得最高的營養。?
分布范圍
分布于西非、東非和南部非洲,是三個廣泛分離的種群。原產地為博茨瓦納、喀麥隆、埃斯瓦蒂尼、埃塞俄比亞、肯尼亞、萊索托、莫桑比克、尼日利亞、南非、南蘇丹、坦桑尼亞和烏干達。
繁殖方式
山葦羚是一夫多妻制。一年四季都可以繁殖,但繁殖活動的高峰期是夏秋兩季,而夏季雨季則是產羔季節的高峰期。產仔間隔從9個月到14個月不等,妊娠期通常為8個月。每胎產一只羊羔。沒有發現有關山葦羚父母照顧幼羚的信息。然而,一般來說,牛科動物會產生早熟的后代,這些后代能夠從很小的時候就跟隨母親。雌性為它的幼羚提供哺育,直到斷奶。因為生育間隔大約是一年,所以可以安全地假設后代在一歲之前斷奶。雌性生長到9-12月時就可以第一次發情,但大多數要到12-24個月才性成熟。雄性在1歲時產生可存活的精子。?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 | 學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
1 | 山葦羚西非亞種 | Redunca fulvorufula adamauae | Pfeffer, 1962 |
2 | 山葦羚東非亞種 | Redunca fulvorufula chanleri | (W. Rothschild, 1895) |
3 | 山葦羚指名亞種 | Redunca fulvorufula fulvorufula | (Afzelius, 1815) |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3.1——瀕危(EN)。
種群現狀
1999年種群數總估計超過36,000只(33,000只指名亞種、2,900只東南亞種和450只西非亞種),實際這些亞種在私人領地上仍然大量出現。對生活在肯尼亞的東非亞種的估計可能會非常低,西非亞種的估計值也可能略低;據2004年報道,在Gashaka Gumti國家公園,盡管數量在下降,它們在當地仍很常見。2016年年統計,指名亞種出乎意料地減少了61-73%。?
保護區內山葦羚的密度因適宜棲息地的范圍等因素而有很大差異。南非保護區指名亞種的估計密度從Karoo,Addo-Zuurberg和Marakele NP等地區的每平方千米的0.1只或更低到金門高地國家公園和皇家納塔爾國家公園的每平方千米3.0-3.5只和每平方千米7.5只,在1977,山斑馬國家公園報道了肯尼亞裂谷牧場上山葦羚的密度為每平方千米4.9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