葦羚
葦羚(學名:Redunca redunca):是牛科、水羚屬的哺乳動物。體重36-55千克。雄性肩高75-89厘米,雌性肩高69-76厘米。雄性不僅比雌性大,而且它們的標記也更明確。葦羚的皮毛顏色從黃色到灰褐色不等,在尾部較淺色,而腹部呈白色。雄性有著彎曲向前的角。
生活在非洲大陸北部和南部稀樹草原的洪泛區和漫灘草原,大部分生活于近水區。聚小群生活,一群葦羚數量很少,甚至可能是獨居。在日間活躍,但在日間最高溫期間它們則會躲到較涼的地方。葦羚在旱季,白天休息的時間更少,因為不得不花更多的時間進行游走吃草。是食草動物,更喜歡高蛋白質和低纖維的草。在旱季,如果沒有正常的食物來源,它們也會吃其他類型的植物。分布于中非。
形態特征
葦羚是一種中型羚羊。體重36-55千克。雄性肩高75-89厘米,雌性肩高69-76厘米。雄性不僅比雌性大,而且它們的標記也更明確。眼睛周圍、嘴唇、下顎和上喉嚨周圍有一圈蒼白的毛發,皮毛顏色從黃色到灰褐色不等,但總的來說,葦羚比其他同屬的物種更黃。雄性的脖子較粗。它的大橢圓形耳朵使它與其他羚羊區別開來。葦羚在每只耳朵下方都有一個圓形的裸露點斑,下體白色,尾巴下方有白色斑紋。幼葦羚比成體更黑,頭部的毛發更長,前腿前部有黑色條紋。成體前腿沒有深色條紋,只有雄性葦羚有角,長20-41厘米,并略微向前彎曲。被毛上存在的大而彌散的皮脂腺使被毛油膩并散發出強烈的氣味。除了皮脂腺,還有一對腹股溝腺和殘留的足腺,以及四個乳頭。
近種區別
南葦羚(Redunca arundinum)體型更大、更細長,而且皮毛顏色不那么強烈。雄性南葦羚的角更長,曲線柔和,它們的尖端沒有明顯的鉤子。
山葦羚(Redunca fulvorufula)皮毛的顏色相當灰色。它們的體型和角長度都比葦羚小得多。
棲息環境
棲息地是草原和寬闊的平原,那里有可以隱藏的高草。由于植被貧乏,它們很少出現在陡坡或高原上。通常出現在洪泛區和林地棲息地,偏愛靠近永久水域的高草區域。?
生長習性
領地
成年雄性維持0·2–0·3平方公里的領地,通過巡視和展示而不是標記來加強自己的邊界。東非的人口密度通常為每平方公里10-21只蘆葦,但在蘇丹,當蘆葦集中在水源周圍時,這可能會在旱季超過100只/平方公里。沒有氣味標記他們的領地,所以邊界相當模糊。Bohorreedbucks使用口哨來讓人們知道它們的領土邊界并發出警報(Estes,1991)。女性的范圍小于男性的范圍,并且通常彼此重疊。
活動
葦羚沒有固定的庇護所,雌性和它們的后代會與其他雌性組成10只一組。年輕的雄性在它們的性腺開始出現后就會離開族群,大約半年。年輕的雄性會形成2-3只的小組,直到它們成熟。雌性后代是逐漸遠離母親的族群范圍。通常是單獨的或2-7只成年雌性和一個成熟的雄性生活在一個共同的家庭范圍內,但很少長時間在一起。在旱季可能會形成更大的群體;在蘇丹,這些動物的數量可能聚集超過100只。未成熟的雄性經常組成單身漢群體。當葦羚形成龐大的群體時,傳統的領地和家族群就會瓦解。這通常發生在旱季,數百只葦羚被迫聚集在一條河流周圍。
白天和晚上都很活躍,但通常中午在長草叢中休息。當受到威脅時,會保持不動或緩慢撤退到掩蔽處,只有在威脅非常接近時才會逃跑。警報聲是刺耳的口哨聲。雄性不是在它們的實體領地受到威脅時而是在生活在其領地上的雌性受到威脅時才變得具有防御性。只要有掩蔽物,雌性就不會組隊。
食物
葦羚是一種食草動物,更喜歡高蛋白質和低纖維的草。在旱季,如果沒有正常的食物來源,它們也會吃其他類型的植物。葦羚是一種依賴水的動物,但如果它們在綠色牧場上可能不需要水。在農墾區,有人發現葦羚在麥地和其他作物田野中吃麥草和谷草。?
分布范圍
原產地:貝寧、布基納法索、喀麥隆、中非共和國、乍得、剛果(金)、埃塞俄比亞、岡比亞、加納、幾內亞、幾內亞比紹、肯尼亞、馬里、毛里塔尼亞、尼日爾、尼日利亞、盧旺達、塞內加爾、南蘇丹、蘇丹、坦桑尼亞和烏干達。
可能已滅絕:科特迪瓦和多哥。
繁殖方式
葦羚雖然沒有固定的繁殖季節,但雨季前后有繁殖高峰。妊娠期為七個半月,通常每個繁殖季節只產一只小羚。幼羚是躲藏起來的,它們會被藏匿在草叢中隔離長達8周。在此期間之后,幼羚開始與年齡相近的其他幼羚形成年齡組。幼羚和母親之間的親密關系持續了大約8-9個月。雄性在三歲時性成熟,而雌性在兩歲時性成熟,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只有一年,9-14個月就可以達到性成熟。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 | 學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
1 | 葦羚東非亞種 | Redunca redunca bohor | Rüppell, 1842 |
2 | 葦羚蘇丹亞種 | Redunca redunca cottoni | (W. Rothschild, 1902) |
3 | 葦羚戴安娜亞種 | Redunca redunca dianae | Schwarz, 1929 |
4 | 葦羚尼日利亞亞種 | Redunca redunca nigeriensis | (Blaine, 1913) |
5 | 葦羚指名亞種 | Redunca redunca redunca | (Pallas, 1767) |
6 | 葦羚吐哈亞種 | Redunca redunca tohi | Heller, 1913 |
7 | 葦羚沃德亞種 | Redunca redunca wardi | (Thomas, 1900) |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ver3.1——無危(LC)。
種群現狀
1999年估計葦羚的總量規模為101,000只,其中蘇丹和南蘇丹為4,500只,這可能被嚴重低估了。除了東非的一些保護區外,它們的數量在其剩余范圍內的大部分地區都在逐漸下降。在其分布范圍的許多地方,特別是在中非和東非,都可以獲得該物種種群的航空調查估計數。這些調查通常給出的密度估計值為每平方千米0.1-0.3只。空中計數無疑傾向于低估了葦羚的數量,數量未知但可能很大。在喀麥隆北部的Waza國家公園,其中大約40%是洪泛區,估計數字(主要通過陸地計數)在1960年為4,000只,在1967年降至500只,并在1970年代干旱后降至不到100只;分別為每平方千米2.4-0.3只,而到2007年降到每平方千米0.06只。
主要威脅
由于過度捕獵和棲息地的喪失以及定居點和牲畜的擴張,葦羚已從其大部分自然范圍內消失,盡管與不那么隱秘且更容易被獵殺的物種相比,它們在過度開發的地區往往能存活更長時間。在許多國家,它只能在保護區生存,但數量已大大減少。干旱也被列為主要威脅。在喀麥隆北部地區,上游大壩的建設導致洪泛區退化是葦羚減少的主要原因;盡管如此,即使在人口壓力相對較高的洪泛區,仍然可以觀察到葦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