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
福建省閩南地區的傳統音樂,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又稱弦管、泉州南音。
兩漢、晉、唐、兩宋等朝代中原移民把音樂文化帶入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地區,并與當地民間音樂融合,形成了南音這種具有中原古樂遺韻的文化表現形式。南音演奏演唱形式為右琵琶、三弦,左洞簫、二弦,執拍板者居中而歌,這與漢代“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的相和歌表現形式一脈相承。其工尺譜記法自成體系,是古代音樂記寫形制之遺存。橫抱演奏的曲頸琵琶、十目九節的洞簫、二弦、三弦、擊拍板等,也都因襲古樂器遺制。南音曲目有器樂曲和聲樂曲兩千余首,蘊含了晉清商樂、唐大曲、法曲、燕樂和佛教音樂及宋元明以來的詞曲音樂、戲曲音樂等內容。南音以標準泉州方言古語演唱,讀音保留了中原古漢語音韻。演唱時講究咬字吐詞,歸韻收音。南曲曲調優美,節奏徐緩,古樸幽雅,委婉深情。
南音由“指套”“大譜”和“散曲”三大部分(俗稱“指”“譜”“曲”)構成完整的音樂體系。“指”即“指套”,亦稱“套曲”,是一種有詞、有譜、有指法(即琵琶彈奏指法),比較完整的套曲。每套套曲由2~7首散曲組成,以音樂的“管門”和“滾門”歸類編成套,共50大套,主要有《自來》《一紙相思》《趁賞花燈》《心肝撥碎》《為君出》5套。“譜”是有標題的器樂套曲,附有琵琶彈法,沒有曲詞,以琵琶、洞簫及二弦、三弦為主奏樂器。每套包括三支至十多支曲牌,共16大套。內容多為描述四季景色、花鳥昆蟲或駿馬奔馳等情景,其中以“四”(《四時景》)、“梅”(《梅花操》)、“走”(《八駿馬》)、“歸”(《百鳥歸巢》)4套為代表。“曲”即散曲,又稱草曲,只唱不說。有譜、有詞,一般由琵琶、洞簫、二弦、三弦四件主要樂器伴奏。內容大致可分為抒情、寫景、敘事三類。曲詞的內容,主要取材于唐傳奇、話本和宋元及明代戲劇人物故事,其中《山險峻》《出漢關》《共君斷約》等曲目廣為流傳。
南音有深厚的群眾基礎,與閩南人的生活密切相關,閩南人聚居之地幾乎都有民間南音社團。除了在閩南地區的泉州、漳州、廈門和香港、澳門、臺灣地區以外,南音還流播到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緬甸、越南等國家,成為維系海外僑胞鄉情的精神紐帶,對增進民族認同感起到了積極作用。2006年,南音入選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是蘇詩詠、黃淑英、蘇統謀、吳彥造、丁水清、夏永西、吳世安、楊翠娥、王秀怡、陳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