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K
3772
文津閣
位于避暑山莊(今屬承德)內,為“北四閣”之一。始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秋季,其營造法式仿寧波“天一閣”,包括文津閣主體建筑一座、碑亭一座、宮門三間、值房三間、四方亭一座、前抱廈三間,以及石碣、石碑、月臺、石座等。建筑的主要物料以木、石為主,木料主要用于檐柱、椽望等,石料則用以承重以及花石裝飾。關于“文津”的含義,高宗在《文津閣記》中寫道:“蓋淵即源也,有源必有流,支派于是乎分焉。欲從支派尋流,以溯其源,必先在乎知其津?!鼻”觐}“文津閣”詩,也寫道:“淵源如欲問,應自此尋津?!痹谠娮⒅杏终f:“山莊建閣,以文津名之,御園之文源,大內之文淵,皆由此津逮也?!薄敖颉保x為濟渡?!拔慕颉奔丛谖幕L河上,由此岸達彼岸之濟渡處。
乾隆四十年夏季建造甫畢,高宗即令將《古今圖書集成》入藏。乾隆四十九年,第四份《四庫全書》纂修完成,高宗諭令陸費墀于臨幸熱河行宮之前庋置文津閣。乾隆五十年,《四庫全書》以分段運送的方式,入藏閣內。嘉慶二十三年(1818)、二十五年,兩次對文津閣進行簡單修繕。道光以后,清帝不再北巡,避暑山莊包括文津閣在內的多處宮囿亭閣年久失修,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屢有修葺。1914年,中華民國內務部將文津閣本庫書運至北京,次年移交京師圖書館,自此閣與書分離。文津閣本《四庫全書》今藏國家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