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兵變
大同,古云中之地,明代因地近“北虜”,而且為京師的防御右翼,軍事防御任務頗重。既有山西行都司、大同鎮及諸多衛所錯置,又有來自山西都司、河南都司的邊操班軍。因地勢相對平坦,易攻難守,大同軍鎮防御中多有修筑邊墻、軍堡、挖壕塹的現象。嘉靖三年(1524)七月,因修筑大同鎮北五堡,徙鎮卒戍守,發生了第一次兵變。早先御史張欽奏請修復大同鎮城北部舊有的宣寧、水口、黑山3堡,增兵戍守。二年九月,巡撫張文錦又在張欽的基礎上提出于鎮城東部陽和界、西部大同左衛界分別增筑柳溝堡與樺溝堡,得到朝廷允準。三年七月,水口等五堡修筑已近尾聲,張文錦按原議從鎮城官兵中選調2500名舉家遷至新堡戍守。鎮卒既不滿勞役,又憚于五堡離鎮城較遠,極易受蒙古抄掠,多不愿徙戍。參將賈鑒受命催督軍兵赴邊,杖責軍兵隊長,鎮卒郭鑒、柳忠等遂倡亂,殺賈鑒。張文錦擔心亂兵勾連北虜,遂派遣副總兵時陳、游擊葉宗等招撫之。但亂兵還鎮后,張文錦夜捕管隊官關山等。亂兵恐懼,又相聚攻掠行都司、鎮巡官署及武庫,釋放獄囚,殺死張文錦。八月,朝廷原擬專為撫處,并改派鎮巡官。后又改為整兵相機征剿,大同情勢再度惡化。十二月,大同總兵桂勇誘殺郭鑒等,郭鑒之父郭疤子與徐氈兒、胡雄等聚眾攻桂勇住所,代王、潞城王、博野王等紛紛外逃。大同巡撫蔡天佑等人奏請朝廷寢兵,對亂兵分化瓦解,擒斬首惡,赦其脅從。四年三月,最終平息。
十二年十月,第二次兵變,發生于蒙古部渡河屯駐大同塞外,大同總兵官李瑾提議在天城左孤店等處疏挖濠塹40里抵御蒙古騎兵,得到總制劉源清認同,限令三日完工。由于李瑾平時統馭士卒苛刻,催督工事又多捶楚,遂激起王福勝、王寶等倡亂,從者六七十人。亂兵燒帥府,殺李瑾,圍巡撫衙門。總制劉源清一味秉持強力彈壓之策,并重提五堡兵變舊事,向朝廷肆意渲染大同情勢,遂進一步激化事端。十三年正月,蒙古小王子寇大同塞,亂兵鼓噪呼應。二月,朝廷調整平亂政策,以張瓚代劉源清。戶部督餉郎中詹榮等人策反參與兵變的指揮馬升、楊麟等,捕殺兵變主要首領黃鎮及重要成員許璋等,兵變遂告平息。
兩次大同兵變,皆為修筑邊防工役引起,上官苛責鎮卒激起素怨。亂兵人數不多,但事端卻在軍政官員處置失策中不斷升級,對當時的北邊防御一度造成不利影響。兵變平息后的幾年里,不少邊臣因噎廢食,不敢興起正常邊政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