寘鐇之亂
朱寘鐇是慶靖王朱?(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曾孫,弘治年間襲封安化王。正德五年(1510)春,朱寘鐇聯合寧夏武職官員何錦、周昂、丁廣及生員孫景文等在當地發動叛亂。
正德初年太監劉瑾主政弄權,罷各邊年例銀,并不斷催促各邊完納拖欠的錢糧、馬價銀,邊地費用多有匱缺;他又分遣官員到各邊清丈屯田,派往寧夏的大理寺少卿周東阿奉劉瑾,甚至以50畝為一頃,將多征畝銀向劉瑾輸賄。這些致使寧夏將官軍士憤怨不平、人心慌亂。加之寧夏巡撫安惟學執法甚嚴,當地將士亦多有不滿。在此背景下,駐守寧夏的安化王朱寘鐇乘機聯絡部分武職官員,煽動隨其起事。五年四月初五,朱寘鐇設宴大會寧夏文武諸臣,當場將鎮守寧夏太監李增、少監鄧廣、總兵官姜漢等人砍殺,又糾集兵士圍攻官署,將缺席宴請的安惟學、周東襲殺。而后焚毀案籍、釋放重囚、撤離黃河渡船,以清君側、誅劉瑾為名正式發動兵變;并擅自任命何錦為討賊大將軍,周昂、丁廣為左右副將軍,孫景文為軍師,與朝廷分庭抗禮。靈州守備史鏞聽聞叛亂,連忙向陜西各路軍馬報告敵情,同時出兵奪取黃河渡船以遏叛軍渡河。陜西鎮總兵官曹雄聞訊領軍趕來,延綏鎮官軍亦前來策應,加上寧夏鎮副總兵楊英所整合的寧夏外圍零散兵馬,一時間大軍壓境,叛軍甚為驚懼。朱寘鐇連忙調遣何錦、丁廣等多位將官領叛軍主力在黃河岸邊集結以遏制對岸官軍,獨留周昂守御寧夏城。此時,佯裝歸順叛軍的寧夏游擊將軍仇鉞早與官軍秘密聯絡,約為內應。二十三日,朱寘鐇出城祭祀并令仇鉞陪祭,仇鉞稱病不出招致周昂前來探病,仇鉞乘機將其捶殺,隨后率兵攻破王府將朱寘鐇擒拿。隨后,叛亂余黨悉平,歷時僅十九天的叛亂宣告失敗。
叛亂被平定的消息尚未傳至京城,明廷已任命都察院右都御史楊一清提督軍務,涇陽伯神英掛平胡將軍印充總兵官,御用監太監張永負責監軍,一并節制京營并陜西、寧夏、延綏、甘涼各路軍馬前去平叛。大軍未至叛亂已平,張永遂班師回朝,押解朱寘鐇、何錦、丁廣等人返京獻俘,留楊一清總制陜西三邊。楊一清趁機與張永密謀除掉劉瑾。張永回京后向明武宗呈報安化王叛亂的檄文,且言劉瑾激變寧夏及劉瑾諸多不法事,武宗遂逮捕劉瑾治罪。
寘鐇之亂是明中期爆發的藩王奪權叛變,其波及范圍及影響十分有限,僅僅持續十九天便宣告失敗,反映了明代藩王政治、軍事實力弱化的趨勢,事實上再難以與朝廷抗衡。寘鐇之亂的主要參與者是邊地官軍,反映了這一群體對劉瑾主政下邊地嚴苛經濟政策的不滿,叛亂亦促成了劉瑾的倒臺及其改革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