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海
因水色深暗且多風暴而得名。西南經(jīng)博斯普魯斯海峽(最深為27.5米)、馬爾馬拉海、達達尼爾海峽通愛琴海和地中海,東北經(jīng)狹窄的刻赤海峽(深僅5米)與亞速海相連。北岸因有克里木半島的伸入,使海區(qū)中部窄而兩頭略寬。東西最長1130千米,南北最寬 611千米。岸線全長4090千米,總面積約42.2萬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315米,最大水深2210米。
東岸和南岸被山脈包圍;西岸,岸線平直少洼地,分布有多瑙河河口三角洲;北岸低洼而曲折,被許多溝壑河谷所切割,僅在克里木半島南岸為懸崖峭壁。海底地形,由四周向中部下傾,各等深線可組成很不對稱的同心環(huán)形圈。大陸架可以100~110米等深線為邊緣,面積約占黑海總面積的1/4,西部和北部較寬闊。中部為平坦的深海盆,水深略大于2200米,約占總面積的1/3。深軸線偏于土耳其近岸。
黑海是2.5億年至6000萬年前(或4000萬年前)古地中海海盆的殘留海盆。古新世末期,小亞細亞發(fā)生構(gòu)造隆起時,黑海才與地中海分開,逐漸形成為內(nèi)陸海。直至2500萬年前的中新世,黑海的水還與里海相連,此后才逐漸分開。隨著地殼運動和歷次冰期、間冰期來臨,黑海與地中海之間,也多次隔絕又復相連。現(xiàn)在與地中海相連,是在6000~8000年前末次大冰期后形成的。海底底質(zhì),陸架區(qū)近岸一側(cè)為砂質(zhì)陸源物質(zhì),向外海一側(cè)為介殼石灰?guī)r;深海盆底部多鈣質(zhì)軟泥,并帶有硫化亞鐵沉積。
夏涼秋暖,全年溫和。冬季,北部和西北部海區(qū)月平均氣溫為-3℃,克里木半島南岸近海為3℃,東南海區(qū)為6℃。夏季,全海區(qū)氣溫差別不大,為23~24℃。黑海平均每年有180多天受極地冷空氣的入侵和影響,盛行東北大風,降溫劇烈,多雨;有近90天受來自地中海熱帶空氣的影響,比較溫濕。有時受東歐天氣系統(tǒng)的影響,常有暴雨和風暴。新俄羅斯布拉風是黑海獨有的氣候特點,積聚在近海山頂上的冷空氣急速吹向海面,形成風速達20~40米/秒的強風,這種風可持續(xù)一個星期之久。年降水量西部、西北部300~500毫米,南部750~800毫米,東部1800~2500毫米。
表層流為沿海岸的氣旋型環(huán)流。流速為20~40厘米/秒,主流中心可達40~70厘米/秒。受黑海中部較窄地形影響,東、西海區(qū)各形成一個氣旋型環(huán)流。300米深處的流速可達20~30厘米/秒。與外海的水交換主要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黑海上層水經(jīng)該海峽流出的年總流量可達398立方千米,而從馬爾馬拉海流入黑海的深層水,年總流量僅193立方千米。周圍有多瑙河、第聶伯河、德涅斯特河等淡水注入黑海,徑流總量每年約355立方千米。上層水淡而輕,浮置于深層高鹽水之上,使海水層化,限制了深層水的垂直對流,造成深層水缺氧。黑海海水從底層到表層循環(huán)一周,約需130年。
黑海水團有表層水和深層水兩類。0~75(或100)米層為表層水,主要特征是鹽度低,溫度的年較差大:2月最低,近岸為0.5~1.0℃,外海為7~8℃,東南海區(qū)為8.5℃。夏季,水溫達25~26℃。鹽度一般為18.5。含氧量較高,碳酸鹽的含量較大。水溫的垂直結(jié)構(gòu)較為特殊,從0~60(或75)米,溫度隨深度略有降低,此后則隨深度緩慢增加,這是海底加熱結(jié)果。從100米或120米以下為深層水,溫鹽度較均勻,季節(jié)變化甚小。無氧,多硫化氫。硫化氫的含量可達6~8毫升/升。
浮游植物有350多種,浮游動物有80種。近岸海區(qū)有無脊椎動物、魚卵和幼蟲。底棲生物相當貧乏,只有地中海的1/5至1/4。西北海區(qū)有很多牡蠣和其他軟體動物,魚類約有180種,尤以鱘魚最負盛名,其次是鯡魚、西鯡、灰鯔和鯊魚等。黑海是聯(lián)系烏克蘭、保加利亞、羅馬尼亞、俄羅斯西南部與世界市場的航運要道。黑海北部沿岸,尤其是克里木半島,是東歐人的度假、療養(yǎng)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