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K
1199
水鼓舞
水鼓舞,因其主要伴奏樂器是水鼓而得名。在德昂族創世神話中,水鼓“嘎奔當”因被認為是“遠古回音”的再現而受到崇拜。水鼓舞最初用于祭天、祭地、祭谷魂等祭祀活動,后來發展為德昂族“澆花節”“龍陽節”等節慶活動中自娛性舞蹈。
水鼓音色柔和、純正悠揚。水鼓舞按水鼓體積大、小不同,有不同跳法。大水鼓舞用于男女集體舞。用鼓架支鼓身,一男子用槌正打、側打、轉身打、背身擊打鼓頭,另有執铓、镲和小象腳鼓的舞者圍水鼓伴奏,其余舞者圍成圓圈順時針邊舞邊唱水鼓調。群舞動作套路較多,有“腳步舞”“采花舞”“播種舞”“收割舞”等,展現了德昂族民眾從播種、耕耘到收割的農事過程,氣氛歡快熱烈。小水鼓舞屬男性舞蹈,由一男子挎鼓于腹前,右手持槌擊鼓頭,左手拍鼓尾,另兩男子各執铓、镲擊樂,形成交錯重疊的節奏。舞者邊敲邊舞邊換位,舞步有蹉跳、蹲跳、對蹬、崴鼓、跨步轉圈、公雞打架等,手中的鼓槌、铓槌和镲盤隨舞步繞打出不同的花式。與此同時,其他人則圍繞成圓圈踩著鼓點載歌載舞。
瑞麗德昂族水鼓舞在中緬邊境一帶頗具影響,曾多次應邀參加緬甸的文化交流活動。2014年,水鼓舞入選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