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K
2483
苗族花山節
苗族花山節,亦稱“踩花山”或“踩山”,苗語為“奧道”,“奧”意為祭奠,“道”意為山坡,是苗族民眾祭祀祖先以及招集因戰亂和長期遷徙失散族人的族祭活動。最早可見于宋代漢文獻記錄中,陸游《老學庵筆記》載:“農隙時至一二百人為曹,手相握而歌,數人吹笙在前導之。貯缸酒于樹蔭,饑不復食,惟就缸取酒恣飲,已而復歌。夜疲則野宿。至三日未厭,則五日,或七日方散歸。”
每年農歷正月初三至初七,屏邊及周邊地區的苗族就聚集在一起,共同歡慶花山節。整個活動有立桿、祭桿、鬧桿、收桿四個儀程,每個儀程均有特定的內容。立桿,主要有選場、選桿、挖洞、立桿四項內容。所立花桿是花山節的重要標志物,一般選高大筆直的杉樹做花桿,并在農歷臘月十六至二十八日間確定立桿地點,并樹立好花桿。立桿時,花桿頂端須朝東,表示苗族的發祥地在東方。祭桿,寓示祭祀祖先、追述歷史。第一天,主持儀式的老者帶著九男八女(意為苗族祖先蚩尤的九個兒子、八個女兒)面向東方,在花桿前舉行祭桿儀式,圍著花桿唱苗族古歌——《花山起源之歌》,唱畢,祭桿活動結束。鬧桿,即民俗歡慶活動。內容豐富,有對歌、跳蘆笙舞、爬花桿、民間武術表演、打陀螺、蹬足架、賽馬、民族服飾展示等,其中貫穿著青年男女的社交活動。收桿,由儀式主持者唱收桿歌,蘆笙師吹收桿曲,然后將花桿挖出,倒向西方,但不能著地,并由蘆笙師吹著蘆笙曲引路,帶著年輕人抬著花桿回到花山節主持人的家中,整個節日活動結束。
花山節節慶活動內容豐富,既是苗族祭祖、追述歷史的節日活動,也是展示苗族服飾、歌舞藝術的重要平臺,更有利于促進各民族之間的團結、豐富當地群眾文化生活。2014年,花山節入選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是侯保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