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洛亞
瑪洛亞(Maloya)是法屬留尼汪島上的標志性音樂流派之一,多使用打擊樂器,編曲多采用呼叫、回應的結構。 瑪洛亞是由甘蔗種植園中的奴隸創造的,他們來自不同地區——馬達加斯加、非洲大陸、印度、印度尼西亞等。奴隸結束了辛苦的工作后,以歌舞的形式表達對家鄉的思念、獲取生活的快樂。瑪洛亞融合了不同種族的不同文化特色后應運而生,成為當地的一項“混血藝術”。比如歌唱時用的克里奧爾語(Creole),原意就是“混合”,是由英語、法語、葡萄牙語和非洲語言混合并簡化而產生的。
起初,瑪洛亞是一名獨奏者(或獨唱者)與合唱的對話,以打擊樂器進行伴奏,既有單獨表演,又有合作形式,每個人都有表演機會。樂器主要依靠島嶼就地取材,例如,將甘蔗花莖掏空,填充進番紅花的種子,制成扁平的撥浪鼓;將酒桶兩頭釘上牛皮,制成低音鼓;用葫蘆做共鳴箱,制成一種長長的單弦琴弓,用金屬棒敲擊演奏,此外,還有用棍子擊打表演的笛子等。
瑪洛亞誕生伊始,奴隸們多以該歌舞形式自娛自樂、排遣寂寞,或是祭拜祖先;而后,在歌詞中逐漸體現了他們對奴隸主、奴隸制度的不滿和抗議,并表達了對人權和自由生活的向往。今天的瑪洛亞包含了從文本到樂器(非洲手鼓、合成器、鼓等樂器傳入)的各種形式。在舞臺上,瑪洛亞由專業和半專業的藝術家表演。它融合了更多的音樂形式,如搖滾、雷鬼(源于牙買加的流行音樂)、爵士樂,也賦予了更多的時代靈感,成為島嶼的文化象征。
留尼汪島上所有的文化、政治和社會事件都伴以瑪洛亞表演,該藝術形式也因此成了政治形態的媒介。如今,有記載的、活躍的瑪洛亞演出團體多達300個,其表演隨處可見,當地也設有藝術學校和相關專業以促進這項傳統的流傳。作為國家的一種文化認同、文化融合的范例和模式,以及一種道德標準,瑪洛亞隨著社會變化,主要傳承人和崇敬這種音樂舞蹈的年長者逐漸減少,其生存狀態受到威脅。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瑪洛亞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