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茶
涼茶,流行于中國廣東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涼茶是粵、港、澳地區人民根據當地的氣候、水土特征,在長期預防疾病與保健的過程中,以中醫養生理論為指導,以中草藥為原料,食用、總結出的一種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祛火除濕等功效,伴隨著人們日常生活的飲料。它有特定的術語指導人們日常飲用,既無劑量限制,也無需醫生指導 。
2005年5月,被廣東省文化遺產工作領導小組認定為廣東省食品文化遺產 ;2006年5月20日,涼茶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Ⅷ-89 ;2014年6月,被列入《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類型為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編號4.1.1 ;2017年8月14日,被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17年9月25日,被列入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 ;2019年10月8日,被列入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歷史淵源
西晉光熙元年(306年),東晉道學醫藥家葛洪南來嶺南,由于當時瘴癘流行,他得以悉心研究嶺南各種溫病醫藥,以涼茶配方為載體,創造出了與涼茶配方作用相匹配的指導人們飲用涼茶的專業術語,奠定了涼茶的理論基礎。
清道光八年(1828年),王澤邦在廣州市十三行靖遠街開設了第一間涼茶店 。
"文革"中,涼茶文化雖遭到了嚴重破壞,不僅涼茶鋪關門,有關涼茶的制作器具、遺址、遺跡、史料、照片等文物也所剩無幾,但其在港、澳地區仍經久不衰 。
2005年時,中國國內涼茶飲料不足100萬噸。
2006年,涼茶飲料產量實現快速增長,達到近400萬噸 。
2010年,涼茶飲料產業達到2500萬噸,超過可口可樂全球銷量 。
工藝特征
涼茶是粵、港、澳地區人民根據當地的氣候、水土特征,在長期預防疾病與保健的過程中,以中醫養生理論為指導,以中草藥為原料,食用、總結出的一種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祛火除濕等功效,伴隨人們日常生活的飲料。它有特定的術語指導人們日常飲用,既無劑量限制,也無需醫生指導 。
涼茶是中草藥植物性飲料的通稱,也是夏天常飲的一味飲料。得名與其功能有關。雖然叫涼茶,但實際上該飲料里面是沒有茶葉成分的。涼茶以雞骨草、夏枯草、金銀花、羅漢果等為主要配方 ,所謂"涼",是指將藥性寒涼和能消解人體內熱的中草藥煎水做飲料喝,以消除夏季人體內的暑氣,或治療冬日干燥引起的喉嚨疼痛等疾患 。
工藝流程
傳統涼茶的制作流程
傳統涼茶的制作流程一般包括藥材的切割研磨、稱量、浸泡、人煲、加水、熬制、存貯共7個基本步驟。
1.切割研磨:藥材的切割、研磨主要是使原本較大的藥材分成小塊,令藥材在熬制中增加與水的接觸面,減少熬制所需的時間;其次通過切割、研磨的藥材體積較小,也方便準確稱取。
2.稱量:為保證藥材的用量達到其配方的要求,一般在藥材浸泡前均需要經過嚴格的稱取。過量的藥材會使涼茶藥效過強,容易對人體產生不良作用,而過少則會降低功效,不能達到正常的保健作用。
3.浸泡:經過浸泡后的藥材,水分滲人溶解藥材的有效成分,從而保證藥效。一般花、葉、草類為主的涼茶宜浸泡20分鐘左右,根莖、種子、果實為主的涼茶則應浸泡1小時。夏天溫度較高可縮短其浸泡時間;冬天時藥物干硬,浸泡時間可稍長。
4.入煲:由于藥材在熬制中會產生復雜的化學反應,所以煲涼茶以陶瓷器為最佳選擇。如選用金屬器皿,則在熬制過程中金屬元素容易與藥材中的中藥成分發生化學反應,降低涼茶藥效。另外,陶瓷的傳熱性能緩和,受熱均勻,有利于涼茶熬制。
5.加水:古代對熬制用水較為講究,根據《本草綱目》中提到的用水就分為天水、地水兩類共43種之多。其實對現代人而言,凡可供飲用的純凈、無雜質的水都可以用來熬制涼茶。至于用水的分量則通常將藥物置于煲內平攤,然后加水浸泡超過藥材2~3厘米(約1指節)為宜。
6.熬制:一般涼茶熬制宜"先武后文",即先用武火煮沸,然后用文火保持微沸狀態,以免藥汁溢出或煎糊。此外,特別注意涼茶熬制時不宜經常"揭蓋"攪拌,因為涼茶藥性多芬芳辛散,如果反復"揭蓋"則令藥物中的揮發成分隨之升散,從而降低涼茶功效。
7.存貯:一般的單店存貯模式多采用保溫瓶存貯,以確保涼茶味道不會散失,短期內質量不會變壞;連鎖店或加盟店采用固定的塑料容器從生產場地運送至門店,然后放進冰箱冰藏保管,售賣時再根據客人的需求冷飲或加熱飲用 。
利樂包裝廣東涼茶的現代工藝流程
廣東涼茶藥材清洗后加水熬制、過濾、濾液、真空壓縮、酒沉、回收酒、真空濃縮、稠膏+水+蔗糖、涼茶液、過濾、1千克/平方厘米壓力、120攝氏度瞬間高溫滅菌、冷卻、入盒、封口、裝箱、入庫 。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涼茶文化的悠久歷史和廣泛的民間性、公認的有效性、嚴格的傳承性及后發效應,使其成為世界飲料的一匹"黑馬"。涼茶產量超過200萬噸(含港、澳地區),銷售范圍覆蓋全國及美國、加拿大、法國、英國、意大利、德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近二十個國家。作為中華飲食文化的組成部分,保護和發揚涼茶文化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
傳承人物
編號 |
姓名 |
性別 |
出生日期 |
民族 |
類別 |
項目編號 |
項目名稱 |
申報單位 |
---|---|---|---|---|---|---|---|---|
05-2783 |
王永輝 |
男 |
- |
漢族 |
傳統技藝 |
Ⅷ-89 |
涼茶 |
廣東省文化廳 |
保護措施
2011年7月20日,"涼茶成功申遺五周年暨涼茶文化與產業發展峰會"在京召開,51家非遺涼茶品牌秘方及專用術語擁有企業共同簽署了《涼茶文化與產業發展公約》 。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廣東省食品行業協會、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民政事務局獲得"涼茶"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
重要展覽
2016年6月18日,位于三棟屋博物館的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正式啟用,涼茶于此展覽 。
2019年1月15日,由廣東少兒藝術聯盟、羊城晚報和53美術館聯合主辦的"非遺·傳學"廣東藝術聯盟第二屆非遺大展在53美術館開展,涼茶為展覽項目之一 。
免責聲明:本站詞條系由網友創建、編輯和維護,內容僅供參考。
以上內容均為商業內容展示,僅供參考,不具備專業問題解決服務,
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
如您發現詞條內容涉嫌侵權,請通過 948026894@qq.com 與我們聯系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