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豹
獵豹是食肉目貓科獵豹屬哺乳動物,又稱印度豹。胸腔深,腰細窄。粗糙的短毛為淡黃色,帶黑色圓斑;腹部為白色,沒有斑點,但尾巴有斑紋,到末梢共四到六圈黑色環紋。雄性比雌性大。壽命一般是6.9年。
獵豹主要生活在非洲和西亞地區。在納米比亞的居住地多樣化,包括草原、稀樹草原、茂密植被地區,以及山區。以羚羊和小角馬等中小型有蹄類為食。獨居,或以小家庭為單位聚群。雌性17—20個月繁殖1次,懷孕期為90—95天,每胎產1—8崽。
獵豹是非洲速度最快的獵手。不僅代表著重生和終生守護,還象征著隱藏在黑暗中的力量。19世紀初期,非洲獵豹的數量將近10萬只;截至20世紀80年代,種群數量只有2500只;隨著近年來保護管理工作的加強,非洲獵豹數量已增長至10000只左右。1990年,“非洲獵豹保護基金”(The Cheetah Conservation Fund,CCF)建立,致力于贊助和推動非洲獵豹保護研究和教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4年 ver3.1——易危(VU)。
動物學史
命名史
獵豹的屬名“Acinonyx”源自希臘語,作“不能動的爪”解,獵豹的腳爪不能縮入,是貓科動物中唯一無法伸縮爪子的物種,可增加獵捕時的攻擊力,腳底粗糙的肉墊,可增加在奔跑時的抓地力,較普通貓科較長的尾巴可以保持于奔跑時的平衡。種加詞“jubatus”則衍生自拉丁語的“iuba”,即“馬的鬃毛”,指小獵豹的長毛。
主要歐洲語言中的獵豹一詞,源自拉丁語的“gattus pardus”,解作“像貓的豹”,如法語的“guépard”、意大利語的“ghepardo”、西班牙語的“guepardo”、葡萄牙語的“guepardo(和chita)”、德語的“Gepard”。英語的“cheetah”則來自印地語的“chita”,也可能來自梵文中的“chitraka”,意指“有斑點的”。
進化史
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存放著一塊巨型獵豹的化石。這是與現代獵豹關系密切的已滅絕的古代獵豹物種,肩高與一頭非洲獅相等。巨型獵豹生活在歐洲,大約是現代獵豹的兩倍大。
獵豹的進化和歷史與物種本身一樣引人注目和有趣。該物種的進化可以追溯到近700萬年前,幾乎跨越了地球上的所有大陸。它與人類互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2000年,在數千年的人類歷史中,獵豹一直是不同文明和文化中具有重要意義的象征。當代,獵豹仍然被認為是一種精神動物,它象征著多種積極特征,例如適應性、毅力和專注力。
雖然許多人會認為獵豹起源于非洲大陸,但最古老的化石發現北美的獵豹位于美國德克薩斯州、內華達州和懷俄明州。獵豹在亞洲、非洲、歐洲和北美都很常見,直到大約10,000年前的最后一個冰河時代結束,當時巨大的氣候變化導致大量哺乳動物消失。
哪種貓科動物與獵豹關系最密切,考慮到它們的外表非常相似,很容易認為大型貓科動物中與獵豹最親近的是花豹。然而,獵豹實際上與在南美洲、中美洲、以致漫游到北美洲的美洲獅(Puma concolor)和細腰貓(Herpailurus yagouaroundi)的親緣關系最為密切。這三個物種共同構成了美洲獅譜系(PUMA),這是貓科的八個譜系之一。
貓科動物的進化始于大約2500萬年前。隨著時間的推移,貓科的祖先慢慢演變成八個主要譜系,每個譜系代表貓科中基因最相關的一個子集。
遺傳史
美洲獅譜系(PUMA)的三個物種可能在中新世(大約8.25百萬年前)有一個共同的祖先。有人認為,北美獵豹可能通過白令海峽遷移到亞洲,然后至少在10萬年前通過歐亞大陸向南擴散到非洲;一些研究者對類似獵豹的貓在北美的出現表示懷疑,而是假設現代獵豹是從最終傳播到非洲的亞洲種群進化而來的。獵豹被認為經歷了兩個種群瓶頸,大大降低了種群的遺傳變異性;第一個發生在大約100,000年前,與從北美到亞洲的遷移有關,第二個發生在10,000-12,000年前的非洲,可能是晚更新世滅絕事件的一部分。
低遺傳多樣性被認為是由大約100000年前和大約12000年前的兩個種群瓶頸造成的。由此產生的遺傳變異水平約為平均生物物種的0.1-4%,低于袋獾、野生大猩猩、東北虎,甚至是高度近交的家貓和狗。
在上一個冰河時代,世界上的獵豹數量驟降至少數。這一事件導致獵豹遺傳多樣性的極端減少,被稱為種群瓶頸,導致該物種當前種群的物理同質性。獵豹在基因上如此相似,以至于在實驗中,由于動物具有相似的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MHC)基因型,因此來自無關獵豹的互惠皮膚移植物被另一只獵豹的免疫系統接受。
研究人員發現,合適的遺傳多樣性水平對于任何種群適應和克服環境變化和意外災害的能力都至關重要。不可持續的人類擴張和不負責任的消費會對全球生態系統造成壓力。種群研究表明,當棲息地被破壞,種群變得支離破碎和孤立時,近親繁殖率增加,遺傳多樣性降低。生理缺陷,例如:精子質量差、局部腭部糜爛、感染性疾病易感性和尾巴扭結,是野生和圈養獵豹種群遺傳多樣性低的結果。
文明史
獵豹與人類的關系歷史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世界各地發現的考古文物表明,人類與該物種的互動與它的遷徙和進化密切相關。獵豹與人類之間的關系既深刻又復雜,因為該物種在整個人類歷史上一直受到尊敬、馴化、展示和利用。?
公元前1700年,埃及人是第一個馴服獵豹的人。他們欽佩獵豹的速度、狩獵能力和美麗。他們尊獵豹為皇室和聲望的象征。地球上速度最快的動物成為歐洲、亞洲和印度皇室珍愛的狩獵伙伴。直到1900年代初,對這些貴族來說,擁有獵豹的重要性就如同他們對黃金的熱愛一樣重要。獵豹靠視覺捕獵,因此它們在被稱為“追獵”的運動中表現出色。皇室和貴族組織的狩獵是為了挑戰運動,而不是為了食物。狩獵代表權力和聲望。
到1500年代,獵豹作為狩獵伙伴的受歡迎程度已與狗相媲美。獵豹是最容易馴服的大型貓科動物,它們被捕獲、馴服和訓練。使用成年獵豹是因為幼崽還沒有學會如何捕獵。馴服的獵豹與飼養員建立了牢固的聯系。每只獵豹都騎馬或乘車前往狩獵。它的眼睛有兜帽,看到獵物時會露出眼睛。這只獵豹被釋放以追捕獵物,然后用木勺喂食作為獎勵。雖然受到珍愛,但被寵愛的獵豹幾乎瀕臨滅絕,并被大量從野外捕獲。到1900年代初期,印度和伊朗正在進口非洲獵豹用于“追逐”運動,因為它們自己的野生種群變得太少了。?
形態特征
體態
獵豹的體長112-150厘米,尾長60-80厘米,肩高67-94厘米;體重21-72千克。獵豹是一種兩性異形的物種,但僅憑外表很難確定獵豹的性別。雄性獵豹比雌性稍大,頭部也更大,但它們在性別上沒有表現出與獅子等其他大型貓科動物相同程度的身體差異。獵豹的頭骨短而寬,在口吻和頭蓋骨上方有高度隆起并呈拱形的額頭。鼻孔寬闊且擴大,骨板在臼齒后面很好地延伸。與其他貓科動物相比,鼻腔很大,可以增加氧氣的攝入量。獵豹的肺和心臟與循環系統相連,這些循環系統具有強大的動脈和腎上腺,它們協同工作以非常有效地通過血液循環氧氣。獵豹的牙很鋒利,但是比較起其他的大型貓科動物,獵豹的牙比較小。?
與其他貓科動物相比,獵豹有著長長的腿和非常纖細的身體,與所有其他貓科動物截然不同。頭部小而圓,耳朵短,成豹和幼崽的眼睛在收縮和放松時都有圓形瞳孔。后頸部的毛比較長,好像很短的鬃毛一樣。因為獵豹具有流線型的體型,所以跑起步來顯得十分輕盈。脊椎骨十分柔軟,容易彎曲,像一根大彈簧一樣,跑起來的時候前肢和后肢都在用力,而且身體也在奔跑中間一起一伏;在急轉彎時,大尾巴可以起到平衡的作用,不至于摔倒。身體的特殊結構使得獵豹奔跑速度極快。
獵豹的肩胛骨不附著在鎖骨上,因此肩膀可以自由移動。當身體完全伸展時,臀部樞轉以允許后腿伸展得更遠。臀部和肩部的伸展允許在跑步過程中進行大范圍的伸展,從而使其具有非凡的步幅。它們的步伐之間的長度為6-7米,每秒完成4步。當獵豹的身體完全離開地面時,一次跨步有兩次:一次是四條腿全部伸展,一次是四條腿全部蜷縮在身體下方。
腳爪
與獵豹其他貓科動物相比爪子很窄。前爪有四個腳趾和一個尖爪,后爪有四個腳趾。爪子因與地面接觸而略微彎曲并變鈍,因為獵豹的爪子伸縮性很弱,沒有保護性的皮膚褶皺。獵豹的爪短而鈍,而且不能收縮,這幫助它在奔跑時扣住地面。它的腳掌沒有其它貓科動物的圓,較硬的肉掌如同胎紋,幫助它們在高速中能快速地急轉彎。在快速、急轉彎時提供更大的牽引力。短而鈍的爪子被認為是半可伸縮的,比其他貓更接近狗的爪子。爪子的作用類似于履帶板的防滑釘,可在跑步時抓住地面以提供牽引力,以幫助提高速度。
尾巴
獵豹脊椎的柔韌性是非常好。它們的長而肌肉發達的尾巴就像一個方向舵,可以穩定并平衡其體重。前后擺動尾巴不斷適應獵物的運動,允許在高速追逐期間突然急轉彎。
獵豹的尾巴末端有一叢濃密的絨毛,周圍環繞著五六個黑色的環。這些標記為它們在狩獵時提供了極好的偽裝,使它們更難被其他捕食者發現。尾巴也被認為是一種信號裝置,幫助幼崽在高高的草叢中跟隨母親。不同個體的尾端顏色從白色到黑色不等。?
毛色
耳朵小而圓,內毛顏色淺,與后側形成鮮明對比,后側在個體的主要背部顏色內有一個黑色斑塊。它們的尾巴在上面有斑點,背景是個體的主要背色,腹面的顏色與主要腹面顏色相同。尾巴的后三分之一有一系列黑色或黑色環,末端為白色。
獵豹獨特的黑色淚紋從眼睛一直延伸到嘴巴。條紋被認為可以保護眼睛免受陽光的刺激,從而使視野更加開闊。人們認為這兩條淚紋具有與步槍瞄準鏡相同的功能,通過最大限度地減少太陽的眩光,幫助獵豹在遠距離范圍內專注于獵物。獵豹的底毛顏色從淺棕褐色到深金色不等,背部的顏色是淡黃色,腹部的顏色比較淺,通常是白色的。全身都有黑色斑點。這些斑點不像豹子或美洲虎皮毛上的玫瑰花結那樣開放,這是快速識別獵豹的一種方法。
幼崽有明顯的鬃毛,延伸到頭部、頸部和背部,顏色明顯較淺,通常看起來是灰色、白色或藍灰色。幼崽長長的毛茸茸的鬃毛被認為可以使它們在捕食者面前不那么顯眼。盡管幼崽的皮毛很長,但底毛上的斑點始終可見。幼崽會逐漸失去鬃毛,直到青春期。
王獵豹
1927年,發現另一種被稱為王獵豹(Acinonyx rex)的獵豹。這些個體與標本與其他獵豹不同,它們的皮毛更長更柔軟,并且與典型的斑點圖案有所不同。除了典型的黃色皮毛上的斑點外,王獵豹身上還有黑色條紋。在津巴布韋和布基納法索的野外記錄了14張皮。已經公認這些個體是具有輕微黑化趨勢的獵豹(Acinonyx jubatus)的非典型表型。帶有王獵豹標記的個體是從圈養獵豹中培育出來的,其他方面都是典型的窩。其他表型變異的可用信息很少。白化病和黑化病在其他貓科動物中已有詳細記載,包括老虎、非洲獅、豹子和美洲虎。
近種區別
獵豹 | 亞洲獵豹 | 遠東豹 | 美洲豹 |
---|---|---|---|
獵豹的體長11-150厘米,尾長60-80厘米,肩高67-94厘米;體重21-72千克。 | 一般體長1.4-1.5米,尾長0.6-0.75米,高約1米,重一般在50-60千克。 | 體長0.8-1.4米,尾長1米左右,體重為25-48千克。 | 體重35-150千克,體長110-180厘米,尾長0.5-0.75米,肩高0.7米。 |
耳朵小而圓,內毛顏色淺,與后側形成鮮明對比,后側在個體的主要背部顏色內有一個黑色斑塊。獵豹獨特的黑色淚紋從眼睛一直延伸到嘴巴。 | 皮毛短而粗糙,為棕褐色,并散布著小而圓的黑斑。最大特點是鼻子兩冊從眼角至嘴角各有一道黑色條紋。 | 身體的毛色鮮艷,體背為杏黃色,頸下、胸、腹和四肢內側為白色,耳背黑色,有一塊顯著的白斑,尾尖黑色,全身都布滿了黑色的斑點,頭部的斑點小而密,背部的斑點密而較大。 | 身上的花紋美麗,黑色圓形環圈較大,而且圓環中一般都有一個或數個黑色的斑點,它的圓環又與豹的較小而環內中空的環紋顯著不同,細看時不難分辨。 |
棲息環境
在非洲,獵豹分布在各種棲息地和生態區,從干燥的森林和茂密的灌木叢到草原和極度干旱的沙漠,如撒哈拉沙漠。它們僅在熱帶和山地森林中不存在,盡管有報道稱肯尼亞山海拔4,000米處有獵豹。在伊朗,獵豹棲息地由沙漠組成,其中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在那里,發現獵豹的地形范圍從平原和鹽田到被侵蝕的山麓,以及海拔高達2,000-3,000米的崎嶇沙漠山脈,這種景觀與山脈并無不同。與其他食肉動物相比,獵豹似乎表現出相對較低的棲息地選擇性。
生活習性
領地
領地雄性用尿液標記它們保衛的區域。此外,雄性還會通過用后爪耙地、抓樹、碾壓草或在顯著地物上沉積糞便來標記領地。領地雄性從未被歸入青少年年齡范圍。常住雄性確實會在短時間內(幾天之內)離開自己的領地,大概是為了在其領地之外尋找當季雌性。雄性聯盟通常會保護自己的領地不受其他雄性的侵害,以方便接近雌性和獵物,并且通常會在聯盟中的個體一生中持續存在。雖然不常見,但不相關的雄性偶爾會被接納到現有的相關雄性群體中。有血緣關系的聯盟伙伴對近距離接觸非常寬容,如果沒有身體接觸或相互梳理,它們的大部分時間都在與其他成員的幾米之內。不相關的聯盟成員經常忍受侵略。如果非關聯成員加入,關聯成員之間的游戲可能會變得暴力。非關聯成員也會放棄關聯成員參與的大部分身體接觸。一段時間后,聯盟中不相關的成員將不會像開始時那樣咄咄逼人。在雄性聯盟之間的領地沖突中,群體規模對結果的影響最大。這反映在競爭激烈的領域中較大聯盟的長期任期。單身雄性很少在聯盟附近擁有領地。
獵豹的種群密度從每20平方公里1只到每100平方公里1只不等。據報道,一些家庭范圍在50-130平方公里之間。獵豹可以是獨居的,也可以是小群體生活,這些群體包括母親和它的幼崽、幾只相關的成年雄性,或者雌性尚未發情時與母親不久分開的雄性和雌性兄弟姐妹。雌性在其范圍內采用各種運動模式,從單次長途旅行到在一般區域停留數天。雖然個體雌性的范圍重疊,但它們不會社交。如果雌性彼此注意到,它們會坐在相距2公里的地方觀察另一只,直到一只最終走開。這種行為在其他雌貓科動物身上也很常見,但家貓和獅子除外。雌性不會保衛自己的領地,盡管它們通過排尿或排便來做氣味標記。然而,幼崽的存在會根據幼崽的年齡改變雌性的動作。
活動
獵豹的生活比較有規律,通常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般是早晨五點鐘前后開始外出覓食,它行走的時候比較警覺,不時停下來東張西望,看看有沒有可以捕食的獵物。另外一點的話,它也防止其他的猛獸捕食它。它一般是午間休息,午睡的時候,它每隔6分鐘起來,就要起來查看一下,看看周圍有什么危險。一般來說的話,獵豹每一次只捕殺一只獵物,每一天行走的距離就是大概五公里、最多走十多公里。雖然它善跑,但是它行走距離并不遠。
雖然獵豹可以達到驚人的速度,但它們無法長時間保持高速追逐。它們必須在30 秒或更短的時間內捕捉到獵物,因為它們無法長時間保持最大速度。獵豹大部分時間都在睡覺,在一天中最熱的時候,它們的活動量最少。他們更喜歡陰涼的地方,會在大樹陰涼的保護下睡覺。獵豹不會在夜間捕獵,它們在早晨和傍晚最為活躍。
結群
隨著雌性幼獵豹的性成熟,它們將脫離群體,過上基本獨立的生活。雄性兄弟在它們的余生中一直在一起,形成一個稱為聯盟的團體。聯盟增加了狩獵成功率,并作為對其他捕食者的防御。
當幼獵豹長大分群發生時,雄性會四處游蕩,直到找到并保衛領地。這個過程可能需要幾年時間,雄性可能會旅行數百公里,從一個地區轉移到另一個地區,由更有經驗的雄性聯盟推動。最終,這群獵豹會找到一個可以安頓下來的地方。這將成為聯盟的領地,可能跨越40-80平方公里。
年輕時成為孤兒的獵豹,進入康復狀態的獵豹可以與無關的個體配對以形成聯盟。當這些獵豹被放回野外時,所創建的聯盟通常會在個體的整個生命中保持完整。
奔跑
獵豹是世界上在陸地上奔跑得最快的動物,它的時速可以達到115公里。如果人類的短跑世界冠軍和獵豹進行百米比賽的話,獵豹可以讓這個世界冠軍先跑60米,最后到達終點的是獵豹,而不是這個短跑世界冠軍。
但是要注意到,獵豹既然跑得那么快,但是對它來說,對它的整個身體的呼吸系統和循環系統都是一種考驗。當它奔跑速度達到115公里以上的時候,它的呼吸系統和循環系統都在超負荷運轉。由于獵豹它一下子無法把囤積的熱量排出去,很容易出現虛脫癥狀,所以獵豹一般只能短跑幾百米,它就減速了。要不然它身體就過熱,然后會產生虛脫。所以這種奔跑是很傷元氣的,有時候就是獵豹抓住了獵物,因為它剛才跑得太快,所以它那個時候也沒辦法進食,必須要休息一下,或者喘喘氣,才能開始進食。
發聲
與其他“大型貓科動物”不同,該分類包括:獅子、老虎、豹子和美洲虎,它們在面臨危險時會咆哮。獵豹不會咆哮。它們發出的聲音更像是一種尖銳的啁啾或氣泡,它們在相互交流時會吠叫。獵豹在吸氣和呼氣時也會發出呼嚕聲。雖然不常見,但當雄性聯盟的成員分開時,會持續發出長達20分鐘的聲音呼叫(被描述為“yipps”和“churrs”),直到與它的伙伴重聚。雌性也會呼喚它們的幼崽尋找它們的位置,尤其是當幼崽從隱藏的巢穴中游蕩出來時。
狩獵
獵豹是視覺獵人。與其他大型貓科動物不同,獵豹是晝夜活動的,這意味著它們在清晨和傍晚捕獵。獵豹爬上“游戲樹”或白蟻丘,以獲得最佳的有利位置,以便在地平線上發現獵物。狩獵有幾個組成部分。它包括獵物檢測、跟蹤、追逐、絆倒(或捕獲獵物)以及通過咬喉窒息殺死。?
獵豹為食肉動物,偷偷接近到與獵物10至30米的距離,然后獵捕獵物,獵捕時速度最高可達到時速120千米,且僅一腳著地,但最多只能跑3分鐘,超過時生理構造使獵豹必須減速,否則它們會因身體過熱而死。通常在1分鐘內即可獵捕到獵物,如果獵豹獵捕失敗,那將是浪費體力。大致上6次捕獵中僅有1次會成功。獵豹剛捕捉到獵物后,能用嘴持續咬住獵物頸部直到斷氣而期間鼻部大量進行呼吸,但全力奔跑后的獵豹體能狀況孱弱,需要數十分鐘復原,因此更無法迎敵非洲豺犬,只能放棄到手獵物;但曾有極端的案例是一頭獵豹捕獵后還賭命將一頭非洲豺犬驅走。一個獵豹連續追獵5次不成功或獵物被搶走,就有可能會被餓死,因為再沒力氣捕獵了。
由于獵豹的牙比較短,所以獵豹有時候還不能用牙來把食物咬死。經常是靠上下顎就是像鉗子一樣把獵物的脖子鉗住,使獵物窒息死亡。獵豹的捕食方式一般是這樣:盡管它跑得快,但因為它跑得距離很有限,所以它在捕食的時候,它會盡量地、一步一挪接近獵物,盡量不讓獵物發現它,在它靠得足夠近的時候,它才開始突然一下縱跳出來,猛撲向獵物。這個時候靠速度來抓住獵物,如果它在第一次抓不住的話,那么獵物很可能抓不住。因為獵物跑得非常快,如羚羊。再一個就是善于躲避,不斷地急轉彎,有可能躲避掉。所以獵豹抓動物的時候,它一跳出去,如果動物比較近的時候,它盡量伸出它的爪子,所以它爪子總是露在外面。爪子盡量抓獵物的后肢,然后再撲上去咬住它的脖子,制服獵物。一般的話,等獵豹咬住獵物的脖子5-10分鐘以后,那些大型的獵物才會死亡。等那些獵物死亡以后,獵豹就將那些獵物的尸體拖到密林中間進行進食。
食物
獵豹賴以生存的獵物物種已經進化出了速度和躲避技術,可以讓它們遠離它們。獵豹的獵物包括:湯氏瞪羚、葛氏蒼羚、高角羚、小角馬等,在食物匱乏時,也會襲擊斑馬,另外鴕鳥也是獵豹經常捕食的對象。和其他中小型羚羊、野兔、鳥類和嚙齒動物。獵豹也會捕食較大群動物的幼崽。獵豹通常更喜歡捕食野生物種,避免獵殺家畜。例外情況發生在生病、受傷、年老或年輕和缺乏經驗的獵豹身上。一般來說,被獵豹捕食的牲畜也會生病、受傷和年老/年輕。將牲畜飼養在牧場中并利用非致命的保護手段可以大大減少牲畜的捕食。
天敵
在自然界獵豹常常被一些體型比較大的貓科動物,比如說獅子打敗,或者有可能被獅子咬死吃掉。幼豹的成活率很低,三分之二的幼豹在一歲前就被獅子鬣狗等咬死或因食物不足而餓死。
分布范圍
原產地:阿爾及利亞、安哥拉、貝寧、博茨瓦納、布基納法索、中非、乍得、埃塞俄比亞、伊朗、肯尼亞、馬里、莫桑比克、納米比亞、尼日爾、南非、南蘇丹、坦桑尼亞、烏干達、贊比亞和津巴布韋。
疑似滅絕:厄立特里亞。
滅絕:阿富汗、布隆迪、喀麥隆、剛果(金)、科特迪瓦、加納、幾內亞、幾內亞比紹、印度、伊拉克、以色列、約旦、哈薩克斯坦、科威特、馬拉維、毛里塔尼亞、摩洛哥、尼日利亞、巴基斯坦、盧旺達、沙特阿拉伯、塞內加爾、塞拉利昂、敘利亞、塔吉克斯坦、突尼斯、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西撒哈拉。
存在不確定性:吉布提、埃及、利比亞、索馬里、蘇丹和多哥。
重新引進:埃斯瓦蒂尼。
繁殖方式
獵豹的生命周期分為三個階段:幼崽(出生至18個月)、青春期(18至24個月)和成年(24個月及以后)。
獵豹的妊娠(懷孕)期為93 天,每窩產仔數從1只或2只到6只幼崽不等(偶爾有8只幼崽的記錄,但很少見)。在國家公園和野生動物保護區等保護區,幼崽的死亡率高于非保護區,這些保護區與大型捕食者的距離更近。在這些地區,獵豹幼崽的死亡率可高達90%。
雄性獵豹一般也會爭奪配偶。它不是一夫一妻制,它在野外是自由競爭。懷孕期是91到95天,一只雌性獵豹它一胎可以生1-6幼崽,通常來說是2-4只。產崽的雌性獵豹,將它的巢建在那些草比較密的,或者是叢林的深處,或者是沼澤地,一些其他動物到不了的地方,因為有可能一些猛獸可能會捕食這些小獵豹。
一般小獵豹長到1歲以后,它們才會開始獨立地捕食。小獵豹體重一般是240-300克,要生下來2-3天之后才會爬,4-14天以后眼睛才會睜開,21-28天之后才開始取食,兩個月以后開始斷奶。9-10個月以后,雌獵豹開始達到了性成熟。雄獵豹的話一般要十四個月齡才能達到性成熟,小獵豹出生的時候,它背部有一些斗篷狀的毛,那個蓬松的毛一般的是在兩個半月的時候這些毛就開始脫落。
野外獵豹的壽命一般是15年,但是在人工圈養狀態下,獵豹它可能生存18年。
交配
除非有幼崽陪伴,否則雌性會過著孤獨的生活。不像雄性獵豹喜歡和它們的聯盟一起生活在固定的領土上,雌性獵豹在與多個雄性群體的領土重疊的“家庭范圍”內旅行。雌性獵豹的棲息地取決于獵物的分布。如果獵物四處游蕩,雌性的范圍會更大。
雌性獵豹的發情是不可預測或規律的。這也是圈養獵豹難以繁育的原因之一。研究人員發現,交配接受度取決于環境因素,這些因素是由雄性的接近及其氣味標記觸發的。發情期長達14天,在此期間雌性將與多個雄性交配。在發情期遇到雌性獵豹的雄性獵豹會與雌性獵豹呆在一起并交配長達三天,并且在一天中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交配。在交配方面,聯盟中沒有占主導地位的雄性聲稱可以獨享雌性。聯盟內的所有雄性都會交配。
幼崽
出生時,幼崽重8.5到15盎司,失明和無助。它們的母親會耐心地給他們梳洗,安靜地發出咕嚕聲,并為它們提供溫暖和安全感。大約一天后,媽媽就會離開幼崽自己去尋找,這樣它就可以繼續照顧幼崽了。這是幼崽最脆弱的時候,因為它們得不到保護。它們將住在一個僻靜的巢穴中,直到它們長到大約6到8周大,它們的母親會定期將它們從一個巢穴移到另一個巢穴,以避免被捕食者發現。在接下來的一年半里,母親將獨自照顧她的幼崽。
大約六周大時幼崽開始跟隨母親的日常旅行,因為她正在尋找獵物。在最初的幾個月里,她不能走得遠或走得快,幼崽的死亡率最高。在此期間,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幼崽能夠存活下來,因為它們會因被獅子和鬣狗等其他大型食肉動物的捕食或受傷而死亡。這是教授生活技能的時候。
獵豹幼崽的背部有一層厚厚的銀灰色地幔。地幔通過模仿一種叫做蜜獾的好斗動物的樣子來幫助偽裝幼崽。這種模仿可能有助于阻止獅子、鬣狗和鷹等掠食者試圖殺死它們。幼崽在大約三個月大的時候失去了它們的地幔。
四到六個月大之間,獵豹幼崽非常活躍和頑皮。樹木提供了良好的觀察點,并允許發展平衡技能。幼崽的半不可伸縮爪子在這個年齡段更鋒利,可以幫助它們抓住與兄弟姐妹一起攀爬的高大“游戲樹”。學習狩獵是幼崽將要培養的最關鍵的生存技能。一歲時,獵豹幼崽會與母親一起參加狩獵活動。
大約18個月大時,母親和幼崽最終會分開。雖然不完全擅長獨自狩獵,但獨立的雄性和雌性幼崽會再堅持幾個月來掌握他們的狩獵技能。當青春期雌性開始自行捕獵時,占主導地位的雄性會向她們求愛并趕走她們的兄弟。
壽命
野生獵豹的成年生活是艱難的。野生獵豹(雄性和雌性結合)的平均年齡跨度為10-12 歲。野生成年雄性的平均壽命偏低(8年),部分原因是與雄性競爭群體的領土沖突。成年死亡率是野生獵豹種群增長和生存的最重要限制因素之一。圈養的獵豹可以活17-20 年。?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 | 學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1 | 獵豹東非亞種(東非獵豹) | Acinonyx jubatus fearsoni | (Smith, 1834) |
2 | 獵豹北非亞種(撒哈拉獵豹) | Acinonyx jubatus hecki | Hilzheimer, 1913 |
3 | 獵豹指名亞種(南非獵豹) | Acinonyx jubatus jubatus | (Schreber, 1775) |
4 | 獵豹索馬里亞種(東北非獵豹) | Acinonyx jubatus soemmeringii | (Fitzinger, 1855) |
5 | 獵豹亞洲亞種(亞洲獵豹) | Acinonyx jubatus venaticus | (Griffith, 1821) |
6 | 王獵豹(并不是一個亞種,而是一個變異種) | Acinonyx jubatus velox | Heller, 1913? |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CITES)2019年版 附錄Ⅰ。?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4年 ver3.1——易危(VU)。
種群現狀
全非洲的獵豹只有九千頭到一萬二千頭,其中還有大約10%的獵豹是生活在圈養狀態下。保護獵豹成為人們的一個任務,特別是在非洲。在當代,獵豹仍然被視為身份的象征。盡管在許多國家/地區已經禁止擁有獵豹和擁有異國情調的寵物,但對獵豹作為寵物的需求仍然很高。幼崽是從野外非法捕獲的,只有六分之一的幼崽在找到潛在買家的過程中幸存下來。?
導致獵豹數量減少的原因,一個是那些草食性動物的減少,如羚羊、像角馬,分布區減少了,獵豹的食物資源減少了;另外一點就是獵豹的生態環境被人類的村莊、道路和其他的一些人類活動區給分割隔離了,這個時候獵豹的群體很小,使得獵豹尋找配偶非常困難;第三個原因就是由于獵豹皮的貿易,特別是國際貿易,由于《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實施,這種貿易受到了限制,但是這種走私還是存在的,這些走私者偷獵獵豹對獵豹的生存也是一個很大的威脅。
狩獵、報復性殺戮、棲息地侵占等多種因素共同導致全球獵豹數量在上個世紀急劇下降,并將該物種趕出大部分歷史范圍。如今,該物種最后的據點之一仍然在南部非洲,跨越納米比亞和博茨瓦納,這兩個國家共同擁有該物種三分之二的人口。
獵豹需要廣闊的土地和合適的獵物、水和覆蓋物才能生存。由于人類在世界各地進行的擴張,荒地遭到破壞和支離破碎,獵豹的可用棲息地也遭到破壞。可用的棲息地是支離破碎的,而且退化減少了一個地區可以支持的動物數量。非洲各地曾經可以養活數千只獵豹的許多景觀都難以養活少數幾只。
與其他大型貓科動物和群體食肉動物不同,獵豹在野生動物保護區的表現不佳。這些區域通常包含高密度的其他大型食肉動物,如獅子、豹子和鬣狗。像這樣的捕食者會與獵豹競爭獵物,甚至會在有機會的情況下殺死獵豹。在這些地區,獵豹幼崽的死亡率可高達90%。因此,非洲大約90%的獵豹生活在私人農田的受保護土地之外,因此經常與人發生沖突。當掠食者威脅到農民的牲畜時,他們也會威脅到農民的生計。農民迅速采取行動保護他們的資源,經常誘捕或射擊獵豹。因為獵豹在白天捕食更多,所以它們比夜間捕食者更頻繁地被看到,這導致獵豹受到更高的迫害。
人工繁殖
1967年9月,英國貝德福德郡鄧斯特布爾附近的“Whipsnade”動物園是世界上第一個繁殖并成功飼養獵豹的動物園。那時,動物園里的一對獵豹“胡安妮塔和杰克”,它們生產了三只幼崽,名為Jason,Jasmine和Jacaranda。
相關文化
歷史作用
傳統的非洲治療師和巫醫在靈性儀式中使用獵豹的腳骨來象征敏捷和速度。他們使用各種動物的骨頭和不同部落的技術。對象代表過去、現在或未來的人、事物或情緒,被稱為占卜集。
在埃及法老時代,獵豹被認為是一位名叫“Mafdet”的女神。法老們把獵豹當作親密的伙伴,象征著馬夫德特保護王位。
南部非洲的圣人吃獵豹肉作為速度的象征,但它并不是他們飲食中的主要食物。
國王為了尊嚴而穿著獵豹皮。獵豹皮貿易僅在歐洲探險家開始提出要求后才開始。
藝術形象
在世界上的許多地方,與獵豹作為伴侶有著強烈的文化聯系。這種做法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古代藝術中很常見。
蘇美爾人(伊拉克祖先)是第一個在藝術中使用獵豹的人。獵豹和花豹經常分不清,被誤認為是彼此。早期藝術中的獵豹經常被稱為“花豹”或“獵豹”。早期的藝術家稱真正的豹子為“pardus”,并將其描述為黑豹(panther)和獅子(leo)之間的雜交種。
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開始繪畫獵豹和其他更逼真的動物。在這段科學探索時期,對動物的詳細描述為藝術中的現實提供了動力。隨著活體動物貿易的增加,藝術家們更頻繁地在他們的畫作中加入獵豹的形象。藝術家們總是將獵豹描繪成速度和皇室的動物。
世界紀錄
陸地上跑得最快的哺乳動物(短距離):陸地上速度最快的哺乳動物是獵豹。當短距離測量時,獵豹能在平地上保持穩定的最高速度約為100公里/小時。(吉尼斯世界紀錄)
國際獵豹日
12月4日慶祝獵豹日。2010年,Laurie Marker 博士將12月4日指定為國際獵豹日。一年一度的慶祝活動是為了紀念一只名叫Khayam的獵豹幼崽,她在俄勒岡州溫斯頓的野生動物園飼養。
Khayam是一只獵豹,它為第一個野生動物研究項目接受了訓練。這項研究是為了確定是否可以教圈養出生的獵豹捕獵。1977年,Marker博士帶著Khayam前往納米比亞進行研究項目。她目睹了獵豹在那次旅行中變得多么瀕臨滅絕。作為保護牲畜的一種方式,農民正在從景觀中大量消滅獵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