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民俗類項目。指正月十五,流傳于中國各地的傳統節日。又稱上元節、元夕節、燈節。
在中國,農歷正月是元月,古代稱夜為“宵”,所以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名為“元宵節”。中國自漢代開始即在元宵燃燈,由此逐漸發展成為一種風俗;至唐代這一風俗更為盛行,“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之句描述的就是長安元宵節的盛況;明代元宵節已成為民眾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屆時會連續賞燈10天;清代元宵節是全民共歡的一個民俗節日,賞燈活動中還會燃放煙花爆竹助興。
元宵節還會進行一些傳統活動:一是“猜燈謎”,這項活動又叫“打燈謎”,最早出現于宋代,活動時懸謎待猜,中者有獎;二是吃元宵,元宵最初稱為“浮圓子”,又叫“湯團”或“湯圓”,是由糯米粉制成的球形食品,多帶餡心,在水中煮熟后食用,甘美異常,吃元宵象征著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一些地方的元宵節還有“走百病”的習俗,又稱“烤百病”“散百病”。人們在元宵日結伴行走,或相隨過橋,或遠赴郊外,象征著祛病除災、安寧康泰。近現代以來,各地元宵節活動中又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表演項目,使元宵節在傳承中有了新的發展。
有2000多年歷史的元宵節不僅盛行于海峽兩岸,在海外華人聚居區也備受重視。除漢族外,滿族、朝鮮族、赫哲族、蒙古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回族、錫伯族、藏族、白族、納西族、苗族、瑤族、畬族、壯族、布依族、黎族、仡佬族等少數民族也過元宵節,節日活動各具特色。2008年,元宵節及元宵節的斂巧飯習俗、九曲黃河陣燈俗、柳林盤子會、蔚縣拜燈山習俗、馬尾-馬祖元宵節俗、泉州鬧元宵習俗、閩臺東石燈俗、楓亭元宵游燈習俗、閩西客家元宵節慶、永昌縣卍字燈俗、九曲黃河燈俗入選中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1年,豫園燈會、上坂關公燈入選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