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K
6735
閩西客家元宵節慶
客家是漢民族一個特殊的支系,中古以前,客家先民大多居住在北方中原地區,由于戰亂等原因,從西晉開始,客家先民先后五次南遷。在南遷過程中,客家人不僅保留了古老漢民族的文化傳統,而且吸收了閩越、畬、瑤等民族的文化和風俗,逐步形成閩西客家傳統的元宵節慶活動。閩西客家元宵節慶活動主要流傳于閩西連城縣、永定縣、長汀縣、武平縣、上杭縣五個客家聚居地。
閩西客家元宵節慶具有全民性、娛樂性、競技性、神秘性、藝術性等特點,包括連城姑田游大龍、連城羅坊走古事、連城芷溪花燈、永定撫市花燈故事、連城新泉燒炮等內容。連城姑田游大龍承傳至今已歷二十二代,主要道具大龍采用杉木板、篾條、棉紙、牛皮等制作,整個活動由迎接“公爹”、制作大龍、游前準備、出龍、游龍、燒龍等環節組成。連城羅坊走古事承傳至今已歷二十八代,主要用品古事棚重約200公斤,活動包括組織落實、制作古事棚、安神齋戒、準備活動、競走古事、古事下溪等環節。連城芷溪花燈采用竹篾、棉紙、通草紙、蜘蛛紗、米粒珠、彩色木偶頭、琉璃杯、五彩小絨球、火螺、花燈竹等制成,其制作包括劈竹篾、制作花燈骨架、刻花板、上糨糊布花燈、制作走馬燈、組裝花燈等步驟,承傳至今已歷二十五代。新泉燒炮承傳至今已歷五代,活動所用器具主要有鞭炮、門板、香紙、蠟燭、“三太祖師”菩薩轎、鑼鼓、十番樂器等。
閩西客家元宵節慶習俗是客家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客家社會形態、傳統精神賴以世代相傳的一種重要載體,它具體生動地反映了客家人的價值觀和審美理想,具有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美學等方面的研究價值。2008年,閩西客家元宵節慶入選中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