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劇
舊時壯族自稱“布托”,意即“土著者”“本地人”,把壯戲稱為“昌托”即“土戲”,以別于漢族劇種。由于地域環境、方言土語、音樂唱腔、表演風格及伴奏樂器的差異,壯劇產生了廣西的北路壯劇、南路壯劇、壯族師公戲(又稱壯師劇)以及云南的富寧壯劇、廣南壯劇等分支。
壯劇的主要唱腔叫正調,女角色起唱都帶“快哥來”3字,意即是“哥快來”,男角色起唱都帶“依阿里”3字,意即是“妹在哪里”,明顯帶著壯族情歌風味。壯劇主要唱腔的唱詞都保持了壯族傳統民歌的特有韻律結構、押腰腳韻形式。所謂“腰腳韻”,即上一句的末一個字與下一五字句的第二或第三字,七字句的第五字互相押韻。壯劇的音樂曲調充滿著壯族民歌風味,而且每個曲調都是結合行當來伴奏。大調是用于伴奏小旦的唱腔的。曲調婉轉抑揚,異常優美。
壯劇根植于民族生活土壤之中,是壯族人民創造的歷史悠久、獨具特色的劇種,是東南亞地區的民族文化交流的橋梁。由于現代化進程的加速推進,壯劇受到多元文化和強勢文化的沖擊,生存出現危機。年青一代追求時尚,視壯劇為土俗,欣賞和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情銳減。隨著壯劇老藝人相繼去世,不少地方壯劇的傳承出現斷檔,這一特色劇種開始自然消失。及時對壯劇進行搶救和保護已成為不可忽視的重要任務。2006年,壯劇(廣西壯族自治區)入選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是張琴音、閉克堅。2008年,云南壯劇(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入選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免責聲明:本站詞條系由網友創建、編輯和維護,內容僅供參考。
以上內容均為商業內容展示,僅供參考,不具備專業問題解決服務,
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
如您發現詞條內容涉嫌侵權,請通過 948026894@qq.com 與我們聯系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