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1K
9327
圓圈桑巴舞
圓圈桑巴舞是將音樂、舞蹈、編舞、詩歌和節日活動融為一體的桑巴舞,最早于17世紀出現在巴亥州的瑞康卡烏地區,起源于當地非洲奴隸的舞蹈和文化習俗。而后,葡萄牙文化如語言、詩歌的特殊形式、樂器等,融入進來并影響了圓圈桑巴舞的節奏和編舞。起初,圓圈桑巴舞僅流行于非裔巴西人社區中,被認為是弱勢族群身份與自由的象征,是當地流行文化的見證。隨后被移民帶到里約熱內盧,并在那里影響了城市桑巴的演變,使桑巴成為了20世紀巴西民族身份的象征。
桑巴表演會出現在各種場合,如天主教慶典、北美印第安人或非裔巴西人的宗教儀式等,也可以在室內或室外進行即興表演。所有參與者,包括初學者都被邀請加入舞蹈的行列,邊觀察邊模仿。舞者們圍成圓圈,是圓圈桑巴舞的主要特點之一。通常,舞者以女性為主,輪流走到圓圈中心跳舞,其他人則圍著拍手唱歌。舞蹈通常是根據腳、腿和臀部的運動而即興創作的,最典型的動作是急速上下抖動腹部,搖動臀部,這是典型的非洲班圖人文色彩的見證,在圓圈中心的舞者邀請下一位進入圓圈的中心。圓圈桑巴與其他舞種的區別還在于特定的舞蹈步法(如miudinho的特殊步法)、中提琴(machete)和小型葡萄牙吉他的使用以及短小重復對句的詩歌演唱。
大眾媒體的影響和當代流行音樂的競爭,使得年輕一代逐漸忽視了圓圈桑巴舞的價值。其從業人員的老齡化和特定樂器的制作工匠的減少,對該傳統的傳承構成了進一步的威脅。200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巴亥瑞康卡烏的圓圈桑巴舞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