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牛
摘要:羚牛,偶蹄目牛科羚牛屬哺乳動物,俗稱扭角羚、野山牛、盤羊。其體形粗壯。尾短。吻鼻部隆起且裸露。前額隆起,毛短而蓬松。角基粗,由頭頂長出后先向上升起,又突然翻轉,靠近頭部,復向外伸,然后又向后彎轉,近尖端又向內彎入。角黑色。側蹄明顯。額部及眼圈淺棕白色。頭余部淺棕。喉、頸、肩、胸深棕色。耳殼背面近白色,腰及臀部雜有深棕黑色的毛,前肢下部前黑后白,后肢下部黑色,側蹄有白色斑塊。因體形粗壯如牛,叫聲似羚羊,故名羚牛。 [閱讀全文]
摘要:羚牛,偶蹄目牛科羚牛屬哺乳動物,俗稱扭角羚、野山牛、盤羊。其體形粗壯。尾短。吻鼻部隆起且裸露。前額隆起,毛短而蓬松。角基粗,由頭頂長出后先向上升起,又突然翻轉,靠近頭部,復向外伸,然后又向后彎轉,近尖端又向內彎入。角黑色。側蹄明顯。額部及眼圈淺棕白色。頭余部淺棕。喉、頸、肩、胸深棕色。耳殼背面近白色,腰及臀部雜有深棕黑色的毛,前肢下部前黑后白,后肢下部黑色,側蹄有白色斑塊。因體形粗壯如牛,叫聲似羚羊,故名羚牛。 [閱讀全文]
摘要:蠻羊屬(學名:Ammotragus):是哺乳綱、偶蹄目、牛科的一個屬。僅有一個物種“蠻羊”,有6個亞種。體長130-165厘米,肩高75-110厘米,尾長15-20 厘米。體重30-145千克。雄性較大。毛色為沙黃色,體型敦實,雄性與雌性都長有角,長約50厘米,雄性自喉嚨至胸部長有稀疏的鬃毛。雌雄都有厚實的三角形犄角,真角橢圓形,但雄性略大。 [閱讀全文]
摘要:高鼻羚羊是偶蹄目牛科高鼻羚羊屬哺乳動物,又稱賽加羚羊、賽加羚、大鼻羚羊。僅雄性具角,斜向后上方伸出,角呈淡琥珀色微透明,具明顯的環棱,角上部至尖端處光滑無輪脊,角質堅硬。體毛濃盛,背毛棕黃色,腹面和四肢內側白色,冬毛灰白色。吻鼻部明顯延長,鼻脊中部隆起膨大向下彎曲,因而得名。 [閱讀全文]
摘要:藏羚(學名:Pantholops hodgsonii):是偶蹄目、牛科、藏羚屬的哺乳動物。體長120-140厘米,尾長14-16厘米,肩高65-70厘米。雄性有直而細長的角,長約55-62厘米,近基部有明顯的橫棱。雌性略小。該物種頭形寬長,吻部粗壯,鼻部寬闊略隆起,鼻腔二側鼓脹,呈半球狀。背毛厚密。上體淡棕褐色,頸下、胸、腹和四肢內側均白色。背毛色同體背,尾側及尾尖白色,尾腹面裸露。 [閱讀全文]
摘要:旋角羚屬于牛科動物。旋角羚的脖子比較短,肩比臀部略顯高些;四肢較粗,腳蹄寬大;尾圓且細,長25-35厘米,末端具有長毛;冬季的毛長而且粗糙,主要為灰褐色,夏季時的毛為沙黃色;頭部前額有較大片的黑色簇毛;眼較小;雌雄的角長80厘米左右,旋角羚的角相對來說比較細,分別向后外側再向上彎曲,并略相似于扁的螺旋狀。旋角羚還有一個容易識別的特征,在它們的前額處有一塊比身體毛色要深得多的毛,而臉部的毛卻又比身體上的毛還要白。旋角羚因它們頭上長著螺旋扭曲的角而得此名。 [閱讀全文]
摘要:阿拉伯劍羚偶蹄目牛科長角羚屬哺乳動物。皮毛白色。蹄呈鏟狀,寬大;雌雄都具長長的環斑角。身高、體長均比非洲劍羚小。 [閱讀全文]
摘要:南非劍羚(學名:Oryx gazella):體長約150-200厘米,肩高約110到130厘米。體重約100-200千克,是劍羚屬中最大型的種類。不論是雄性或是雌性都有長而直的角,其中以雄性的角較大,最長可以達到約120厘米。身體上覆蓋的毛是灰褐色,但臉部、腹部及四肢下部的體毛是白色。臉部中央、眼睛到嘴巴四周、咽部、前肢與后肢之間的體側、四肢的脛部及尾巴都有黑色的毛分布。 [閱讀全文]
摘要:彎角劍羚是偶蹄目牛科大羚羊屬哺乳動物,又稱彎角大羚羊、白長角羚、 阿拉伯長角羚。 顏面部狹長;眼大、耳長。頭部、身體為白色,鼻部為黑色;額部中央、鼻梁以及眼睛的上方和下方各有大小不同的棕色斑塊;頸背為棕色,有短的鬃毛,前膝蓋處有棕色斑;蹄寬大,為黑色;尾巴末端的束毛為暗褐色。雄性和雌性均有彎刀形的長角,角上有許多橫棱。壽命為20年。 [閱讀全文]
摘要:東非劍羚(學名:Oryx beisa):是偶蹄目、牛科、劍羚屬的哺乳動物。體長160-190厘米,身高110-120厘米,尾長70-80厘米,體重量150-200千克。角細而直,略顯彎曲,雌雄羚都有,一般長75-80厘米。毛皮呈灰色,腹部白色,白色與灰色間有一道黑色斑紋分界,頭部與頸部之間、沿鼻子、由眼睛至口及在前額也有黑色斑紋。臉部中央、眼睛到嘴巴四周、咽部都有黑色的毛分布。 [閱讀全文]
摘要:黑馬羚(學名:Hippotragus niger),共有5個亞種。體長190-255厘米,肩高117-143厘米,尾長40-75厘米;體重190-270千克。雌羚體型較雄羚小。雄羚的角又大又彎,約80-165厘米長,雌羚角則只有60-100厘米。尤其是雄羚體態優美,頸部強壯,頸背毛發直立,四肢穩健,表現出力的感覺。幼羚三歲后方可分辦雄雌。雄羚體色較深黑及頭頂長了一對較大的角。 [閱讀全文]
摘要:藍馬羚是一種已滅絕的羚羊,且是非洲最早消失的大型哺乳動物。它們與馬羚及黑馬羚是近親,但略為細小。它們生活在南非東南海岸的大草原,在冰河時期的分布更為廣泛。它們可能是擇食性的,較為喜歡吃優質的草。 于17世紀,歐洲殖民大量殺死稀少的藍馬羚,目的是要將它們的棲息地改變為農地。它們約于1799年或1800年被滅絕,現時只有四個博物館存有它們架起的標本,分別是在維也納、斯德哥爾摩、巴黎及萊頓,并且在其他地方有一些它們的骨頭及角。所架起的標本并沒有呈藍色,估計它們的藍色是來自黑色及黃色毛皮的混合。 [閱讀全文]
摘要:馬羚( roan antelope),是偶蹄目(Artiodactyla)、牛科(Bovidae)的非洲動物,少數可見于中東,史前分布較廣。多為淺紅灰或淺紅褐色,臉部有黑白色斑紋,耳長且具叢毛,鬃毛直立,角短于貂羚,常群居叢林地帶。 [閱讀全文]
摘要:普通小羚羊(學名:Sylvicapra grimmia):是偶蹄目、牛科、普通小羚羊屬的哺乳動物。該物種共有13個亞種。體重、顏色和耳朵大小因地理位置而異。在同一地區,雌性通常比雄性重2-4千克。平均來說,肩高60厘米,體長100厘米。雄性有尖角,長7-18厘米,基部有很深的凹槽。雌性通常沒有角。耳朵長9.5-14.5厘米。下體白色的,而口吻,鼻梁和前腿黑色。短尾巴的尾尖黑色,與蓬松的白色底面形成鮮明對比。 [閱讀全文]
摘要:斑背小羚羊(學名:Cephalophus zebra):是偶蹄目、牛科、小羚羊屬的哺乳動物。頭體長85-90厘米,肩高40-50厘米,尾長15厘米;成體重15-23千克。雌雄均有光滑尖銳的犄角,雄性長4-5厘米,雌性角短長2-3厘米。體部毛色從淺金色至紅棕色,有像斑馬的斑紋,從肩部到臀部有12-16條黑色(或深棕色)橫紋,十分醒目。條紋圖案包括條紋數量、錐形程度和排列,對每只個體來說都是獨一無二的。 [閱讀全文]
摘要:韋氏小羚羊(學名:Cephalophus weynsi):是偶蹄目、牛科、小羚羊屬的哺乳動物。頭體長94-100厘米,肩高55厘米,尾長10-20厘米;成體重15.9-19.5千克。整體顏色為栗棕色或暗紅色,帶有橄欖色調;下體蒼白,腿部黑色。背中線的顏色往往比身體其他部分更暗;在一些個體中,會形成了一個模糊的背部條紋,缺乏明顯的邊界。臉頰通常是巧克力色,額頭上有紅黑相間的毛發;額頭嵴發達,呈鮮紅色。兩性都有犄角,雄性的典型角長在8.7-11.1厘米之間;雌性角長3.3-5.5厘米。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