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米洛·高爾基(創立了著名的鉻酸鹽)
摘要:卡米洛·高爾基(Camillo Golgi,1843年7月7日-1926年1月21日),杰出的神經解剖學家、神經組織學家和病理學家。他創立了著名的鉻酸鹽——硝酸銀方法,為研究中樞神經系統開辟了廣闊和道路。現代生物科學的基礎理論之一——神經元學說,是在他的研究基礎上建立的。他在1906年與卡哈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當時意大利享有世界聲譽的醫學科學家。人物生平1844年7月7日出生于意大利布... [閱讀全文]
摘要:卡米洛·高爾基(Camillo Golgi,1843年7月7日-1926年1月21日),杰出的神經解剖學家、神經組織學家和病理學家。他創立了著名的鉻酸鹽——硝酸銀方法,為研究中樞神經系統開辟了廣闊和道路。現代生物科學的基礎理論之一——神經元學說,是在他的研究基礎上建立的。他在1906年與卡哈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當時意大利享有世界聲譽的醫學科學家。人物生平1844年7月7日出生于意大利布... [閱讀全文]
摘要:夏爾·路易·阿方斯·拉韋朗(法語:CharlesLouisAlphonseLaveran,1845年6月18日-1922年5月18日)是一位法國醫師。簡介在阿爾及利亞君士坦丁的軍醫院工作時,拉韋朗發現瘧疾是由一種原生動物(瘧原蟲)造成,這是第一次發現原生動物具有造成疾病的能力。1901年,他描述了造成非洲昏睡病的錐體蟲(trypanosomes)。他對原生動物的研究與發現,使他獲得了1907年的諾... [閱讀全文]
摘要:保羅·埃爾利希(Paul Ehrlich,1854年3月14日-1915年8月20日)是一位德國科學家,曾經獲得1908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較為著名的研究包括血液學、免疫學與化學治療。保羅·埃爾利希預測了自體免疫的存在,并稱之為「恐怖的自體毒性」(horror autotoxicus)。個人簡介主要經歷Paul Ehrlich 保羅·埃爾利希1854年~1915年一譯艾立希、歐立希... [閱讀全文]
摘要:伊拉·伊里奇·梅契尼科夫(Илья Ильич Мечников,1845年5月16日-1916年7月16日)出生于烏克蘭,是一位俄國微生物學家與免疫學家,免疫系統研究的先驅者之一。曾在1908年,因為胞噬作用(英語:phagocytosis,一種由白血球執行的免疫方式)的研究,而得到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也因為發現乳酸菌對人體的益處,使人們稱之為“乳酸菌之父”。生平梅契尼可夫出生在哈爾科夫附近的... [閱讀全文]
摘要:埃米爾·特奧多爾·科赫爾(Emil Theodor Kocher,1841年8月25日-1917年7月27日)出生于伯爾尼,是一位瑞士科學家。曾在蘇黎世、柏林、倫敦與維也納接受教育或進行研究,在1865年得到博士學位。1909年,因為對甲狀腺的治療、生理學與病理學研究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簡介科赫爾出生在瑞士首都伯爾尼,長大后在蘇黎世,柏林,倫敦和維也納求學,并于1865年在伯爾尼大學取得博... [閱讀全文]
摘要:阿爾布雷希特·科塞爾(Ludwig Karl Martin Leonhard Albrecht Kossel,1853年9月16日-1927年7月5日),德國生化學家。他因細胞化學的研究(特別是蛋白質和核酸)獲得1910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個人簡介1853年9月16日出生于德國的羅斯托克城。1871年進入斯特拉斯堡大學學習醫學和生理化學。1878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畢業后即在斯特拉斯堡生理學... [閱讀全文]
摘要:阿爾瓦·古爾斯特蘭德(1862~1930)瑞典眼科專家。他研究了眼睛折光,并因此獲得1911年的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個人簡介古爾斯特蘭德的父親是一名市政衛生官員。1888年,古爾斯特蘭德獲得位于斯德哥爾摩(Stockholm)的皇家卡羅林學院(Royal Caroline Institute)的醫學學位。1889年,他獲得博士學位,畢業論文寫的是散光。散光是一種眼折光錯誤,患者的眼睛無法將平行的... [閱讀全文]
摘要:亞歷克西·卡雷爾(Alexis Carrel,1873年6月28日-1944年11月5日)是一位法國外科醫生、生物學家與優生學家。曾經在1912年因為對于血管以及器官移植的研究,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政治亞歷克西·卡雷爾曾是法國群眾黨(Parti Populaire Français)成員。此政黨是維希政府時期的親納粹政黨。科研1873年6月28日出生于法國里昂。進入里昂... [閱讀全文]
摘要:夏爾·羅貝爾·里歇特(Charles Robert Richet,1850年8月25日-1935年12月4日)是一位法國生理學家,出生于巴黎。生平父親阿爾弗雷德·里謝特是巴黎著名的外科醫學教授,自幼受其父影響很深。在巴黎大學學醫,1877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1878年又獲得理學博士學位。1878年成為巴黎大學的生理學教授,并且在1898年成為法國醫學學會(Académie de Médecine)... [閱讀全文]
摘要:羅伯特·巴拉尼(Róbert Bárány,1876年4月22日-1936年4月8日)是一位奧地利出生的匈牙利裔猶太人,也是一位生理學家。在1914年因為對于內耳前庭的生理學與病理學研究,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人物簡介羅伯特·巴拉尼研究了腦和耳在人體平衡中所起的作用。他設計了一些簡單的方法來診斷內耳中用于控制平衡的前庭器官的問題 。內耳中的半規管可以通過用冷熱水交替沖洗耳部的方法來... [閱讀全文]
摘要:朱爾·博爾代(荷蘭文:Jules Bordet,1870年6月13日-1961年4月6日)出生于比利時的蘇瓦尼,是一位免疫學家與微生物學家,為19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得主。 早年在布魯塞爾接受教育,1892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 1894年去巴黎巴斯德研究所工作。 1901年回到布魯塞爾創建了另一個巴斯德研究所。百日咳博德特氏菌(Bordetella)是由他命名... [閱讀全文]
摘要:奧古斯特·克羅全名:沙克·奧古斯特·史丁伯格·克羅(Schack August Steenberg Krogh,1874年11月15日-1949年9月13日)是一位擁有羅姆人吉普賽血統的丹麥人,在1916年到1945年間,是哥本哈根大學動物生理學系的教授。他是生理學領域中許多研究的奠基者之一。簡介1922年,在一次訪美期間,丹麥籍諾貝爾獎得主August Krogh和自己身患糖尿病的妻子Marie... [閱讀全文]
摘要:奧托·弗利茲·邁爾霍夫(Otto Fritz Meyerhof,1884年4月12日-1951年10月6日),德國醫師與生物化學家。生平奧托·邁爾霍夫生于漢諾威的一個猶太家庭,大學就讀斯特拉斯堡大學與海德堡大學,1909年從大學畢業,1912年進入基爾大學任教,并在1918年成為教授。1922年與阿奇博德·希爾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由于納粹黨的對猶太人的迫害,先是遷居法... [閱讀全文]
摘要:約翰·詹姆斯·理查德·麥克勞德(Macleod, John James Rickard (1876年9月6日-1935年3月16日),生于蘇格蘭。1898年畢業于瑪麗歇爾醫學院。曾在萊比錫大學生物研究所進修化學1年。后任倫敦大學、萊比錫大學教授等職務。在研究糖代謝方面取得優秀成績。1923年獲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隨后資料顯示,約翰·麥克勞德完全沒有參加任何有關胰島素的實驗,全部研究工作都是由弗雷德... [閱讀全文]
摘要:班廷,加拿大生理學家、外科醫師。與C.H.貝斯特等一同從動物胰腺中提得可供臨床應用的胰島素,為臨床治療糖尿病作出貢獻,因此獲19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891年11月14日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阿利斯頓,1941年2月21日因飛機失事卒于紐芬蘭。1916年畢業于多倫多大學醫學院后即應征入伍,任軍醫上尉,曾到英國和法國前線。復員后在韋仕敦大學舒立克醫學院進行研究,兼講授解剖學與生理學。1921年回...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