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摘要: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音樂類項目。一種集歌、舞、樂于一體的大型綜合藝術形式。流傳于新疆各維吾爾族聚居區的“十二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的總稱,主要分布在南疆、北疆、東疆各維吾爾族聚居區,在烏魯木齊等大、中、小城鎮也廣為流傳。特別是“十二木卡姆”,它是維吾爾木卡姆的主要代表,廣泛流傳于新疆的南疆地區和北疆的伊犁地區。類別 傳統音樂公布時... [閱讀全文]
摘要: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音樂類項目。一種集歌、舞、樂于一體的大型綜合藝術形式。流傳于新疆各維吾爾族聚居區的“十二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的總稱,主要分布在南疆、北疆、東疆各維吾爾族聚居區,在烏魯木齊等大、中、小城鎮也廣為流傳。特別是“十二木卡姆”,它是維吾爾木卡姆的主要代表,廣泛流傳于新疆的南疆地區和北疆的伊犁地區。類別 傳統音樂公布時... [閱讀全文]
摘要: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音樂類項目。一種平置彈弦樂器的演奏藝術形式。2006年5月20日,古琴藝術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1年5月24日,陜西省申報的古琴藝術經國務院批準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類別 傳統音樂公布時間 2006批次 第一批項目類型 新增項目傳承人 鄭珉中、陳... [閱讀全文]
摘要: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戲劇類項目。流傳于江蘇省、浙江省、上海市、北京市和湖南省的一種傳統戲曲劇種。又稱昆腔、昆山腔、昆劇。又稱 昆腔、昆山腔、昆劇流傳地區江蘇省、浙江省、上海市、北京市和湖南省類別 傳統戲劇公布時間 2006批次 第一批項目類型 新增項目傳承人 林天文、汪世瑜、梁谷音、張洵澎、劉異龍、岳美緹、侯少奎、傅... [閱讀全文]
摘要:介紹敘利亞水利工業遺產。坐落于敘利亞哈馬的奧龍特斯河上,由17個用于灌溉的水車組成。最高的水車直徑21米,最小的水車直徑7米。哈馬水車屬于下射式類型,由下面流動的水驅動水車旋轉。在水車的作用下,奧龍特斯河中的水被抽取上來,并通過渡槽輸送到農田和人們的家中。 哈馬水車的歷史可追溯到13~14世紀,它們是當時主要的灌溉工具。20世紀30年代起,哈馬水車與由汽油或柴油發動機驅動的新型灌溉泵展開... [閱讀全文]
摘要:流傳于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梅林、富祿、洋溪鄉侗寨的一種侗族大歌。簡介三江侗族大歌通常在節日里由男女歌隊坐在鼓樓或圍在火塘邊進行對唱,以此來講述人生哲理,傳授生產、生活知識。按音色,三江侗族大歌可分為男聲大歌、女聲大歌、童聲大歌和男女混聲大歌幾種。按體裁,則可分為鼓樓大歌(“嘎得樓”)、聲音大歌(“嘎所”)、童聲大歌(“嘎臘溫”)、敘事大歌(“嘎錦”和“嘎盡”)、禮俗大歌、戲曲大歌和混聲大歌... [閱讀全文]
摘要:手工藝品。產于重慶市榮昌區。根據原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公布的有關資料,原產地保護范圍為重慶市榮昌區現轄行政區域。產地特征榮昌區位于重慶市西部,東連重慶市永川區,南接四川省瀘州市,西鄰四川省內江市,北達重慶市大足區、四川省資陽市。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境內地形以淺丘陵為主,陶土儲量豐富,泥色為紅、白色。泥料質地細膩,可塑性強,含水率低,且埋藏淺,地層穩定,極易開采。自然氣候條件和文化傳承適合陶瓷的... [閱讀全文]
摘要:歷史沿革中國戲曲劇種。又稱東路梆子。民間俗稱桄桄、亂彈或硬戲。流行于以同州(今大荔)、朝邑為中心的關中東府十縣,曾遠傳北京、山西、河北、河南、湖北等地。明萬歷年間,“西秦腔”已流傳到江南。相傳明末李自成起義,曾以“西調”為軍戲,后帶至北京。清康熙初年,同州梆子出現了同州鄒邑班及白牡丹、黃菊花等名伶。所唱有“二眼調”,以月琴、琥珀、琵琶伴奏。乾隆、嘉慶年間,是同州梆子的發展時期,板腔體的音樂唱腔已經... [閱讀全文]
摘要:廣州月泉國樂館創辦10余載,致力于打造傳統民樂品牌,服務涵蓋民樂培訓、樂器批發零售、樂器出租維修和調律、考級比賽及演出策劃等多個領域。 [閱讀全文]
摘要:廣州月泉國樂館創辦10余載,致力于打造傳統民樂品牌,服務涵蓋民樂培訓、樂器批發零售、樂器出租維修和調律、考級比賽及演出策劃等多個領域。 [閱讀全文]
摘要:賽龍舟是中國端午節的習俗之一,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節日民俗活動之一,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習俗,而大部分是劃旱龍舟舞龍船的形式。 [閱讀全文]
摘要:新時代修身辣媽大賽由云南雙尚實業有限公司主辦、修身管家·獨家冠名—以支持女性成長蛻變,鼓勵更多中國婦女活出自信人生,倡導美麗健康的生活方式,傳遞“美麗、自信、獨立、優雅、時尚”的新時代女性價值觀,致力于幫助天下女人“美麗一身,一生美麗”。 [閱讀全文]
摘要:小頭龍(talenkauen)該標本在2000年由阿根廷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奧尼拉斯·諾瓦(fernando novas)等人發現。小頭龍生活在7000萬年前的南美洲南端,2000年,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地區的別德馬湖岸發現了小頭龍的部分骨骼。本次發現的部分骨骼化石和上次發現的特征是一致的,可以證明是同一個恐龍的化石。形態特征小頭龍最特殊的特征,是胸部兩側長有碟狀骨(platelike)構造的事。這樣的... [閱讀全文]
摘要:冠長鼻龍(學名Lophorhothon)意為“有冠飾的鼻子”,是一種小型鴨嘴龍亞科恐龍,化石是在1940年代發現于美國阿拉巴馬州達拉斯縣的一處露頭,屬于Mooreville白堊層,地質年代為坎潘階早至中期。冠長鼻龍是第一個發現于阿拉巴馬州的恐龍。物種學史正模標本(編號FMNH P27383)包含關節脫落的頭顱骨碎片及不完整的顱后骨骼,都存放在芝加哥的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內。正模標本被估計身長約4.... [閱讀全文]
摘要:纖角龍又譯隱角龍,在希臘文意為“有纖細角的面孔”,是種原始角龍下目恐龍。形態特征纖角龍身長2米,重量可能位在68公斤到200公斤之間。生活習性纖角龍如同所有角龍下目恐龍,是草食性恐龍。在白堊紀時期,開花植物遍布于大陸,纖角龍可能以優勢的開花植物為食,以及蕨類植物、蘇鐵、松柏目植物。纖角龍可能用它們的銳利喙狀嘴來咬下樹葉或針葉。分布范圍纖角龍生存于晚白堊紀的北美洲西部,與它們的近親三角龍、牛角龍同一... [閱讀全文]
摘要:賴氏龍(屬名:Lambeosaurus)又名蘭伯龍,意為“賴博蜥蜴”,是指鴨嘴龍科的一屬,賴氏龍最獨有的特征是斧頭一樣的頭飾,它又高又扁且指向前方。生存于晚白堊紀的北美洲,約7,600萬年前到7,500萬年前。賴氏龍是草食性恐龍,可采二足或四足方式行走,以釜頭狀冠飾而著名。已有數個可能種被命名,化石發現于加拿大埃布爾達省、美國蒙大拿州、以及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州,但只有兩個在加拿大發現的種較著名。在...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