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州梆子
歷史沿革
中國戲曲劇種。又稱東路梆子。民間俗稱桄桄、亂彈或硬戲。
流行于以同州(今大荔)、朝邑為中心的關中東府十縣,曾遠傳北京、山西、河北、河南、湖北等地。
明萬歷年間,“西秦腔”已流傳到江南。相傳明末李自成起義,曾以“西調”為軍戲,后帶至北京。清康熙初年,同州梆子出現了同州鄒邑班及白牡丹、黃菊花等名伶。所唱有“二眼調”,以月琴、琥珀、琵琶伴奏。乾隆、嘉慶年間,是同州梆子的發展時期,板腔體的音樂唱腔已經逐步成熟,在嘉慶年間出現了《畫中人》等板腔體分場結構的劇本。伴奏樂器改以二股弦為主,月琴、琥珀為副,定“三眼調”。其唱腔名“大荔腔”,與渭南腔、周至腔、禮泉腔并駕齊驅,獨樹一幟。著名的班社,乾隆年間有雙鳳班、居鳳班、楊家班等;嘉慶年間有東北社、老縣班、張吉娃班等;道光至咸豐年間有四大班(潘漢龍班、梁光班、齊唐班、許建仁班)、八小班(八牛村班、劉本村班、南仵村班、吳王村班、同鞮村班、坊鎮班、萁子村班及潼關康家班)。光緒年間是同州梆子的繁盛時期,班社倍增,名伶輩出。著名班社有清泰班、德勝班、行合班、義成班、彩勝班、集興班、興義班等。著名演員旦腳蓋陜西、須生王謀兒、花臉銀頂兒以及十二紅薛固久等曾赴京獻藝,享譽京城;六指兒、拜家紅、七百黑、賽行娃、一聲雷、百靈兒等南下四川、湖北獻藝;朝邑興盛班、大荔李狗娃班曾北上太原演出,擴大了同州梆子的影響。中華民國年間,經過易俗社改革的中路秦腔得到迅速發展,同州梆子日益衰落,20世紀40年代末已無專業班社。
劇種特色
同州梆子的傳統劇目有1000多種,有劇本保存的有200多種。常演劇目以正旦、老旦、老生、花臉、武生戲見長,文武兼備,尤以袍帶戲、靠甲戲稱著。如《黃逼宮》《反五關》《鐵冠圖》《打鑾駕》《轅門斬子》《黃鶴樓》等。
?同州梆子的唱腔有“直起、直落又復婉轉”的特點,分歡音和苦音。板式除〔塌板〕〔滾板〕〔搖板〕〔代板〕〔尖板〕等主要板式外,還有安安調、昆腔、羅羅腔等花腔雜調。腳色行當分工細致嚴格,旦行有老旦、正旦、花旦,生行有須生、老生、紅生,凈行有大凈、二凈、三花臉,小生行有文生、武生,丑行有文丑、武丑,其中以花臉、須生、正旦、武生為重。表演各有規范,重特技,如旦腳倚重蹺功、手帕功、變衣功、背翻功,生腳倚重靴底功、帽翅功、頭巾功、髯口功、空翻功,丑腳倚重吊帽蓋、鉆席筒、夾雞蛋、簸簸箕、鉆鍘刀,武腳倚重騰挪空躍、真槍實打等。表演時經常運用穿火圈、踢沙帽、翻天印、鏢叉、轉盔、翎掃燈花、碗打碗、跳判噴火、耍翎子、三節棍、大鏈枷、勾鏈拐、打口條、鞭掃燈花、指掃燈花等傳統技藝刻畫人物,渲染氣氛,表演風格熱烈、粗獷。樂隊分文、武場,主奏弦樂器為奚琴(二股弦),輔以四弦、三弦、呼胡、琵琶、月琴、琥珀、嗩吶、海笛等。伴奏使用的曲牌有200余種。?
?1957年,陜西省戲曲學校招收74名學員,成立同州梆子班,1964年在該班畢業生基礎上成立渭南地區同州梆子劇團,恢復上演了《破寧國》《轅門斬子》《石佛口》等傳統劇目。“文化大革命”時期,劇團解散。1979年在西安成立陜西省同州梆子劇團,承擔同州梆子的傳承保護。2008年,同州梆子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