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爾特·維特里希(瑞士科學家)
庫爾特·維特里希(Kurt Wüthrich,1938年10月4日- ? ),瑞士科學家,生于瑞士阿爾貝格。他因“發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術測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維結構的方法”和美國科學家約翰·芬恩、日本科學家田中耕一共同獲得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2017年12月,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華東理工大學客座教授伯納德·費林加與上海科技大學特聘教授庫爾特·維特里希一起,成為首批來滬工作并擁有“中國綠卡”的諾獎得主。
個人經歷
瑞士科學家庫爾特·維特里希1938年生于瑞士阿爾貝格,1964年獲瑞士巴塞爾大學無機化學博士學位;1977年K.維特里希首先將二維核磁共振的方法用于生物高分子,研究氨基酸和牛胰胰蛋白酶抑制劑,在此基礎上發展了用二維核磁共振對蛋白質(H-NMR的單個譜峰全部識別的方法; 從1980年起擔任瑞士蘇黎世聯邦高等理工學校的分子生物物理學教授,還任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拉霍亞市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客座教授。2002年,他因“發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術測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維結構的方法”和美國科學家約翰·芬恩、日本科學家田中耕一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表彰他們在生物大分子研究領域的貢獻。
教育背景
大學:伯爾尼大學化學學士(1961年)
大學:伯爾尼大學化學碩士(1962年)
大學:巴塞爾大學化學博士(1964年)
學者:巴塞爾大學化學(1964-1998)
學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1965-67)
講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生物物理學(1969-72)
導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生物物理學(1972-80)
教授: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生物物理學(1980- )
教授: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結構生物學(2001- )
獲得榮譽
2017年,獲上海市國際科技合作獎;
2020年,獲2020年度上海市“白玉蘭紀念獎” 。
人物觀點
當科學家拓展了新的領域,這些激動人心但出人意料的成果被質疑、被謹慎對待,也是科學家日常工作的一部分。這種情況在獲得諾貝爾獎之后,同樣存在!
對科學家來說,好奇心非常重要。我們經常提到,基礎科研是“好奇心驅動”的。然而,光有好奇心也無法帶來成功。一個成功的研究者會覺得他不是在簡單的“工作“,而是一種“職業“、一份“興趣“、許多“歡樂“。
免責聲明:本站詞條系由網友創建、編輯和維護,內容僅供參考。
以上內容均為商業內容展示,僅供參考,不具備專業問題解決服務,
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
如您發現詞條內容涉嫌侵權,請通過 948026894@qq.com 與我們聯系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