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拉爾杜斯·霍夫特(烏得勒支大學任物理學教授、荷蘭科學院院士)
赫拉爾杜斯·霍夫特(Gerardus 't Hooft)1946年生于荷蘭登海爾德。1972年在烏得勒支大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1977年起在烏得勒支大學任物理學教授。1979年獲得美國物理學會丹尼-海涅曼獎。1982年獲得沃爾夫獎,同年成為荷蘭科學院院士。2018年5月14日,受聘為中國四川師范大學榮譽教授。
教育背景
1972年在烏得勒支大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
工作經歷
1977年起在烏得勒支大學任物理學教授。
2018年5月14日,受聘為中國四川師范大學榮譽教授。
所獲榮譽
1979年獲得美國物理學會丹尼-海涅曼獎。
1982年獲得沃爾夫獎,同年成為荷蘭科學院院士。
1999年10月12日,荷蘭物理學家馬丁努斯·韋爾特曼和他的學生赫拉爾杜斯·霍夫特雙獲殊榮,因在證明組成宇宙的粒子運動方面的開拓性研究獲獎。
獲諾獎原因
瑞典皇家科學院稱,這兩位科學家的研究涉及了量子物理學的復雜領域,通過研究組成原子的分子單位,為這一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數學基礎。主持諾貝爾物理學獎評選的瑞典物理學家塞西莉亞·亞爾斯克說:“他們在了解基本物質成分及其相互作用的領域走在了前面。”而同行的物理學家表示,韋爾特曼和霍夫特所取得的成就開通了設計新一代“量子計算機”的道路,這種計算機可以完成現代計算機耗時幾千年才能完成的工作。諾貝爾物理學獎委員會的成員佩爾·卡爾森說,運用基礎量子力學理論建造的量子計算機,將會在未來10-20年內誕生。美國科學家曾經擔心,這種計算機問世后可在兩周內解開美國軍方最機密的密碼,從而竊取到核武器的控制權。
霍夫特和他的老師韋爾特曼因70年代作出的“闡明物理學中電弱相互作用的量子結構”方面的理論研究成就而獲得1999年度諾貝爾物理獎。他們的計算理論使粒子物理有了更牢固的數學基礎,尤其是可以用他們的理論來更精確計算物理量。
成就及榮譽
霍夫特和他的老師韋爾特曼因70年代作出的“闡明物理學中電弱相互作用的量子結構”方面的理論研究成就而獲得1999年度諾貝爾物理獎。他們的計算理論使粒子物理有了更牢固的數學基礎,尤其是可以用他們的理論來更精確計算物理量。
眾所周知,構成物質的原子是由電子和原子核組成,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組成,后二者又由更小的粒子夸克組成。為了研究夸克,50年代制成了第一臺加速器,這標志著現代粒子物理學的誕生,科學家首次可以研究如何轟出新的粒子及其物理性質。在此基礎上物理學家們提出了粒子物理的標準模型,它將所有基本粒子分為夸克、輕子和互換粒子三類,前二者在后者的參與下產生強力和弱力。但是最初物理學家們還不能用完整的數學理論來描述這個模型,因此很多人對進一步發展該理論感到悲觀。但是年僅22歲的霍夫特在他的老師韋爾特曼指導下,從1969年開始進行了不懈的研究,最終取得了突破。在他們1971年的文章中成功地嚴格證明電弱統一理論是可以經過“重整化”而消除其中所有的“無窮大”的,從而證明弱相互作用也能和電磁相互作用一樣地進行精確計算,也可以接受實驗的精確檢驗。這是人們對弱相互作用了解的一個飛躍。自那時起,人們不斷用他們的理論方法對電弱統一理論進行精確計算,做了大量預言。同時,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正負電子對撞機LEP上也對大量電弱相互作用過程進行了精確測量。近年的分析表明理論與實驗符合得非常好。電弱統一理論成為本世紀物理學發展的一項十分重大的劃時代的成就。理論與實驗的比較還預言了頂夸克(當時還未發現的第6種夸克)的質量為171.4GeV左右。后來在美國的費米實驗室找到了頂夸克,直接測量的頂夸克質量為174.3GeV左右,與上述預言相符甚好。這也是電弱統一理論精確計算的一大成功。
免責聲明:本站詞條系由網友創建、編輯和維護,內容僅供參考。
以上內容均為商業內容展示,僅供參考,不具備專業問題解決服務,
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
如您發現詞條內容涉嫌侵權,請通過 948026894@qq.com 與我們聯系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