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魯克·塞繆爾·布隆伯格(美國醫學家)
巴魯克·塞繆爾·布隆伯格(Baruch Samuel Blumberg,1925年7月28日-2011年4月25日),美國醫學家。曾獲哥倫比亞大學內科及外科醫師學院醫學博士學位。后在美國多所大學及研究機構工作。他研究過血液的遺傳性多形變態現象,檢查了各種人群的血液樣品,以確定遺傳變異如何影響人體對疾病(尤其是肝炎)的感受性。他曾發現一種乙型肝炎抗原,從而促進了乙型肝炎疫苗的研制。與丹尼爾·卡爾頓·蓋杜謝克因對傳染病的起源及傳播的研究共同獲得1976年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金。是乙肝基金會的共同創立者。
人物簡介
巴魯克·塞繆爾·布隆伯格(Baruch Samuel Blumberg,1925年7月28日-2011年4月25日),美國科學家。由于發現傳染病產生和傳播的新機制與丹尼爾·卡爾頓·蓋杜謝克一起獲得了1976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人物生平
布隆伯格教授1925年出生于紐約市布魯克林區,他是家中三個孩子的排行老二。他在那里讀了小學。40年代初,布隆伯格隨后進入法爾羅卡韋高中。二戰中布隆伯格成為美國海軍軍官。戰后他加入在紐約Schenectady大學,并以優異的成績從那里畢業。畢業后進入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生課程學習,成為哥倫比亞學院的內科和外科的實習醫生,1951年布隆伯格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留在哥倫比亞長老會醫療中心作為一個實習生與住院醫師工作四年,然后在牛津大學生物化學研究所工作,1957年他在那里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1957-1965年他為美國國立健康研究院(NIH)工作。1964年布隆伯格教授成為美國費城福克斯蔡斯癌癥中心研究員, 1977年,成為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和人類學教授。1989年至1994年他回到牛津大學的巴利奧爾學院(Oxford,Balliol College)擔任首席科學家。1994年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1999年至2002年,布隆伯格擔任美國航天局天體生物學研究所第一任所長。2005年始,布隆伯格教授當選美國哲學學會(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主席,直至去世。
20世紀40年代發現血液能傳播乙型肝炎后,醫學家們就開始尋找引起乙肝的病原微生物,但是花了20多年的時間仍沒有結果。直到20世紀60年代,一位從事內科學和生物化學研究的專家Baruch Blumberg,才改變了這種狀態。那時,Blumberg在美國健康研究院(NIH)工作,他的興趣不是肝炎,而是一個基礎問題:血清抗原的遺傳多態性與疾病易感性的關系。1966年初,一個偶然的發現使Blumberg和合作者們開始考慮澳大利亞抗原(現名乙肝表面抗原)與肝炎的關系。在做了更多的試驗后,Blumberg等人在1966年底發表論文,提出澳大利亞抗原與急性病毒性肝炎之間有密切關系,可能通過輸血傳染。
Blumberg因他的澳大利亞抗原工作獲得了1976年度諾貝爾醫學與生理學獎。
Blumberg等人提出的用人類血液病毒的一個子單位做疫苗的想法,默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認為這個想法對疫苗的制備有重要意義,于1971年從Blumberg所在的研究機構獲得許可,開始了乙肝疫苗的應用研究。經過多年大量的研究和測試,終于研制成功從血液中提純乙肝表面抗原制備的乙肝疫苗的產品,該疫苗能提供高于90%的乙肝免疫力,用血液生產的疫苗1981年投入使用,這就是第一代疫苗--血源性疫苗。
布隆伯格2006年訪問中國時,曾為自己發現乙肝檢測技術感到“遺憾”,因為“導致了這么多中國人面臨如此尷尬的境地”。這就是中國常見的乙肝歧視。
巴魯克布隆伯格獎
根據1976年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得主巴魯克布隆伯格博士的名字命名的巴魯克·布隆伯格獎,由位于美國賓夕法尼亞的乙肝基金會設立,旨在獎勵給對乙肝相關科研和治療做出重要推動和顯著貢獻的個人,被譽為該領域的最高榮譽。
免責聲明:本站詞條系由網友創建、編輯和維護,內容僅供參考。
以上內容均為商業內容展示,僅供參考,不具備專業問題解決服務,
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
如您發現詞條內容涉嫌侵權,請通過 948026894@qq.com 與我們聯系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