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頭鷗
棕頭鷗為鷗形目、鷗科、鷗屬鳥類,原產于亞洲中部、南部、東南部。繁殖于亞洲中部,冬季至印度、中國、孟加拉灣及東南亞越冬。我國繁殖于青藏高原,云南有越冬。繁殖期間棲息于海拔2000-3500m的高山和高原湖泊、水塘、河流和沼澤地帶,非繁殖期主要棲息于海岸、港灣、河口及山腳平原湖泊、水庫和大的河流中。1840年命名。我國較為罕見,但地方性常見于繁殖地點(如青海湖)。
常成群活動,群體防御能力很強,尤其是在產卵孵化、育雛期,有人、畜,或其他天敵進入巢區時,會成群在低空盤旋,俯沖、嘶叫或排糞,直到入侵者遠離巢區為止。具有較強的飛行能力,能毫不費力地迎風飄舉或順風滑翔。
科目分類:鷗形
生存環境:海岸
顏色分類:灰色_棕色
性情分類:游禽
最大體型:47cm
遷徙類型:候鳥
壽命年限:25年
適宜溫度:20℃±8℃
食物飼料:雜食
棕頭鷗形態特征
重450-720g。體長420-47cm。夏羽頭淡褐色,在與白色頸的接合處顏色較深,具黑色羽尖,形成一黑色領圈,尤以后頸和喉部明顯。眼后緣具窄的白邊。背、肩、內側翅上覆羽和內側飛羽珠灰色,外側翅上覆羽白色。冬羽和夏羽相似,但頭白色,頭頂綴淡灰色,耳覆羽具暗色斑點。與紅嘴鷗的成鳥區別:紅嘴鷗體型較小,翼尖黑色幾乎無白色點斑。紅嘴鷗虹膜褐色,“眼珠黑色”。棕頭鷗虹膜淡黃,“眼珠透明”。
棕頭鷗生活習性
越冬于云南西部并偶爾在浙江、香港越冬。春季于4-5月遷到繁殖地,秋季于9-10月離開繁殖地。
棕頭鷗飼養方法
它們捕食能力遠不及鸕鶿和魚鷗,所以經常迫隨鸕鶿、魚鷗之后尋找剩余物。主要以魚、蝦、軟體動物、甲殼類和水生昆蟲為食。
棕頭鷗雌雄分辨
幼鳥和冬羽相似,但外側初級飛羽末端無白色翼鏡斑,尾末端具黑色亞端斑和窄的白色尖端。虹膜暗褐色或黃褐色,幼鳥幾乎白色。嘴、腳深紅色,幼鳥黃色或橙色,嘴尖端暗色。
棕頭鷗繁殖方式
4-5月中求偶。巢甚簡陋,主要為地上凹坑,內墊有少許苔蘚或枯草。5月中旬產卵,每巢3-4枚,表面有黑褐色斑點或條狀斑紋。孵化時,雄、雌鳥交替孵卵覓食。孵化期25天,幼鳥飛羽齊后,才隨親鳥離去。雛鷗長著褐色絨毛,雜有黑色斑紋,雛鷗出殼就會取食,10多天便可隨親鳥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