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斑鳩
棕斑鳩別名藍肩斑鳩,為鴿形目、鳩鴿科、珠頸斑鳩屬鳥類,原產于亞洲、非洲部分地區,包括伊朗、俄羅斯、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巴勒斯坦、敘利亞、澳大利亞以及中國新疆等地,主要棲息于沙漠、半沙漠中的綠洲和矮樹叢地區,以及農田、耕地、村莊、城鎮公園、果園等人類居住環境。1766年命名,共6個亞種。
整個頭和頸淡粉紅色,頭頂和前額較暗,頦、喉較淡,尾長而翼短,與灰斑鳩區別在體型較小,無黑色頸環,色彩較深,更似歐斑鳩。無歐斑鳩那種頸部和翼上的圖紋,具帶黑色斑點的褐色頸帶。外側尾羽羽端白,具獨特的藍灰色翼斑。
科目分類:鴿形
生存環境:灌叢
顏色分類:褐色_藍色
性情分類:陸禽
最大體型:29cm
遷徙類型:留鳥
壽命年限:16年
適宜溫度:20℃±10℃
食物飼料:種子
棕斑鳩形態特征
頭體長25-29cm,重95-121g。前頸基部兩側羽毛黑色具寬闊的棕色端斑,使前頸兩側形成黑色斑點狀的黑斑。背、肩、內側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最內側次級飛羽以及腰、尾上覆羽和中央尾羽淡土褐色,有時綴有棕色,鄰近中央的兩對尾羽灰褐色具有窄的白色尖端,其余尾羽基部黑色,端部一半白色,且越往外,白色端部越向基部擴展。虹膜褐色,嘴灰色,腳粉紅。
棕斑鳩生活習性
常成對或成小群活動,性膽大,不怕人。在地面上奔走迅速,通常成對或成3-4只的小群活動,但在水源地和食物來源充足的地方聚集成大群,甚至多達數百只。
棕斑鳩飼養方法
覓食主要在地上,有時在果園、公園和街道上覓食。主要以果實、種子、嫩芽和農作物種子為食。
棕斑鳩雌雄分辨
雌鳥的羽毛和雄鳥相似,但比雄鳥更暗淡。幼鳥羽毛蒼白,頸部缺乏成鳥的色彩。
棕斑鳩繁殖方式
繁殖季通常在4-10月,1年繁殖2-3窩。通常成對或成小群在一起營巢繁殖,多營巢于村前屋后樹上或公園和果園中的樹上,高于地面15米左右。也在竹林、灌從和建筑物上以及廢棄的房屋中營巢,有時直接營巢于裸露的地上。巢呈淺盤狀,甚為簡陋,主要由枯枝堆集而成,結構甚為松散粗糙。每窩產卵2枚,卵白色,呈卵圓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