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鼻棲鴨
疣鼻棲鴨別名番鴨、紅面鴨、美洲家鴨,為雁形目、鴨科、棲鴨屬鳥類,原產于北美洲、南美洲熱帶地區,從中美洲到南美洲安第斯山脈東部均有分布。野生于湖泊和熱帶低地森林緩慢的河流畔的樹木間,在旱季時出現在咸淡水的沼澤和沿海潟湖。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各大部分地區均有人工繁殖。1758年命名。在同等條件下,飼料效益高于北京鴨,還可以節省培育期的精飼料。每只鴨生產肥肝重達325-444g,而且質地細嫩肥美,細膩可口,合格率高。同時還可多得30%左右味美價高的鴨肉和優質的羽絨。
野生于溫暖的水域,能在水中撲翅戲水,但不善于在水中作長時間游泳。是優良的瘦肉型肉用鴨,味美鮮嫩、無油膩感,有特殊香味,是冬令進補食品。瘦肉率高,而且肉味鮮美,富野味,且脂肪含量較北京鴨低10個百分點。
科目分類:雁形
生存環境:濕地
顏色分類:黑色_紅色
性情分類:游禽
最大體型:84cm
遷徙類型:留鳥
壽命年限:20年
適宜溫度:20℃±10℃
食物飼料:雜食
疣鼻棲鴨形態特征
體長66-84cm,翼展120cm,雌鴨重1250g左右,雄鴨體重3000g左右。體態健壯肥大,體軀略扁,前尖后窄,呈長橢圓形。頭大而粗短,喙較短而窄,鮮紅或暗紅色。喙的基部和眼睛周圍有紅色或赤黑色的皮瘤,在頭部兩側展延較寬而厚。自眼至喙的周圍無羽毛。眼鮮紅色。胸部寬而平,翅膀大而長、強壯有力。腿短粗壯,為紅色、桔紅色或黑色。趾爪硬而尖銳,蹼大而肥厚。體羽有純黑、純白、黑白色或白色雜有藍青色等多種。人工馴養多為純白色,稱為白番。
疣鼻棲鴨生活習性
常集30左右的小群活動,即使換毛時也不集大群。行為謹慎和膽怯,雄鴨沒有領地意識,伴侶關系相對不緊密,結對并不持久。喜歡溫暖的水域,在水中撲翅浮游戲水,但不善于在水中作長時間游泳。集群生活,性情溫順,行動笨拙,步態平穩。休息時把頭伸到翼下,呈“金雞獨立”狀。雄鳥常發出“哩哩”的低啞叫聲,雌鳥則發出“哪哪”的輕叫聲。雖已被人工馴化,但由于歷史較短,雙翼強健,仍舊可以短距離飛行。
疣鼻棲鴨飼養方法
抗病力強、耐粗放飼養、皮下脂肪含量少、瘦肉率高、肉味鮮美,生長快,體重大,耐粗食,易肥育,胴體脂肪含量少,生長肥肝性能好等特點。夜間和凌晨較為活躍,在淺水處覓食,有時也活動于草地和岸邊。是素食動物,主要以水生植物的根、種子、莖和葉為食,也吃昆蟲、軟體動物、甲殼類和小型脊椎動物如小魚類和爬行動物。
疣鼻棲鴨雌雄分辨
成年鴨眼睛周圍和鼻部具有紅色或暗紅色的肉瘤,成年雄鴨尤為明顯。雄性疣鼻棲鴨體重往往可達3kg,甚至更重,雌鴨體重接近2kg。
疣鼻棲鴨繁殖方式
繁殖期在不同的地區有所差別,筑巢:圭亞那是2-3月份、委內瑞拉從6-11月、巴拿馬7-11月。根據不同的環境將巢建于各不相同的位置,首選的是棕櫚樹、棚屋、猛禽的舊巢,甚至在地面建造多種類型的巢穴,或在河岸植被厚厚的大裂縫里建巢。雌鴨用胸部的羽毛襯在巢底部,在9-15天產下一窩卵,最多可達21枚。孵化期30至35天不等。雖然高產但生成率不高,只有2或3只幼鴨可以長大。
免責聲明:本站詞條系由網友創建、編輯和維護,內容僅供參考。
以上內容均為商業內容展示,僅供參考,不具備專業問題解決服務,
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
如您發現詞條內容涉嫌侵權,請通過 948026894@qq.com 與我們聯系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