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K
4299
太平洋鸚鵡
太平洋鸚鵡別名太平洋鸚哥,為鸚形目、鸚鵡科、鸚哥屬鳥類,原產于南美洲厄瓜多爾西部至秘魯西北部境內,安地斯山脈旁的太平洋沿岸地區,野生于海拔1000m以下的干燥林地、荊棘灌叢、落葉性森林、香蕉與芒果園等地。1847年命名,單一物種,無亞種。
典型攀禽,小型鸚鵡,體羽綠色,因體型小、性格好受到愛鳥人士喜愛。優點很多,美麗、安靜、比較害羞,但比較容易飼養,會很快會適應新環境的,非常適合新手飼養。
科目分類:鸚形
生存環境:灌叢
顏色分類:灰色_綠色
性情分類:攀禽
最大體型:14cm
遷徙類型:留鳥
壽命年限:12年
適宜溫度:20℃±10℃
食物飼料:谷類
太平洋鸚鵡形態特征
頭體長10-14cm,重30-36g。鳥喙強勁有力,喙鉤曲,上頜具有可活動關節,喙基部具有臘膜。肌肉質舌厚。腳短,強大,對趾型,兩趾向前兩趾向后,適合抓握和攀援生活。頂冠、額頭、臉頰和喉嚨淺黃綠色,眼睛后面有藍眼紋,枕和后頸藍灰色,翕灰綠色,上背部和小覆羽至翼肩灰褐色,下背部,臀部,小覆羽和腋羽深鈷藍色,初級和次級覆羽深藍色,次級覆羽外側的羽毛和初級飛羽內側羽毛深藍色。鳥喙角質色,眼睛褐色。
太平洋鸚鵡生活習性
繁殖期外通常4-10只左右成群活動,在覓食區有時也會聚集數百只,在飛行時的呼叫是一片嗡嗡聲和嘰嘰喳喳的聲音。
太平洋鸚鵡飼養方法
喜歡洗澡。野生情況下,天然食物有種子、漿果、水果、仙人掌的果實等。
太平洋鸚鵡雌雄分辨
雌鳥在雄鳥的藍色翅膀處則是綠色,眼睛和臀部背后具藍色色調,枕和后頸藍灰色,幼鳥灰色,下體蒼白。
太平洋鸚鵡繁殖方式
晚成雛,幼鳥約于10個月后成熟,但是至少等到它們近2歲時再繁殖會比較理想。1-5月進入繁殖期,每次產卵4-6枚,有時一次連續扶養兩窩。人工繁殖難度不高,建議成對分開繁殖,全年都可繁殖。孵化期20-22天,羽毛長成需4-5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