麝雉
麝雉別名爪羽雞,為鵑形目、麝雉科、麝雉屬鳥類,原產于南美洲中部及北部,包括玻利維亞、巴西、哥倫比亞、厄瓜多爾、圭亞那等國。棲息于亞馬遜河流域的水淹森林、洪澇雨林,不善于飛行卻擅長游泳,所以常常在水面上方的樹枝上筑巢活動以便及時泅水逃咶生、躲避敵害。1776年命名,無亞種。
圭亞那國鳥,分類頗具爭議,與鵑形目、雞形目都有親緣關系。它身體里能散發出一種難聞的氣味,但并不是名貴的麝香,當地人稱為“臭安娜”。如不稀釋的話,是沒有任何鳥可以接近的。
科目分類:鵑形
生存環境:叢林
顏色分類:紅色_棕色
性情分類:陸禽
最大體型:68cm
遷徙類型:留鳥
壽命年限:20年
適宜溫度:22℃±10℃
食物飼料:植物
麝雉形態特征
頭體長60-68cm,重約1kg。極擅長攀爬,幼鳥的前肢具兩個爪,類似于始祖鳥和孔子鳥,但并非是原始性狀,而是對攀緣生活的特殊適應。頭上有由長短不一的羽毛組成的羽冠,身體背部有帶白色條紋的棕色羽毛,尾羽和靠近尾部的后腹部羽毛是土紅色的,而前胸則是奶黃色的。長尾巴青銅綠,尾端有白色帶。眼睛的虹彩則是鮮紅色的,眼皮上還生有睫毛,這在鳥類之中是極為罕見的。
麝雉生活習性
旱季常常集成20-30只群體活動。當雨季來臨時,它們便分散成2-7只小群活動。這些小群體像一個個小家族,是麝雉繁殖時的核心。因此稱它們是繁殖群體。成年的麝雉很少在水中游泳,也不經常飛行,除了覓食外,它們很少活動,只是像蛙類一樣久久地坐臥,棲息在樹枝上。
麝雉飼養方法
麝雉的食譜很簡單,它們特別喜歡吃珍珠樹上的樹葉。黎明前和午后是它們進食的時候,進食之前,麝雉會慢條斯理地在樹林中轉來轉去,一旦發現了一串中意的樹葉,它們便用嘴將樹葉從樹上全部桴下來,狼吞虎咽地吃下肚去,一點也不講禮儀。吃到愜意時,它們還會又跳又哼,發出的聲音活像一只呼吸有問題的粗嗓門鵝。食物以葉片、花、果實等為主,有時兼吃小魚、蝦蟹。
麝雉雌雄分辨
雌雄體色相同。麝雉具原始鳥的一些特征。幼鳥出生時沒有羽毛,但有有一個顯著的特點,翅膀上的第一和第二的指尖上有翼爪,適于攀登樹木,當鳥兒成熟到成鳥后此功能將丟失。
麝雉繁殖方式
4-5月開始筑巢,巢穴粗陋,營于離水面2-6米的枝椏間,是用草棍、樹枝草草搭成的,很不規則。有趣的是,這些巢往往都搭在橫生在水面上3米到5米左右的樹杈上。巢建好后,“主人”便交配產卵。麝雉的卵比雞蛋要小,呈奶白色,在鈍頭有些小紅點。每只雌麝雉一般產2-4枚卵,也有一些產6枚,雌雄麝雉輪流孵化,大約28天后,雛鳥就破殼問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