蠣鷸
蠣鷸為鸻形目、蠣鷸科、蠣鷸屬鳥類,原產于歐亞大陸及非洲大部分地區,棲息于沿海多巖石或沙灘的海濱、河口、沙洲、島嶼與江河地帶。也出現于湖泊、水庫、農田地帶、內陸的湖岸、葦田、河谷淺灘等。冬季則集成大群在海灣、入海口以及開闊海岸沙灘和巖石上活動。1758年命名,共4個亞種。
愛爾蘭、薩爾瓦多、法羅群島國鳥。體羽黑白相間,體型渾圓,腳短粗。嘴形特別,較長而強,適于開啟堅硬的貝殼。大多數單個活動,有時結成小群在海灘上覓食,跑得快,飛翔力強。常站立在海濱低巖的頂部等待退潮,潮退后,在淤泥或沙中搜索食物。
科目分類:鸻形
生存環境:海岸
顏色分類:白色_黑色
性情分類:涉禽
最大體型:50cm
遷徙類型:候鳥
壽命年限:30年
適宜溫度:20℃±10℃
食物飼料:肉食
蠣鷸形態特征
頭體長43-50cm,重53-59g。頭、頸、上胸、上背亮黑色。下背、腰、尾上覆羽和尾羽基部白色。尾羽余部黑色。胸以下,包括腹部及其兩側和尾下白色。繁殖期成鳥具有鮮紅色的眼環。非繁殖期成鳥和幼鳥的喉頸部或具有白色的橫帶。冬季和幼鳥喉具白色環帶。虹膜紅色(成體)或棕紅色(亞成體)。嘴橙紅色(成體)或暗紅色(亞成體)。腳粉紅色或灰色,足僅具前三趾,后趾退化。
蠣鷸生活習性
在越冬期間蠣鷸經常發出低沉的“哼唱”,有的還會有精彩的“蝶飛”表演,這實際上是在與同伴聯絡或在確立自己的主導地位及領域范圍。具有強烈的護巢和戀巢行為。當人接近巢區,親鳥會在空中不停地旋飛和發出尖利的鳴叫,有時也會裝成受傷的樣子,一瘸一拐地在地面表演,吸引入侵者的注意力。
蠣鷸飼養方法
主要以甲殼類、軟體動物、蠕蟲、蝦、蟹、沙蠶、小魚、昆蟲和幼蟲等為食。常利用像刀一樣的嘴在貝類豐富的海濱地帶覓食,或在潮澗地帶用嘴尖翻轉石頭探覓食物,覓食貝類時通常將鋒利的嘴直接插入貝殼內。
蠣鷸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在海濱砂礫中筑陷穴狀巢,卵橄欖黃帶灰色,有褐黑色斑點。每窩產卵2-4枚,卵的形狀為梨形,顏色為灰黃色,乳白色或淡檔色,被有黑褐色斑點,重37-54克。日產一枚,雌雄共同孵卵,但以雌鳥為主。孵化期22—24天。雛鳥早成性,出殼當日即能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