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奧哈龍
里奧哈龍(屬名:Riojasaurus)是種草食性原蜥腳下目恐龍。里奧哈龍是以阿根廷拉里奧哈省為名,它們是由約瑟·波拿巴(José Bonaparte)所發現。里奧哈龍是一種大型恐龍,頸部和尾巴都很長,四肢粗壯而結實,前肢和后肢的長度相近,它們很可能以四足著地的方式行走。盡管里奧哈龍的體形又大又重,但由于它們的脊椎骨是中空的,因此可以有效地減輕其身體的總重量。
物種學史
里奧哈龍是以阿根廷拉里奧哈省為名,它們是由約瑟·波拿巴(José Bonaparte)所發現。
里奧哈龍因發現于阿根廷拉里奧哈省而得名,里奧哈龍是一種巨大的古腳類恐龍,生存于三疊紀晚期,它們巨大強壯的前肢說明它們很可能是采用四足行走?。
形態特征
里奧哈龍擁有重型身體、龐大結實的腿、以及長頸部與長尾巴。以原蜥腳類的標本而言,里奧哈龍的腿骨大、密度高。里奧哈龍的脊椎骨中空,可減輕重量。大部分原蜥腳類的薦椎只有3節,里奧哈龍的薦椎有4節。它們可能改以四足方式緩慢移動,而且不能以后腿支撐站立。里奧哈龍的前后肢長度相近,顯示它們應為四足步態。
里奧哈龍是一種大型恐龍,頸部和尾巴都很長,四肢粗壯而結實,前肢和后肢的長度相近,它們很可能以四足著地的方式行走。盡管里奧哈龍的體形又大又重,但由于它們的脊椎骨是中空的,因此可以有效地減輕其身體的總重量?。
里奧哈龍身軀龐大,四肢粗壯有力,但是它的重量不是很重,這是因為里奧哈龍的脊椎骨是中空的。中空的脊椎骨起到了減輕重量的作用,降低了四肢負荷的力量,使四肢能夠支撐起龐大的身軀。除此以外,它們的薦椎骨也比較特別,大部分的蜥腳類恐龍都只有3節薦椎骨,但里奧哈龍不同,它們的薦椎骨多出一節來,共有4節?。
里奧哈龍的第一個被發現化石并沒有頭顱骨,后來才發現里奧哈龍的顱骨。牙齒呈葉狀、有鋸齒邊緣。上頜的前方有5顆牙齒,后方有24顆牙齒。
生活習性
里奧哈龍是植食性恐龍,也叫食草恐龍,主要以植物為食,包括各種蕨類和樹葉。
里奧哈龍的前后肢長度差不多,所以它們是以四足行走的方式緩慢移動的。在茂密的原始森林里,它們緩慢地挪動身軀,低頭啃食各種蕨類植物,因為身形龐大,所以必須用四肢來支撐身體的重量,無法只以后腿支撐站立?。
食性特點
里奧哈龍的牙齒呈葉狀,邊緣呈鋸齒狀,這顯示它們是一種植食性恐龍。里奧哈龍往往比它們的競爭對手更大、更重。它們能夠依靠長長的頸部或憑借強壯的后肢站立起來吃到高處的樹葉。里奧哈龍的前肢上長有長長的爪子,能夠鉤住樹枝,也可以用來自衛?。
分布范圍
里奧哈龍生存于晚三疊紀是里澳哈龍科唯 一生活在南美洲的物種。
主要變種
許多科學家認為里奧哈龍是黑丘龍的近親;黑丘龍是三疊紀到侏羅紀早期的最大型原蜥腳類恐龍。但英國布里斯托大學 的研究認為里奧哈龍的頸部骨頭較長,與其他發現于阿根廷洛斯科羅拉多斯組的原蜥腳類恐龍不同。
由于里奧哈龍與近親黑丘龍的巨大體型與四肢結構,曾有研究認為它們是早期的蜥腳類恐龍。彼得·加爾東(Peter Galton)與保羅·塞里諾(Paul Sereno)層反對蜥腳類演化自原蜥腳類的理論,提出這是兩個獨自演化的演化支。如果屬實,里奧哈龍與蜥腳類恐龍的共同特征,將是平行演化的結果?。
嵌合體爭議
有研究認為它們是早期的蜥腳類恐龍。黑丘龍是三疊紀到侏羅紀早期的最大型原蜥腳類恐龍,許多科學家認為里奧哈龍是黑丘龍的近親。但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研究認為里奧哈龍的頸部骨頭較長,和其他發現于阿根廷洛斯科羅拉多斯組的原蜥腳類恐龍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