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龍
黑水龍屬于蜥腳形亞目,是已知最古老的恐龍之一。屬于草食性的原蜥腳下目,與在德國發現的板龍為近親,顯示三疊紀時期的動物可輕易地跨越盤古大陸。它的化石發現于1998年,化石點位于巴西東南部的一個地質公國中。與后期那些龐大的蜥腳類恐龍不同,黑水龍的體型相當嬌小,體長還不到3米。黑水龍是植食性恐龍,也叫食草恐龍,主要以植物為食,包括各種蕨類和樹葉。黑水龍集群生活,它們共同覓食,共同抵御獵食者。
簡介
黑水龍屬于蜥腳形類,是已知最古老恐龍之一。它的化石發現于1998年,化石點位于巴西東南部的一個地質公國中。與后期那些龐大的蜥腳類恐龍不同,黑水龍的體型相當嬌小,體長還不到3米。黑水龍的骨骼結構與歐洲的板龍非常相似,這意味著什么呢?這表明,在三疊紀的盤古大陸上,由于沒有地理阻隔,恐龍動物群可自由地在盤古大擊上遷徙。因此,巴西和歐洲距離如此遙遠卻有著相似的物種就不足為奇了?。
發現
2004年年底,巴西古生物學家在巴西南部的晚三疊紀地層發現了距今25化年前的一種新品種植食恐龍。這個重要的發現當年刊登在美國一家專業雜志上。巴西里約熱內盧聯邦大學還為此召開了新聞發布會,會上展出了該恐龍的化石與模型。這個恐龍化石就是黑水龍。與先前發現的恐龍都不同,黑水龍是巴西第一種屬于原蜥腳類爬物的恐龍,它生活在23化年前的三疊紀,那是一個小型恐龍的時代。黑水龍是最早的擁有長子和尾巴的恐龍。研究認為黑水龍是雷龍和梁龍的祖先,比它們早數百萬年,并與很多在歐洲發現的古生物物種具有相同?。
生物學史
巴西古生物學家在巴西南部的晚三疊世地層發現了距今2.25億年前的一種新品種植食性恐龍。這個重要的發現刊登在12月2日出版的美國《zootaxa》雜志上,同日,巴西里約熱內盧聯邦大學也為此召開了新聞發布會,會上展出了該恐龍的化石與模型。據介紹,該恐龍的化石保存相當完好,包括一個很完整的頭骨。化石的研究者萊亞爾(leal)教授將這個新發現的恐龍物種命名為黑水龍(unaysaurus tolentinoi gen. et sp. nov.),其屬名“unaysaurus”乃化石的發現點地名“agua negra”,意為黑水流淌的地方,黑水龍的種名獻給托氏。萊亞爾教授稱:“生活在巴西南部的黑水龍在骨個結構上非常類似歐洲的板龍,兩者很可能有較近的血緣,這對研究古地理,原蜥腳類的物種演化有重要意義”。
形態特征
黑水龍是生活在三疊紀的一種小型植食性恐龍,身長約2.5米,體重約70公斤。
分布范圍
生活在距今2.16億年-2.03億年前的晚三疊世,被發現于南美洲的巴西?。
快速奔跑
盡管黑水龍的脖子和尾巴都很長,但是,它們以足站立時依然能平衡重心,遇到危險能快速奔跑,而后來出現的同樣有如此身體比例的大型植食性恐龍都無法做到這點?。
生活習性
黑水龍是植食性恐龍,也叫食草恐龍,主要以植物為食,包括各種蕨類和樹葉。黑水龍集群生活,它們共同覓食,共同抵御獵食者。在食物資源匱乏的季節,黑水龍族群還會進行群體遷徙,這能夠提高它們的生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