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評論·諾獎作家訪談(上、下冊)
作品簡介
《巴黎評論·諾獎作家訪談》是《巴黎評論》特輯系列的第4輯,全書分上、下兩冊,共收錄《巴黎評論》對34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長篇訪談。
?友情提示:如果您已擁有《巴黎評論》數字編號系列1-7和《巴黎評論·詩人訪談》,則本書可以不買,因為本書34篇訪談文本中有33篇已分別收錄于上述8本書中,僅有一篇(卡米洛·何塞·塞拉訪談)為此次首度翻譯收錄。
上冊:T.S.艾略特(1948年諾獎得主)、威廉·??思{(1949年諾獎得主)、弗朗索瓦·莫里亞克(1952年諾獎得主)、歐內斯特·海明威(1954年諾獎得主)、鮑里斯·帕斯捷爾納克(1958年諾獎得主)、約翰·斯坦貝克(1962年諾獎得主)、喬治·塞菲里斯(1963年諾獎得主)、巴勃羅·聶魯達(1971年諾獎得主)、海因里?!げ疇枺?972年諾獎得主)、索爾·貝婁(1976年諾獎得主)、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1978年諾獎得主)、切斯瓦夫·米沃什(1980年諾獎得主)、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1982年諾獎得主)、克洛德·西蒙(1985年諾獎得主)、約瑟夫·布羅茨基(1987年諾獎得主)、納吉布·馬哈福茲(1988年諾獎得主)、卡米洛·何塞·塞拉(1989年諾獎得主)。
下冊:奧克塔維奧·帕斯(1990年諾獎得主)、納丁·戈迪默(1991年諾獎得主)、德里克·沃爾科特(1992年諾獎得主)、托妮·莫里森(1993年諾獎得主)、大江健三郎(1994年諾獎得主)、謝默斯·希尼(1995年諾獎得主)、若澤·薩拉馬戈(1998年諾獎得主)、君特·格拉斯(1999年諾獎得主)、V.S.奈保爾(2001年諾獎得主)、凱爾泰斯·伊姆萊(2002年諾獎得主)、哈羅德·品特(2005年諾獎得主)、奧爾罕·帕慕克(2006年諾獎得主)、多麗絲·萊辛(2007年諾獎得主)、赫塔·米勒(2009年諾獎得主)、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2010年諾獎得主)、艾麗絲·門羅(2013年諾獎得主)、石黑一雄(2017年諾獎得主)。
《巴黎評論》(The Paris Review),美國老牌文學季刊,1953年由美國作家喬治·普林頓、彼得·馬修森等人創刊于法國巴黎,后編輯部遷回美國紐約,并持續出版至今。自創刊之日起,70年來,《巴黎評論》一直堅持刊發世界頂級的短篇小說和詩歌,并成功發掘推介了眾多文學新人,著名作家如諾曼·梅勒、菲利普·羅斯等人的寫作生涯正是從這里起步。
“作家訪談”是《巴黎評論》最持久、最著名的特色欄目。自1953年創刊號中的E.M.福斯特訪談至今,《巴黎評論》一期不落地刊登當代最偉大作家的長篇訪談,最初冠以“小說的藝術”之名,逐漸擴展到“詩歌的藝術”“批評的藝術”等,迄今已達400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紀下半葉至今世界文壇幾乎所有的重要作家,其中就包括34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巴黎評論》創刊七十周年之際,經《巴黎評論》獨家授權,我們將這34篇諾獎作家訪談歸總一處,補充作家生平及獲獎信息,分上、下兩冊迻譯出版。這些訪談是《巴黎評論》與身處世界文學之巔的小說家、詩人、劇作家持續對話的產物,展現了當代文學世界最具啟迪和創見的思想。作為一份能夠定義我們寫作生命之精髓的記錄,這些訪談本身亦足以成為當代文學經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作品目錄
- 巴黎評論·諾獎作家訪談(上)
- T.S.艾略特
- 威廉·??思{
- 弗朗索瓦·莫里亞克
- 歐內斯特·海明威
- 鮑里斯·帕斯捷爾納克
- 約翰·斯坦貝克
- 喬治·塞菲里斯
- 巴勃羅·聶魯達
- 海因里?!げ疇?/li>
- 索爾·貝婁
- 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
- 切斯瓦夫·米沃什
-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
- 克洛德·西蒙
- 約瑟夫·布羅茨基
- 納吉布·馬哈福茲
- 卡米洛·何塞·塞拉
- 巴黎評論·諾獎作家訪談(下)
- 奧克塔維奧·帕斯
- 納丁·戈迪默
- 德里克·沃爾科特
- 托妮·莫里森
- 大江健三郎
- 謝默斯·希尼
- 若澤·薩拉馬戈
- 君特·格拉斯
- V.S.奈保爾
- 凱爾泰斯·伊姆萊
- 哈羅德·品特
- 奧爾罕·帕慕克
- 多麗絲·萊辛
- 赫塔·米勒
- 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
- 艾麗絲·門羅
- 石黑一雄
免責聲明:本站詞條系由網友創建、編輯和維護,內容僅供參考。
以上內容均為商業內容展示,僅供參考,不具備專業問題解決服務,
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
如您發現詞條內容涉嫌侵權,請通過 948026894@qq.com 與我們聯系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