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1K
9063
被淹沒與被拯救的
作品簡介
1984年本書第一次出版時,距離大屠殺已有四十余年,物證被銷毀,記憶已模糊,有人刻意回避,也有人拒絕承認,而萊維寫作本書的目的即是記憶和見證這段歷史,讓人類避免重蹈覆轍。
在本書中,萊維極其冷靜地分析了集中營和集中營之后的一些關鍵問題:人類記憶所具有的欺騙性、納粹摧毀囚犯意志的諸種手段、集中營中的特殊語言,以及暴力的本質。同時,他懷著幸存者的羞恥感和罪惡感,對善與惡、正與邪、加害與受害的絕然區分始終抱持懷疑,對道德的灰色地帶與人性的缺陷進行反思,努力呈現了那個極端環境下錯綜復雜的真相與事實。
作者:
普里莫·萊維,意大利猶太人,作家,化學家,奧斯維辛174517號囚犯。1919年,萊維出生于意大利都靈;1943年,他因參與反法西斯運動被捕,后被遣送至集中營。戰爭結束后,他回到故鄉都靈生活。在此后的人生中,他從事工業化學這一行當30年,同時作為一位作家,寫作了“奧斯維辛三部曲”(《這是不是個人》《休戰》和《被淹沒與被拯救的》),以及其他建基于其化學家身份和大屠殺幸存者經歷的小說、散文和詩歌作品。1987年4月11日,萊維從他出生的房子墜落身亡。
作為奧斯維辛最重要的記錄者和見證人,萊維的文字具有一種與其他受難者不同的特質,他秉持一種化學家的冷靜與節制書寫記憶,同時,又如菲利普·羅斯所說,“本該充滿悼念情緒和無盡的絕望,相反卻充滿活力”。他的文字,讓人們更理性地思考人性。
···
譯者:
楊晨光,遼寧沈陽人,譯作另有《最后的獵巫人》《休戰》《萊維傳》等。
作品目錄
- 導讀 幸存者的記憶和見證
- 序言
- 罪之記憶
- 灰色地帶
- 羞恥
- 交流
- 無用的暴力
- 知識分子在奧斯維辛
- 成見
- 德國人的來信
-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