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茶:風雅與腔調
作品簡介
周重林新作《宋茶:風雅與腔調》問世,探尋宋代茶人的生活美學,帶你走近范仲淹、歐陽修、蔡襄、蘇軾、趙佶等人的茶世界。宋人覺得美的好的,我們也會覺得美。也許有時候會覺得不以為然,但過段時間,還是得走回來。
范仲淹發出清白之音,歐陽修拒不雅于門外,蔡襄用茶影響皇帝與士大夫,蘇軾在茶中看到了君子與小人的區別,趙佶唱出了盛世最后的挽歌,沈安老人說,這一切都是空的,他提煉出來的,茶器精神是什么?虛己待物。山川之外,江湖之中,一杯清茶,看深淺浮沉,這太像人生。此番新作《宋茶:風雅與腔調》,前言回顧了點茶在中國的消亡與復興,追憶了昆明在抗日戰爭時期,頭上是轟鳴的戰斗機,屋檐下茶事生活卻徐徐展開。張充和等人,把風雅玩到了最后。天災人禍不斷,講風雅還有意義嗎?有。孔子絕糧于陳,仍弦歌不絕。本書以古琴結尾,強調「風雅」早于所謂的「茶道」。
全書以范仲淹開篇,他為宋茶帶來全新的人格,為人清白,為官清廉,為世清尚,影響了歐陽修蘇軾趙佶沈安老人等人茶學書寫,構成大宋文化精神的基石。蔡襄倡導的「色香味」茶品鑒三要素影響至今,趙佶的「香甘重滑」品茶四要素是今天茶人在茶桌前所演練的日日之功,宋茶之后,大家都成了縫補匠,無太大理論創新。而歐陽修與蘇軾是宋茶美學的集大成者,「三不點」對后世影響深遠,與不遷,以及不污構成中國茶道藝術的主要骨架。三不點指的是:茶不好不點,景不好不點,人不好不點。只有在文明高度發達的時代,才懂得說不,懂得拒絕,是因為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有見識,才能把才華與德道都融進審美之中,最后以一種可見的人格呈現出來。茶文化并不只是以知識的面貌出現,更多時候,茶文化的呈現方式歸于人格,往之即溫,飲之即潤。
周重林,潛心研究茶學近20年,著有多部暢銷茶學著作,代表作有《茶葉戰爭》《茶之基本》,茶文入選全國高考和各地會考、聯考的試卷。擅長把茶文化放入人類思想史中體察,研究具有獨創性的魅力。
作品目錄
- 前言 點茶藝術的消亡與復興
- 范仲淹《和章岷從事斗茶歌》
- 原文譯注
- 宋代斗茶的要點
- 范仲淹《清白堂記》
- 原文譯注
- 清白有德義的人生
- 歐陽修《嘗新茶呈圣俞》
- 原文譯注
- 宋茶的三不點美學
- 歐陽修《大明水記》
- 原文譯注
- 歐陽修《浮槎山水記》
- 原文譯注
- 塵吻生津,飲之忘憂
- 蔡襄《茶錄》
- 原文譯注
- 蔡襄小傳
- 說說蔡襄的頭銜
- 宋茶為什么貴白?兼說宋茶制作程序
- 茶的色香味
- 蒻葉包茶
- 蟹眼、魚眼與燒水的常識
- 蘇軾《葉嘉傳》
- 原文譯注
- 茶里的身意與心意
- 蘇軾茶事小輯
- 泡茶三昧手
- 蘇軾《和錢安道寄惠建茶》
- 原文譯注
- 茶里的君子與小人
- 趙佶《大觀茶論》
- 原文譯注
- 宋徽宗對茶道藝術的三大貢獻
- 為什么陽崖陰林、高山云霧出好茶?
- 審安老人《茶具圖贊》
- 原文譯注
- 附錄 一千年后再彈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