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球藻
綠球藻(學名:Cladophora aegagropila?(Linn.) Trevisan)是剛毛藻科剛毛藻屬藻類。多年生沉水草本。藻體呈絲狀聚生,多形成松散的球形或不規則綠色團塊,直徑1-30厘米,漂浮于水底。細胞中央有1個大液泡,載色體網狀。細胞分裂時,細胞側壁的中部生出1個環,此環向中央生長,將細胞隔為2個。分枝是從1 個細胞頂端的側面發生,使分枝常常像二叉狀。分枝一般在靠近絲狀體頂端的一些細胞里發生。孢子具等長的鞭毛。
原產于日本北海道等地。只在北半球高緯度地區的日本冰島和愛沙尼亞等少數幾個湖中分布。?綠球藻喜無日光直射的明亮之處,其喜溫暖,忌炎熱,在20-28℃的溫度范圍內生長良好,越冬溫度不宜低于4℃。
該種植物適合室內水體綠化,可以投放在小型玻璃容器中進行觀賞。在原產地,其銷售成為旅游業的一項重要收入。每年10月,阿寒湖的當地土著都要舉行“綠球藻祭”,以表示對它的崇敬之情。
植物學史
綠球藻最早是被安東·紹特博士于1824年在瑞士、奧地利和德國三國交界處的康斯坦茨湖發現的。后由日本札幌農學校(現北海道大學)的川上瀧彌命名。
形態特征
多年生沉水草本。藻體呈絲狀聚生,多形成松散的球形或不規則綠色團塊,直徑1-30厘米,漂浮于水底,以基細胞固著于基質上。絲狀體細長,長1-3厘米,具分叉,深綠色,纖細柔韌; 頂端分叉互生,基部分叉對生,基部又與主軸呈直角狀,頂頁部分枝與主軸呈銳角狀。細胞長圓柱形,細胞壁厚,分為3 層,內層為纖維素,中層為果膠質,外層為種不溶性物質,或稱為幾丁質。細胞中央有1個大液泡,載色體網狀,壁生, 含多數蛋白核,細胞多核。細胞分裂時,細胞側壁的中部生出1個環,此環向中央生長,將細胞隔為2個。分枝是從1 個細胞頂端的側面發生,使分枝常常像二叉狀。分枝一般在靠近絲狀體頂端的一些細胞里發生。孢子具等長的鞭毛。
生長環境
綠球藻喜無日光直射的明亮之處,其喜溫暖,忌炎熱,在20-28℃的溫度范圍內生長良好,越冬溫度不宜低于4℃。
分布范圍
原產于日本北海道等地。只在北半球高緯度地區的日本冰島和愛沙尼亞等少數幾個湖中分布。世界各地觀賞花鳥魚蟲市場交易、擴散于水族館之間養殖。 中國20世紀80年代隨觀賞性水草擴散而引入。
繁殖方法
該種植物用分株法繁殖,多在每年3-5月進行。如果有條件,也可全年育苗。
栽培技術
缸養
由于綠球藻為漂浮植物,因此在栽培中通常不使用普通的固態基質,而應將其種植于未污染的淡水中。當室內栽培時,可選用自來水作為栽培基質。缸養可以結合分株進行操作。通常將綠球藻單獨種植,栽培容器通常為小型水族箱。注意擺放地點要選擇明亮且無日光直射之處。先將清水注入栽培容器中,再將準備好的種苗直接投入即可。
管理
綠球藻對水質要求不嚴,可在硬度較高的淡水中進行栽培。水體的pH最好控制在6.8-7.5間,即呈微酸性至微堿性。其生長緩慢,對肥料的需求量較少。綠球藻雖屬低等植物,沒有被子植物那樣發達的根系,但是它能夠通過體表直接從水中吸收養分,因此在春秋兩季植株生長較快的階段,可每隔1-2周往水中施入少量液體肥料。在環境蔭蔽之處,則植株的光合作用較為緩慢,對其生長不利; 但是光照過強,就容易被其他藻類所纏繞,從而使其生長受到影響,這時觀賞價值也會大為下降。在良好的管理條件下,綠球藻不易患病,亦較少受到有害動物的侵襲。該種植物為多年生,但生長緩慢,壽命極長, 植株發育成大如棒球的藻體約需數十年的時間。當其生長勢明顯減弱時,應該用所培育的新株予以替換。
主要價值
該種植物適合室內水體綠化,可以投放在小型玻璃容器中進行觀賞。綠球藻是產于日本北海道地區阿寒湖的淡水藻類,它在完全沒有人力介入的情況下,能夠發育成外形渾圓、質感很強的球狀體。這種奇特的習性使之身價倍增,因此, 在原產地,其銷售成為旅游業的一項重要收入。每年10月,阿寒湖的當地土著都要舉行“綠球藻祭”,以表示對它的崇敬之情。
物種危害
綠球藻脫離水族館養殖后進入自然水域,可后生生長,適宜于水域生境條件后會繁殖增量,種群優勢突出,嚴重者改變水域生態環境,干擾水域物種多樣性。
防治方法
人工及生物防除:監控其栽培條件下的生物學習性, 勿將其殘體拋棄于其他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