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屬
鷓鴣屬(學名:Francolinus):是雉科鳥類的一屬,共有5個物種。成年的鷓鴣全長約30厘米,體重約300克左右。體形似雞而比雞小,羽毛大多黑白相雜,尤以背上和胸、腹等部的眼狀白斑更為顯著。虹膜為暗褐色,嘴黑色,腿和腳為橙黃色。
多生活在丘陵、矮小山崗、山地的草叢或灌木叢中。有時候3-5只結群尋找食物。遇驚時很怏地匿藏在灌木叢深處,很難發現。腳爪強健,善于在地上行走,雖不常飛行,但飛行速度很快。雄性鷓鴣好斗,叫聲特殊。鷓鴣以谷物、豆類和昆蟲為食。
分布于中國、印度、緬甸、泰國和中南半島一帶。
形態特征
鷓鴣屬共有5個物種。代表物種中華鷓鴣:雄鳥的體長為282-345毫米,體重292-388克;雌鳥體長為224-305毫米,體重255-325克。它長得比石雞更為俏麗,頭頂黑褐色,四周圍有棕栗色,臉部有一條寬闊的白帶從眼睛的前面開始一直延伸到耳部,在這條白帶的上面和下面還鑲嵌著濃黑色的邊兒。身體上的羽毛除頦、喉部為白色外,黑黑的體羽上點綴著一塊塊卵圓色的白斑,上體的較小,下體的稍大,下背和腰部布滿了細窄而呈波浪狀的白色橫斑;尾羽為黑色,上面也有白色的橫斑,色彩對比十分鮮明。虹膜為暗褐色,嘴黑色,腿和腳為橙黃色。?
棲息環境
喜歡生活在丘陵、矮小山崗、山地的次生林、低矮灌木林、雜木林、尤其喜歡生活在上有稀疏樹木遮頂,下方有落葉草少的環境。生活在低山間干燥的山谷內及丘陵的巖坡和砂坡上,多在灌叢、草地、荒山等環境中,有時也出現在農田附近的小塊叢林和竹林中。它們不在高山上,不在森林中,也很少見于空曠的原野。清晨和黃昏時常在山谷間覓食,晚上在草叢或灌叢中過夜,而且還常常更換夜棲的地點。
生活習性
喜歡單獨或成對活動,像其他雞類那樣善于結群。飛行的速度很快,常作直線飛行。它們的警惕性極高,總是隱藏在草叢或灌木叢里,極難發現。受驚后大多飛往高處,這一點與其他雞類不同。有時候3-5只結群尋找食物。遇驚時很怏地匿藏在灌木叢深處,很難發現。腳爪強健,善于在地上行走,雖不常飛行,但飛行速度很快。
鷓鴣喜暖怕冷,喜歡沙浴,喜歡陽光。公母的活動喜好略有差異,在不同季節有不同活動范圍,在一天中活動范圍也有差距,天亮即下到山腳喝水覓食。上午十一點左右當山上沙土被陽光曬熱時即上到山腰、山頂土壤酥松處曬太陽、并進行沙浴,沙浴既是鷓鴣進行身體清潔的方式,也是它們是宣示自己地盤的方式,下午兩點后下山覓食,至天黑前上到山上過夜,它們在地上草木稀疏處睡覺,并且睡覺地方比較固定,一座山上只有一只公鴣可在這種明顯的地域進行沙浴,并且得到地盤所有者的公鴣認可的母鴣也可以同樣方式活動。雄性鷓鴣好斗,叫聲特殊。
鷓鴣為雜食性,主要以蚱蜢、蝗蟲、蟋蟀、螞蟻等昆蟲為食,也吃各種草本植物,以及灌木的嫩芽、葉、漿果和種子,還有農田中散落的谷粒、稻粒、花生、黃粟等糧食顆粒和甘薯、半夏、槐樹果、油菜花等。
分布范圍
鷓鴣屬分布于柬埔寨、中國、印度、老撾、緬甸、泰國、越南、阿富汗、亞美尼亞、阿塞拜疆、不丹、塞浦路斯、格魯吉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約旦、尼泊爾、巴基斯坦、巴勒斯坦、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土耳其、土庫曼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斯里蘭卡、斯里蘭卡。
引進:巴林、英屬印度洋領地、毛里求斯、阿曼、卡塔爾、塞舌爾、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美國(夏威夷島)。
可能滅絕:沙特阿拉伯。
區域滅絕:意大利、西班牙。
重新引進:葡萄牙。
繁殖方式
鷓鴣屬繁殖期為3-6月,3-4月間開始求偶交配。求偶期間鳴叫更為頻繁,常在山巖、樹樁、灌木或喬木枝上鳴叫,尤以黎明和黃昏時更甚,往往是一鳥先鳴叫,其他雄鳥一起跟隨,此起彼伏。營巢于山坡草叢或灌叢中。巢甚為簡陋而粗糙,多由干草、樹枝構成,內墊有少許羽毛。每窩產卵3-6枚,多時可達8枚。卵為橢圓形或梨形,顏色為淡皮黃色至黃褐色。孵卵由雌鳥承擔,甚為戀巢,孵化期為21天。雛鳥出殼后不久即可跟隨親鳥活動,如遇天敵襲擊,立即鉆入草叢中隱匿,而雄鳥則善于將敵害引走。
下屬物種
中文名稱 | 學 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1 | 黑鷓鴣 | Francolinus francolinus | Linnaeus, 1766 |
2 | 沼澤鷓鴣 | Francolinus gularis | Temminck, 1815 |
3 | 花彩鷓鴣 | Francolinus pictus | Jardine & Selby, 1828 |
4 | 中華鷓鴣 | Francolinus pintadeanus | Scopoli, 1786 |
5 | 灰鷓鴣 | Francolinus pondicerianus | Gmelin, 1789 |
種群現狀
該屬物種分布范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范圍小于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鷓鴣是中國南方的傳統狩獵鳥,尤其是在廣東,廣西邕寧、崇左、桂平、博白一帶,鷓鴣的產量甚多,在福建從海岸直至閩西山地也到處可以遇到。但一直來隨著自然環境的破壞,加上大量狩獵以供出口,使得大部分地區的種群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越來越少,應該控制獵取的數量,對數量下降過快的地區加強保護工作。
保護級別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
易危(VU)——1種;無危(LC)——4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