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
犀牛(學名:Rhinocerotidae)是奇蹄目、犀科動物的總稱,是一類大型哺乳類動物。 共有4屬、5種。體長2.2-4.5米,肩高1.2-2米,體重2800-3000千克。犀牛的體肥笨拙,皮厚粗糙,前后肢均三趾;皮厚粗糙,并于肩腰等處成褶皺排列,毛被稀少而硬,甚或大部無毛;耳呈卵圓形,頭大而長,頸短粗,長唇延長伸出;頭部有實心的獨角或雙角(有的雌性無角),起源于真皮,角脫落仍能復生;無犬齒;尾細短,身體呈黃褐、褐、黑或灰色。據《本草綱目》記載:“犀”字從牛,尾聲;中國古人認為是一種尾巴很長的牛,故名。
棲息于熱帶和亞熱帶的稀樹草原和茂密森林中。犀牛多在清晨、傍晚或夜間出來覓食,視覺差,嗅覺與聽覺靈敏;多獨居,個體之間很少接觸,是膽小不傷人的動物,但在受傷或陷入困境時卻會盲目地沖向敵人。犀牛常用糞便作為領地標記,以草類為主,以樹吐、嫩枝、野果、地衣等為主要食物。母獸妊娠期18-19個月。壽命30-50年。因犀牛角的裝飾和藥用價值而被大量捕捉,除白犀外均為瀕危物種。分布于亞洲南部、東南亞和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
動物學史
在漸新世出現了有史以來最大陸生哺乳動物——巨犀,它體格健壯和高大,體長約8米,身高5米。不過雖然巨犀和犀牛同屬奇蹄目,但并不屬于犀牛科。
中新世的后期,出現了獨角犀牛的祖先。獨角犀牛僅存爪哇犀牛和印度犀牛,均分布在亞洲。在中新世以后出現的犀牛體型與現代犀牛相接近。其中有下唇比上唇略大些的大唇犀,下頜有兩顆大牙向前伸出,生活在沼澤地帶,以水中的植物為食。
上新世后期(約300萬年前),雙角犀牛出現。雙角犀牛有蘇門達臘犀、白犀牛和黑犀牛。第四紀時期人類已經出現,早期的犀牛以板齒犀、披毛犀為代表。板齒犀個體巨大,5米長,身披厚甲,在額部生有大角,約2米長,牙齒的齒冠高,呈方柱狀,草地上生活,更新世時期在中國華北的及歐洲等地曾有板齒犀生活;披毛犀和猛犸象外形相似,巨大的身體及長著粗毛的厚皮可以抵御寒冷,長鼻上有一對巨角,前面一支最長可達1米,生活在寒冷地帶。這兩種犀類先后在不同的時期都已經滅絕了。
人們發現的化石犀牛來自晚始新世。與之密切相關的蹄齒犀科產生了有史以來最大的陸地哺乳動物——印度犀。據信,這頭犀牛肩高5.4米,能夠到達離地面8米以上的植被。它的體重可能約為30,000 千克——是現代大象體重的4倍多。從中新世到更新世,犀牛科動物在北美、歐洲和非洲大量存在。犀牛物種以溫帶草原和苔原為食,許多犀牛都長有厚厚的毛發。其中一種,披毛犀(Coelodonta),在早期人類的洞穴壁畫中清晰可見。
2022年,在中國青藏高原東部熱魯組地層中發現了以犀牛等為代表的化石動物群。
在犀類的后代中,現僅殘存有犀牛科的4屬5種,主要分布在亞洲和非洲,其中分布在亞洲的犀牛已經瀕臨絕種。主要是因為犀牛角作為藥材,其實犀牛角跟指甲是一樣的構造,隨數量減少也不容易買到真正的犀牛角,市場還得以購買是因為商販懂得以牛角替代來獲利,甚至用相似成分的貓狗爪磨成假貨變換充數。
形態特征
犀牛體肥笨拙,體長2.2-4.5米,肩高1.2-2米,體重2800-3000千克。有許多獨特的外貌特征:異常粗笨的軀體,短柱般的四肢、龐大的頭部、全身披以鎧甲似的厚皮,吻部上面長有單角或雙角,還有生于頭兩側的一對小眼睛。它們雖然軀體龐大(其中白犀是僅次于象的第二大陸生動物)相貌丑陋,雖然體型笨重,但仍能以相當快的速度行走或奔跑。非洲黑犀在短距離內能達到每小時45千米的速度。?
犀牛是第二大陸生動物。腳短身肥,皮厚毛少,眼睛小,角長在鼻子上,白犀的角最長可達150厘米。犀牛的皮膚雖很堅硬,但其褶縫里的皮膚十分嬌嫩,常有寄生蟲在其中,為了趕走這些蟲子,它們要常在泥水中打滾抹泥。
犀牛身體龐大,頭部很大,有1-2個角。角起源于真皮;它們非常堅固,由壓縮的纖維角蛋白組成。犀牛胸部寬闊,腿短而粗。橈骨和脛骨只能稍微移動,但它們發育良好且分開。后腳和前腳都是中足,各有3個趾;每個趾都有一個小蹄子。犀牛的眼睛很小,耳朵很短但突出且直立。它們的皮膚很厚,毛發稀少,皺巴巴的,有的像鉚釘的裝甲板。尾巴上長著硬毛。
犀牛的頭骨細長,后部隆起。它們的腦殼很小,鼻骨向前突出,可能延伸到上頜骨的上方。鼻角所在的鼻骨表面粗糙。枕骨頂發達。犀牛有24-34顆牙齒,大部分是用于磨牙的前臼齒和臼齒(齒式為:1-2/0-1、0/1-1、3-4/3-4、3/3)。犬齒和門齒都是退化的,除了亞洲犀牛的下門齒,下門齒會發展成強大的尖牙。食草犀牛(Ceratotherium)的頰齒為高齒,而其他屬的頰齒為短齒。所有種類的頰齒都有明顯的橫向釉質棱紋。
棲息環境
棲息于開闊的草地,稀樹草原,灌木林或沼澤地,其中蘇門答臘犀只能在森林深處找到,一般以矮小灌木和草本植物為食物。犀牛用尿與糞堆區分領域范圍。
生活習性
習性
犀牛基本上是孤獨的,有領地意識,除了母子單位。然而,有時會形成成年母牛或單身公牛的群體,在交配季節,一對犀牛可能會在一起呆上長達4個月。犀牛用尿液標記它們的領地,并將糞便排成高度可達1米的明確堆。它們經常用角在這些堆周圍開溝,使堆更加顯眼。多獨居,個體之間很少接觸,只有白犀牛以約10只的數目群居。多數時候都會避開人類,但在交配季節時期的雄犀牛,或帶領小犀牛的雌犀牛,稍受刺激就會攻擊任何目標,包括人類。其中黑犀牛是犀牛中脾氣比較壞者,會主動攻擊任何陌生的氣味或聲音,黑犀牛跑的速度很快,即使在荊棘中也可達到45公里/小時的速度,在沒有擊中目標時,轉身的速度也很快。
領地
犀牛一頭成年雄犀牛占有大約十平方千米的領地,它經常在領地內巡邏,以防外來者侵擾。但這些雄犀牛通常允許雌犀牛和小犀牛穿過自己的領地。這些犀牛不得不穿好幾塊被犀牛割據的領地,到較遠的地方去尋水覓食。一頭白犀牛一年能排糞便三十噸左右。犀牛的許多糞便,排在它的領土周圍,有些邊界的糞堆大約有4.5米寬,尤其是在旱季末,犀牛的糞便積的更多。
打滾
打滾對犀牛來說非常重要。犀牛在水洼里打滾里是一種不讓蚊蟲叮咬的有效辦法。同時,還可以保持身體的涼爽。
共生
牛椋鳥經常與犀牛為伴。對于牛椋鳥來說,犀牛是一張會自行移動的宴席桌,因為在犀牛身上寄生著許多味道鮮美的虱子,足夠讓它飽餐一頓。而對于犀牛來說,牛椋鳥可以除去它身上的寄生蟲,并且在出現危險時,還可以向它報警。犀牛的悠閑自得與牛椋鳥的忙碌,形成了有趣的對照。犀牛頭腦比較遲鈍,視覺很差,但嗅覺和聽覺敏銳。一些大型貓科動物,如獅、虎等有時偷獵幼犀,但成年犀牛除人類外是沒有敵人的。有一種犀牛鳥經常伴隨著這些龐然大物,是它們忠實的“小朋友”。這些小鳥經常站在它們身上,啄食犀牛身上的寄生蟲和它們行走時踢起來的昆蟲;另一方面,這些小鳥還起著“哨兵”的作用,稍有異常它們便鳴叫著飛離犀牛身上,使犀牛及時得到“警報”。?
食物
犀牛都是草食動物。盡管白犀牛和黑犀牛都以非洲大草原的牧草為食,但它們的飲食方法卻大相徑庭。白犀牛的上唇很寬,可以吃矮小的草;而黑犀牛的唇比較突出,能采集嫩枝再用前臼齒咬斷。正是由于這兩種犀牛的飲食方法有區別,它們才可以共同生活在非洲大草原上。
印度犀牛除了以草為主食,還吃一些水果、樹葉、樹枝和稻米。爪哇犀牛吃小樹苗,矮灌木和水果。蘇門答拉犀牛主要在晚間進食,它們吃藤條、嫩枝和水果。
分布范圍
所有這5種犀牛都生存在非洲和亞洲溫暖區。白犀牛和黑犀牛都生活在非洲的大草原。黑犀牛過去生活在撒哈拉沙漠南部的非洲地區。如今它們卻分散在非洲中部,南部和東南部。白犀牛主要生存在南部非洲,只有一小部分在非洲中部和東部。而爪哇犀牛則以茂密的東南亞熱帶雨林為家。它們過去生活在從由中國西南到孟加拉再到印尼的大片地區,如今只能在越南和印尼的爪哇島發現它們的蹤跡。而蘇門答拉犀牛也只剩下小部分生活在馬來西亞半島和印尼的蘇門答拉。印度犀牛則生活在印度和尼泊爾的保護區。
繁殖方式
在繁殖季節,一對犀牛可能在一起生活四個月。雌犀每兩年產一頭幼崽,幼崽出生后不久便活躍起來,并一直陪伴母親直到下一個幼崽出生。妊娠期為420-570天。公犀牛7-10歲達到性成熟,母犀牛4-6歲達到性成熟。潛在壽命約為50年。
下級分類
白犀 | 白犀(學名:Ceratotherium simum):體高大,體長3.3-4.2米,肩高1.5-1.8米,尾長僅50-70厘米,體重達1.4-3.6噸,為犀科中最大種,也是僅次于象的陸生大獸。皮膚灰色。頭長,無下門齒。吻大而鈍,故又稱“方吻犀”。鼻端有2個長角,前角長約120厘米,后角長約60厘米,雌犀的角常長于雄犀。分布于非洲南部和中部,棲息于平坦的灌木林。常2-5只成群,群中通常是母犀牛與小犀牛;成年的雄犀牛則多半是獨居,它們會撒尿及散布糞便的方式來標識自己的領域,在爭奪領域時,會互相用角攻擊。但它們比黑犀牛溫和,較不具攻擊性。全年都可進行繁殖。食草。喜泥水浴。視力很差,主要依靠聽覺和嗅覺。奔跑時速可達40千米。數量較少。 |
蘇門答臘犀 | 蘇門答臘犀(學名:Dicerorhinus sumatrensis)體型最小的犀牛,肩高約1米,體長約2米,體重約600千克。也是唯一有豐富披毛的犀牛,幼犀毛量更為豐富。雙角。無門齒。僅產于蘇門答臘島,但曾廣布于印度、緬甸、東南亞至南洋群島,中國在最后一次記錄是1945年在云南思茅用火槍獵殺的。棲息于雨林和山地、苔蘚叢生的沼澤、森林。利用排泄物標示自己的領地(糞便和土地上刮作的記號劃定范圍)。喜愛在泥塘中打滾,可保持涼爽干燥、驅蟲。晨昏等涼爽時段活動,以嫩枝、樹苗和各種野果為食。野生壽命可超過30年。由于人類獵殺和棲息地的破壞,種群數量少于300頭。 |
黑犀 | 黑犀(學名:Diceros bicornis):共有4個亞種。明顯的特征是上唇呈三角形,且具卷繞性,在取食時能用來剝枝條上的葉子。體長3-3.7米,肩高1.2-1.8米,重達1.15噸。雖稱“黑犀”,但體色其實是灰色,是由于其經常在黑泥漿中打滾而成黑色。皮厚無毛。雙角,前角最長可達1.2米。無門齒。是分布最廣、存世最多的一種,有2600頭。分布于非洲東部和南部,北至蘇丹東北部,西至尼日利亞東北部。棲息于接近水源的林緣山地地區。以金合歡等樹葉、灌叢、落地果實和雜草為食。雄犀一般獨自生活,并有一定勢力范圍,用尿液標記領域,驅逐方式是大聲噴鼻和用腳掌拍打地面。全年可繁殖,孕期約半年。人工飼養下,壽命可達45年。 |
爪哇犀 | 爪哇犀(學名:Rhinoceros sondaicus):是世界上最罕見的哺乳動物之一,僅存50-60頭,分布于爪哇島的Udjung Kulon國家公園(數量50-60)和越南的Tien國家公園(越南亞種,數量2-7,但估計可能全為雄性)。體長2-4米,肩高1.5-1.7米,體重1.5-2噸之間。獨角。門齒2對。與印度犀的區別在于后者體型更大,且皮膚更粗糙。 |
印度犀 | 印度犀(學名:Rhinoceros unicornis):分布于尼泊爾和印度東北部。喜歡棲息在高草地、蘆葦地和沼澤草原地區。主要在清晨和傍晚覓食草、蘆葦和細樹枝等。身上有明顯的皮褶,皮上還有許多圓釘頭似的小鼓包,好像披著一層厚厚的鎧甲,但皮褶之間的皮膚卻很細嫩,容易受到蚊蟲叮咬,因而它們幾乎每天都進行泥浴,清除并防止蚊蟲叮咬。體長2.1-4.2米,尾長60-75厘米,肩高1.1-2米,體重2-4噸。雌犀3-4歲成熟,雄犀7-9歲成熟。每產1仔,2月底至4月底出生,孕期約17個月。新生幼犀體長1-1.2米,肩高約60厘米,體重約65千克,幼犀每天可增重2-3千克,約兩歲斷乳。壽命可達50年。 |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08年ver3.1。
極危(CR)——3種;近危(NT)——1種;易危(VU)——1種。
全部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CITES)2019年版附錄Ⅰ。
種群現狀
全世界有25000多只犀牛生活在非洲及亞洲的野外,2000多只在動物園養殖。現存的5種犀牛中,有2種處于幾近滅絕的邊緣,其余3種也處在受威脅狀態。
犀牛的最大威脅是人類。由于國際市場還是對犀牛角有所需求,盜獵者因此可獲得非常高的經濟利益。在中國大陸、中國臺灣地區、韓國和一些東亞國家和地區,犀牛角被制成傳統藥材。阿拉伯國家把犀牛角看作社會級別的象征;在也門和阿曼,犀牛角被用來制作儀式上使用的匕首手柄。
在整個20世紀80年代,許多盜獵者為了利益不惜任何手段,黑犀牛的數量因此而銳減。從1981到1987年,95%的坦桑尼亞黑犀牛倒在了盜獵者的槍下,數量從3000減到100只。由于市場日漸興旺,犀牛總是會處于盜獵的威脅之下。由于人口的增長,犀牛的棲息地日益縮小。在亞洲,因農業和人類定居而對雨林的破壞也正在大幅度地摧毀犀牛的棲息地。人類占據了越來越多的林地,犀牛群特別是亞洲犀牛,被村莊和農場分離。這導致很小部分的犀牛群獨自生活和近親繁殖,基因弱化和出生缺陷。
為了挽救面臨絕種的犀牛,1973年白犀牛和亞洲犀牛都被列入(CITES)附錄一中。黑犀牛直到1977年才被列入。這些行動雖然終結了對犀牛的合法交易,但是黑市交易卻變得興旺起來。
1993年,中國政府頒布禁令,禁止使用犀牛角。中國境內雖然已經沒有了野生的犀牛(中國的最后一只犀牛于1972年因人類獵殺滅絕),因此沒有犀牛種類被列為國家級保護動物。但是作為《國際野生貿易公約》的成員國之一,中國始終支持禁止任何犀牛制品交易的禁令。?
相關文化
犀牛日
每年的9月22日是世界犀牛日。這個紀念日誕生于2010年,由著名的非政府環保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南非辦公室發起,目的是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生態環保活動,強化人們保護犀牛的意識。
銅犀尊
錯金銀云紋青銅犀尊、小臣艅犀尊、戰國錯金銀銅犀屏座、錯金銀犀牛青銅帶鉤、石犀(唐代)、鎏金青銅犀及訓犀俑(西漢)。古物中“靈犀”的變遷,暗合古代犀牛由盛而衰的發展史,無論是光素無紋的小臣艅犀尊,還是精致華美的錯金銀云紋青銅犀尊,古代匠人對犀牛這一動物形象的刻畫無疑非常成功。這說明至少在秦漢以前,人們是有機會近距離觀察和接觸犀牛的。如果沒有親眼目睹和細致描摹,匠人們不可能將犀牛的骨骼、肌肉和體態呈現得如此完美。?
成語
- 犀牛望月
- 心有靈犀
- 犀燃燭照
- 犀頂龜文
- 牙簽犀軸
- 犀照牛渚
- 犀顱玉頰
- 犀角燭怪
- 束貝含犀
- 拽象拖犀
- 拔犀擢象
- 燒犀觀火
- 牛渚燃犀
- 犀舟勁擑
- 犀舟徑楫
- 犀顱玉頰
- 犀柄麈尾
- 犀角燭怪
- 犀帶獅補
- 齒如瓠犀
- 拽象拖犀
- 溫渚然犀
- 一點靈犀
- 燃犀溫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