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形海豹
豹形海豹是食肉目海豹科豹形海豹屬哺乳動物,又稱豹斑海豹、豹紋海豹。通身呈灰色,腹部顏色略淺,頸部為白色且有類似于豹紋的黑色斑點。身體呈流線型,頭部偏大,有強壯且高度發達的前肢。牙齒非常鋒利,上下頜可以張開160度;視覺和嗅覺高度靈敏。雌性一般比雄性大。因全身帶有花斑貌似金錢豹而得名。平均壽命約為7年。
豹形海豹主要分布于南極洲周邊海域,以及澳大利亞、新西蘭、南美洲、非洲最南部及附近島嶼。棲息于沿海、粗糙的冰面上或島嶼上。喜獨居。以魚類、頭足類動物、海里蝦類等甲殼類動物、水生哺乳動物以及企鵝等為食,有時甚至會捕食小海豹。在冰上繁殖,繁殖期一般在10月底和11月。雌性妊娠期9個月。每胎產1仔。雌性妊娠期9個月。
豹形海豹兇猛殘暴,膽大且好奇心強,是南極地區的區猛獵手之一,處于南極食物鏈的頂端。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為二級保護動物。
形態特征
成年體型蜿蜒修長。背部呈深灰色,腹部銀灰色。全身布有或明或暗的斑點。?頭頗大,頭形似爬行類。鼻長。下頜強壯,可大幅張合。犬齒發達;臼齒復雜,具三個顯著的結節互扣,便于篩選磷蝦。
亞成體絨毛厚而柔和,遍布黑斑;具背紋,腹部淺灰色。
大小量度:體長♂2.8~3.3m,♀2.9~3.8m;最大體重♂300kg,♀500kg。?
近種區別
貝加爾海豹 | 豎琴海豹 | 豹形海豹 | 髯海豹 |
---|---|---|---|
最大體長1.4米,但平均體長要小,歐美飼養的個體大致在1.1米左右。 | 體長♂171~190厘米,♀168~183厘米;平均體重♂135千克,♀120千克。 | 體長♂2.8~3.3米,♀2.9~3.8米;最大體重♂300千克,♀500千克。 | 體型大,成體體長2~2.5米,雄性體重250~300千克,雌性可超過425千克。 |
體色較均勻,背部深銀灰,腹為淡黃灰色。斑少,無環狀斑。 | 成體上半身有醒目的黑色斑紋,形如豎琴或馬蹄鐵狀。 | 全身布有或明或暗的斑點。 | 成體灰褐色,上部的顏色較體下面的略深。面部和前鰭肢常為鐵銹色。 |
頭圓。 | 面部寬闊,眼距較近。胡須發育完好。 | 頭頗大,頭形似爬行類。 | 觸須很多,長而密,呈淡色。 |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于有冰山和較小冰川的南極浮冰區。有冰層覆蓋的亞南極群島也能發現它們的蹤跡。
生活習性
獨棲性動物,交配和撫育幼獸時結群。與其他鰭足類相比,它們更偏食恒溫動物。由于陸地上行動笨緩,所以捕食一般發生在水中,企鵝以及其他海豹都會成為它偷襲的對象。但別被其捕食恒溫動物的行為所迷惑,實際上,磷蝦才是它的主食,占據飲食比例的近五成,尤其在其他食物來源匱乏的冬季。豹形海豹有季節性地在企鵝群附近捕食企鵝的行為,但此舉僅限于豹形海豹里的少數,大部分仍傾向于深海覓食。除了磷蝦、企鵝和海豹,它們的食物還包括魚、烏賊、海鳥、甲殼類動物,偶爾會食用鯨魚尸體。
兇猛食肉獸,位于南極食物鏈的頂端,已知的天敵是虎鯨,但很少被捕食。
分布范圍
分布范圍遍布南極大陸邊緣所有海域,遠及南美洲及大洋洲的亞南極浮冰島嶼。
原產地:南極洲、法屬南部領地、赫德島和麥克唐納群島、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群島。
漫游地:澳大利亞、布維島、巴西、智利、庫克群島、福克蘭群島(馬爾維納斯群島)、新西蘭、皮特克恩島、特里斯坦-達庫尼亞群島、南非。
繁殖方式
在水中交配,在冰上繁殖,每胎產一仔。雌性妊娠期9個月。繁殖期一般在10月底和11月。初生幼仔長約120cm,體重能超過30kg。出生后的前四周,母獸會在冰流中撫育幼仔(哺乳期近4周)。此后不久的12月至次年1月初,雌性可再次交配。雄性只管交配,并不撫育后代。
種群現狀
1950年代的種群統計,全球約有100,000~300,000頭豹形海豹(Scheffer 1958)。上限為220,000~440,000頭(Laws 1984)。不過,此類早期估算基于相當有限的樣本數以及過高的推測性,可靠度不佳。根據1968~1983年的航船和空中目擊調查記錄,研究者得出南大洋遠洋浮冰帶約300,000頭的估值數(Erickson&Hanson 1990)。1996~2001年,南極浮冰海豹工程(APIS)的結論為35,500頭(95% CL 10,900~102,600)。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無危物種(LC),2015年評估。?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1988年12月10日生效,鰭足目*所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