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香蟲
九香蟲(學名:Coridius chinensis),又稱打屁蟲、臭屁蟲等,是兜蝽科九香蟲屬中的一種?。九香蟲為不完全變態昆蟲,共有卵、若蟲、成蟲3個蟲態。成蟲體長1.7~1.9cm,寬0.9~1.1cm,蟲體形似六邊形,背面較平,腹面顯著隆起,多為紫褐色,少見黑褐色,微有銅色和油性光澤。前盾片、小盾片和頭部中央稍有綠色反光?。頭部小,略呈三角形?;復眼突出,卵圓形,黃褐色或深褐色,單眼1對,淡黃色或橘黃色;喙有4節?;觸角5節。后胸腹部近前緣區有一對臭腺孔,可釋放臭氣?。卵呈不規則的圓柱形?;剛產下的卵顏色從天藍到暗綠色不等。若蟲共有五齡,約三個月。
九香蟲分布于越南、老撾、緬甸、印度、錫金、印度尼西亞和中國等國家和地區?,棲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氣候溫暖濕潤的河邊山地。冬季常蟄居在江邊或河灘背風向陽、有濕潤泥沙的大鵝卵石下。該物種是植食性昆蟲,其寄主植物包括葫蘆科、旋花科、豆科、茄科等多種植物。但成蟲和若蟲對佛手瓜和南瓜有明顯的偏好?。
在云南、貴州、四川等產量較高的地區,九香蟲被視為一種美味可口的食用昆蟲。在藥理作用方面,九香蟲被報道具有抗腫瘤和改善生殖損傷的效果,此外還表現出抗菌、抗氧化、抗凝血、抗潰瘍、抗疲勞等多種藥理活性。但因其代生活史相對較長,且具有越冬生殖滯育的特性,產卵量也較低,因此人工養殖難度較大。
形態特征
成蟲
九香蟲雄蟲體長1.7~1.8cm,寬0.9~1.0cm;雌蟲體長1.8~1.9cm,寬1.0~1.1cm。蟲體形似六邊形,背面較平,腹面顯著隆起,多為紫褐色,少見黑褐色,微有銅色和油性光澤。前盾片、小盾片和頭部中央稍有綠色反光?。
成蟲頭部小,向前逐漸變窄,略呈三角形。頭部邊緣稍向上卷起,側片長于中片并在中片之前相交,將中片封閉?。復眼突出,卵圓形,黃褐色或深褐色,位于近基部兩側;單眼1對,淡黃色或橘黃色,位于復眼內后側;喙有4節,較短,可伸達前中足基部中間。觸角5節,第1節較粗,圓筒狀,其余4節較細長而扁,第2節長于第3節。第5節紅黃色,有時變為暗紅色。
前胸背板和小盾片表面布有許多刻點和不規則的橫皺,似波紋狀,并在前胸背板和小盾片中央有一條筆直的縱紋貫穿其中。前胸背板發達,前窄后寬,中后部橫向隆起,前半部斜向前方,前緣凹進,略呈“V”字形,側緣較直,略向上卷曲,后緣略拱出。小盾片發達,顯著超過翅爪區長度,長約前翅長度的2/5,前段平直,末端鈍圓,具明顯的橫紋。臭腺孔 位于后胸腹部近前緣區的中后足基部外側,受刺激時釋放臭氣。腹部棕紅色至棕黑色,每側邊每節有一暗黃點與側緣上的黃點一致?。腹部腹面密布刻點及灰白色粉狀物,兩側顏色較深,中央部位常為深紅色。雄蟲腹部具5對氣門,雌蟲具6對氣門。雄蟲尾器端緣弧形,中央弓凸。雌蟲生殖節末端兩側突起,中央為凹陷狀結構?。
前翅革區位于前3/5,為紫褐色;膜區位于后2/5,為暗黃褐色,具密集縱脈。后翅膜質,基部黃褐色,端部暗褐色,具稀疏縱脈。
九香蟲胸部有3對足,足和基節為紫黑色,其中后足最長,中足次之,前、中、后足跗節均為3節,且第1跗節腹面密布淺黃色毛叢。跗節端部具一對深褐色彎鉤狀的爪和一對卵圓形的黃色肉質爪墊。雌蟲后足脛節內側具一長橢圓形灰乳白色凹陷,長約脛節長度的2/5?。
卵
九香蟲的卵呈不規則的圓柱形,兩端平截,中段較粗,略似鼓狀,橫臥排列。卵的長度為1.1~1.3mm,寬度為1.1~1.2mm,高度為1.1~1.2mm。剛產下的卵顏色從天藍到暗綠色不等,孵化前變為土黃色,表面密布白色絨毛。卵殼質地堅硬,表面有網狀紋理和刻點,近中部有一條由較粗顆粒斜繞而成的環圈。卵蓋位于卵的正上方,近圓形,孵化時若蟲從此處破殼而出。
若蟲
若蟲共5個齡期,約3個月,各齡期的形態特征如下表所示?:
齡期 | 體長(mm) | 體形及體色 | 頭側葉 | 觸角 | 腹背 |
---|---|---|---|---|---|
一齡 | 3.0 | 橢圓形,頭及胸背板黑色,腹背棕紅色 | 側葉長于中頁,并在中頁前方分開 | 4節,黑色 | 各節中部有橫形斑,以4~6節最大 |
二齡 | 4.3 | 橢圓形,頭及胸背板黑色,腹背棕紅色 | 側葉長于中頁,并在中頁前方分開 | 基部三節黑色,端節橙紅色 | 腹背1~2節橫形黑斑中斷 |
三齡 | 5.5~6.5 | 橢圓形,頭及胸背板黑色,腹背棕紅色 | 側葉長于中頁,并在中頁前方分開 | 基部三節黑色,端節橙紅色 | 腹背1~2節橫形黑斑中斷 |
四齡 | 8.5~10.0 | 頭及前胸背板暗黃褐色至黑褐色,腹部土黃色 | 頭側葉長于中頁,并在中頁前方會合 | 基部三節黑色,端節橙紅色 | 翅芽伸過腹背第2節前緣 |
五齡 | 11.0~14.5 | — | 頭側葉長于中頁,并在中頁前方會合 | 基部三節黑色,端節橙紅色 | 翅芽伸過腹背第3節前半部 |
棲息環境
九香蟲棲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氣候溫暖濕潤的河邊山地。冬季,它們通常蟄居在江邊或河灘背風向陽、有濕潤泥沙的大鵝卵石下。九香蟲的寄主植物主要包括葫蘆科等瓜類作物,以及多種植物。
分布范圍
九香蟲分布于越南、老撾、緬甸、印度、錫金、印度尼西亞和中國?。
在中國,其廣泛分布于中國中南部,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區?。主要分布在貴州、云南、四川、廣西、安徽和江蘇等地,其中貴州、云南、四川和廣西是其主要產區。
生活習性
覓食行為
九香蟲是植食性昆蟲,其寄主植物包括葫蘆科的佛手瓜(Sechium edule)、南瓜、三葉瓜(Cucumis melo)、葫蘆(Lagenaria siceraria)、黃瓜(Cucumis sativus)、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絲瓜,旋花科(Convolvulaceae)的番薯(Ipomoea batatas),豆科(Fabaceae)的豇豆,茄科(Solanaceae)的茄子和辣椒(Capsicum annuum)。成蟲和若蟲對佛手瓜和南瓜有明顯的偏好?。
成蟲和若蟲均有聚集取食的習性,尤其是1~3齡期若蟲通常以數頭至幾十頭聚集在一處取食。成蟲喜歡在瓜莖上吸食,偶爾也會在瓜葉上吸食。初孵若蟲多在蔓裂處和腋芽上,高齡若蟲和成蟲則多集結于瓜蔓基部、卷須、腋芽和葉柄上取食,棲息在卷褶的黃色枯葉內。
晴天時,成蟲主要在上午、下午16:00以后和晚上取食,陰天則全天取食。
聚集行為
九香蟲在生命過程中具有聚集現象,包括越冬聚集和取食聚集。越冬聚集時,九香蟲聚集于石縫、瓦礫等處,數量從幾只到幾十只不等。取食聚集則表現為從一齡若蟲到成蟲均會聚集取食,通常集中在葉片背部和植物幼嫩的莖稈等處。由于九香蟲具有刺吸式口器,大規模發生時,其聚集取食會對農作物造成較嚴重的危害?。
趨光行為
九香蟲具有明顯的負趨光性,其越冬和交配均選擇避光陰暗的場所。如果在九香蟲交配或越冬的場所增加光源刺激,九香蟲會逐漸轉移至背光面。但低齡若蟲對光的敏感性不及成蟲。
假死行為
九香蟲成蟲具有假死性。在取食過程中若受到驚擾,會立即停止取食。在氣溫較低時,成蟲和若蟲會迅速爬離或假死墜落;在氣溫較高時,受到驚擾的成蟲多會展翅飛走,但通常只飛行數米便降落。
越冬行為
九香蟲成蟲具有越冬滯育行為,滯育期長達7~8個月?。每年10月份左右,九香蟲成蟲開始在河灘鵝卵石下、土壤沙土塊下、枯枝落葉和瓦片等隱蔽場所中群聚越冬。越冬成蟲通常會在原先取食的寄主植物附近尋找合適的越冬場所,同類型的越冬場所越靠近原先栽種寄主植物的位置,越容易找到越冬成蟲。
越冬成蟲偏好能遮風擋雨、干燥且弱光的環境。越冬期間若天氣轉暖,偶爾有成蟲會爬出越冬場所在附近活動?。越冬成活率一般在95%以上。翌年立春后,當日最高溫度達到25~28℃并持續半月以上時,九香蟲便陸續結束越冬?。
生長繁殖
九香蟲為不完全變態昆蟲,共有三個蟲態,包括卵、若蟲(5 齡)和成蟲?。其一年發生一代。完整的生活周期包括成蟲在枯枝落葉下或石縫中越冬,第二年的5月上旬開始交配,而5月中旬至7月上旬是交配產卵的高峰期,該過程會持續至8月上旬?,從6月中旬到8月中旬陸續孵化出若蟲,而越冬成蟲則會從5月下旬到8月下旬陸續死亡。新一代若蟲會在7月下旬至9月下旬羽化為成蟲,而新一代成蟲則會從9月中旬至10月上旬陸續從寄主植物上遷移到越冬場所,進入冬眠狀態。
繁殖方式
交配
九香蟲的雄成蟲會主動追逐雌成蟲進行求偶。一旦找到求偶對象,雄蟲會反復用觸角觸碰雌蟲的腹末,整個過程一般持續數分鐘。如果雌蟲沒有交配意向,會短暫停留后迅速爬離,但雄蟲通常會繼續追求,嘗試數次未果后才會離開,尋找新的求偶對象。如果雌蟲有交配意向,則會待在原地不動,等待交配的開始 。交配前的九香蟲
交配開始時,雄蟲會爬上雌蟲背部,慢慢調整體向,陽具伸出,嘗試將其插入雌蟲體內,但通常需要多次嘗試才能成功。交配時,雌蟲位于上方,雄蟲位于下方,雌雄成蟲均具有多次交配的習性。
交配通常從5月上旬開始,5月中旬至7月上旬是交配的高峰期。交配可全天進行,但早晚時段交配數量較多,中午至下午交配數量較少。交配持續時間不一,約為1.1~42.0小時不等。
交配開始的主導權在雌蟲,結束的主導權在雄蟲。當雌蟲想要結束交配時,會左右搖擺身軀,并用后腿對雄蟲的腹部進行蹬踹,有時還會釋放刺激性的防御物質,但只要雄蟲不愿結束交配,交配仍將繼續?。
九香蟲交配產卵具有一定的規律性,一天中的交配次數近呈“V”形,一天有兩個交配高峰,主要在0:00-2:00和20:00-22:00;交配次數越多,交配時間也會隨之延長?。
產卵
在自然條件下,九香蟲喜歡將卵產在佛手瓜和南瓜的葉腹面和莖干上。在室外建立的近自然種群中,大多數卵也會被產在盆栽南瓜的葉腹面和莖干上,但也有少數卵會被產在紗網、雜草和其他雜物上。產卵時,雌蟲將尾部靠近產卵物體表面,大約每2~4min產下1粒卵,每產完1粒卵雌蟲都會先用后足跗節拍打另一后足脛節內側的長橢圓形斑塊3~7次,之后再同時用1對后足跗節左右拍打卵的兩側數次,然后再換另一后足跗節拍打另一側后足脛節內側的長橢圓形斑塊,如此交替重復拍打數次。九香蟲的卵呈單行排列,雌蟲每次產卵24~36粒,多數為24粒?。一般隨產卵物體縱軸排列 。
生長特性
卵一般在一周內孵化,孵化時若蟲從卵的正上方破殼而出。一般在下午孵化。孵化后的若蟲臨近脫皮時需要靜止一段時間,脫皮后短時期內不進食不活動。低齡若蟲主要在葉背面的葉脈上取食,隨著齡期的增加,逐漸向葉柄和藤蔓部轉移。
若蟲共分為5齡,若蟲期約為3個月。其中1齡約為16~21天,2齡約為9~15天,3齡為9~12天,4齡為25~30天,5齡為21~23天。5齡若蟲一般在8月份羽化為成蟲,直至次年6、7月份成蟲完成交尾后開始陸續死亡。成蟲的壽命一般為320~350天。
人工養殖
九香蟲的代生活史相對較長,且具有越冬生殖滯育的特性,產卵量也較低,因此人工養殖難度較大。
養殖方式
根據養殖規模和食物供應量的大小,可以選擇小規模籠養殖或田間網養殖。小規模籠養殖是利用竹木或鋼材搭建立方籠架,然后用尼龍紗網嚴密封罩。籠內種植南瓜等葫蘆科植物,供九香蟲吸食其汁液。田間網罩養殖則是在田間搭建大棚,用尼龍紗網嚴密封罩,棚內種植葫蘆科植物,供九香蟲食用?。
養殖方法
一般采取放養的方式,以每平方米100只的密度放養捕捉到的九香蟲成蟲。在網罩內,讓它們自行取食植物汁液,并完成交配、產卵等生命周期。九香蟲以成蟲越冬,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陸續進入冬眠。在此期間,需在籠內放置石板或水泥板,并保持地面濕潤,為成蟲提供越冬環境。同時,在板上鋪放稻草進行保溫。需注意防止農藥的污染,因為九香蟲對各種農藥較為敏感 。
疾病及天敵防治
九香蟲很少發生病害,但要保持場地的清潔衛生,并在成蟲冬眠前進行徹底的消毒。其主要天敵是螞蟻和蜘蛛,如發現螞蟻或蜘蛛,應立即采取措施將其消滅。
采集加工
每年10月份,當老熟的若蟲羽化為成蟲后,可捕捉并加工成商品。捕捉后,將活蟲放入瓶罐內,灑入白酒使其悶死。或將成蟲裝入布袋中,置于沸水中燙死,然后晾干保存。保存時需注意防止蟲蛀和霉變,以免影響藥材品質。
近種區別
九香蟲與小皺蝽相似,常被誤認,兩個物種的主要區別如下表所示:
九香蟲 | 小皺蝽 | |
學名 | Coridius chinensis | Cyclopelta parva? |
分類 | 九香蟲屬? | 皺蝽屬? |
形態特征 | 蟲體較小皺蝽略大?,微有銅色光澤;前胸背板及小盾片表面有許多不規則的橫皺,多少平行;前翅膜質部分的翅脈平行? | 蟲體較小,無銅色光澤;前盾片和小盾片上多橫走的細微皺紋,小盾片基部中央有紅黃色小點;前翅膜質部分的翅脈呈網絡狀分布 |
粉末特征 | 無毛窩? | 周圍體壁碎片通常為檸檬黃色,且常具黃棕至深棕色小孔洞樣釋紋,其上的毛窩為黃棕色,毛窩邊緣有時呈深黃棕色,或毛窩為深棕色至黑色,有時呈橢圓形,毛窩直徑25~60~101μm? |
主要價值
經濟價值
九香蟲是中國重要的資源昆蟲,被廣泛應用于傳統藥用和食品方面。自2010年以后,九香蟲的價格持續上漲。2010年至2012年間,價格上漲至每千克260元左右;2015年達到350元每千克,而2016年又上漲至650元每千克。根據2018年的數據顯示,九香蟲的價格穩定在每千克700元左右?。
食用價值
九香蟲富含豐富的營養物質,主要包括蛋白質、脂肪酸、維生素以及多種微量元素等。其體內粗蛋白質含量高達44.3%,由18種氨基酸組成,其中絲氨酸(Ser)和蘇氨酸(Thr)含量較高。粗脂肪占比為53.0%,其中不飽和脂肪酸占57.1%。此外,九香蟲還富含人體必需的維生素,如維生素A、維生素E、維生素B1和維生素B2,其中維生素A含量較為突出,達到214.4mg/kg。此外,九香蟲還含有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如鐵、銅、鋅等?。
在云南、貴州、四川等產量較高的地區,九香蟲被視為一種美味可口的食用昆蟲,這些地方,甚至流傳著“一碟九香屁巴蟲,勝過佳肴滿蒸籠”和“有錢吃鹿茸,無錢吃打屁蟲”等諺語。
藥用價值
中醫認為,九香蟲的干燥全體可入藥,其性溫,味咸,具有理氣止痛、溫中助陽的功效?。
在藥理作用方面,九香蟲被報道具有抗腫瘤和改善生殖損傷的效果,此外還表現出抗菌、抗氧化、抗凝血、抗潰瘍、抗疲勞等多種藥理活性。在臨床上,九香蟲常與其他藥物配伍使用,主要用于治療胃病(如胃脘痛、胃炎、胃潰瘍)、婦科病(如子宮內膜異位癥、慢性盆腔疼痛、原發性痛經、乳腺小葉增生、不孕等)、男科病(如前列腺炎、早泄、陽痿、不射精、腎虛不育、功能性勃起功能障礙等)、腫瘤及癌癥(如胃癌、肝癌、血管瘤等)以及各類疼痛。此外,九香蟲還用于治療支氣管炎、膽固醇沉積癥、神經衰弱、腸梗阻、小兒遺尿癥等疾病。
九香蟲的復方包括內異痛經靈湯(治痛經)、脫膜湯(子宮內膜異位癥)、烏龍丸、海馬湯(治陽痿)、通絡亢痿湯(治功能性勃起功能障礙)、九香巖(治癌痛)、寧痛丸(治慢性肝炎之脅痛)、健脾益胃湯(治胃病)等。根據臨床用藥經驗總結,九香蟲具有溫補、行走攻竄、通達經絡、溫中助陽、柔肝理氣而止痛的作用?。
危害與防治
主要危害
九香蟲成蟲和若蟲以柑橘、桃、油桐、文旦、竹等林果木為食,利用刺吸枝葉汁液為生。當它們刺吸瓜莖時,會導致組織液滲出,并在傷口處形成膠質顆粒物。受到九香蟲吸食為害的瓜葉會逐漸變黃,如果蟲量較大,則整株植物可能在數日內萎蔫枯死。
防治方法
防治九香蟲為害的方法包括農業和化學兩種。農業方法包括傍晚時分將尿浸泡過的稻草插入園中。化學方法則是噴灑稀釋液中的吡蟲啉可濕性粉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