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鬣羚
臺灣鬣羚(學名:Naemorhedus swinhoei):是牛科、鬣羚屬動物。頭體長80~114厘米,肩高50~60厘米,尾長70~120毫米,體重17~25千克。體型較小,更像斑羚而不像大陸的鬣羚,毛褐色,鬃毛較大陸的鬣羚短,但更加豎立,有一淡奶油色斑從頦延伸到喉部,角比大陸的鬣羚小而纖細。
棲息于沿中國臺灣主要山脈海拔1000~3000米之間的崎嶇森林和巖坡地帶。善于奔跑和跳躍,經常單獨出沒,晨昏活動頻繁,食物包括青草種子和植物嫩葉等。分布于中國臺灣。
形態特征
頭體長80~114厘米,肩高50~60厘米,尾長70~120,體重17~25千克。
體色以黑灰色為主,背頸中央有黑色條紋,下頜為淡黃色,有黃褐色的喉斑,腹面的顏色較淺,四肢的顏色卻較深而黑。體毛粗糙,但顯密實。雌雄均有角,生于頭的前部,角短而尖,直接向后伸出。吻鼻部裸露,眶下腺明顯,耳朵狹長。四肢強健,尾巴較短。?
近種區別
臺灣鬣羚體型較小,更像斑羚(Naemorhedus goral)而不像大陸的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毛褐色,鬃毛較大陸的鬣羚短,但更加豎立,有一淡奶油色斑從頦延伸到喉部,角比大陸的鬣羚小而纖細。?
生活習性
棲息于沿中國臺灣主要山脈海拔1000~3000米之間的崎嶇森林和巖坡地帶。善于奔跑和跳躍,經常單獨出沒,晨昏活動頻繁,食物包括青草種子和植物嫩葉等。吃草、樹葉、嫩枝和一些果實。通常獨居,以巖石作掩蔽。
特別喜歡佇立在視野良好的懸崖之巔,向四處瞭望。它善于奔跑和跳躍,非常靈活,跳躍的高度可達60多厘米,奔跑的時速為80公里,能在碎石崖坡上用粗短的后腿用力一蹬,便可前后腳同時離地,凌空飛躍起來,然后前蹄輕巧而穩當地落在地上。這是因為它不僅具有良好的視力與平衡感,而且擁有擅長在峻巖峭壁行走的副蹄,在攀巖時可以利用副蹄緊緊地抓住地面,以堅硬的主蹄支撐著體重,蹄緣柔軟富有彈性的角質層又能增加附著力,所以從來不會因失足而從懸崖峭壁上掉入萬丈深淵。性情比較剛烈,遭到襲擊后常與對方搏斗。他們也是爬樹高手,具領域性,會以其眼前之眶下腺所分泌之腺體涂抹于樹枝或凸出的石塊上作為標記。
分布范圍
臺灣鬣羚僅分布于中國的臺灣省。從200米的低海拔地區到玉山南峰、南湖圈谷和雪山圈谷附近等高海拔地區都有分布。?
繁殖方式
臺灣鬣羚在9~10月發情交配,發情周期為20天左右,每次持續時間為2~4天。這時雄獸食欲減退,鳴叫,頻頻排尿追逐雌獸,并且常用前腳觸摸雌獸的后腿。達到高潮時,雌獸主動叉開后腿,稍微下蹲,雄獸則舉起前肢,一躍而上,交配時間為20~40秒,有1~2次沖動動作。雌獸的妊娠期為7~8個月,次年5~6月生產,每胎產1仔。哺乳期為2~3個月,2~3歲性成熟。壽命大約為15年。?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瀕危(EN)。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Ⅰ級。由于棲息地遭開發與捕獵,族群受到嚴重威脅,中國臺灣于1972年起已全面禁獵,并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將臺灣鬣羚列為珍貴稀有的保育類動物,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Ⅱ級保育類動物。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一級。
瀕危原因
森林采伐、棲息生境破壞及獵民捕獵是導致臺灣鬣羚瀕危的主要原因。
保護措施
加強種群數量和分布的調查工作,為采取適當的保護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保護好它們現有的生存環境,在保護區內更應杜絕砍伐林木現象;
對非法偷獵臺灣羚者,應及時依法懲處;
增建一些以保護臺灣鬣羚等珍稀野生動物為主的自然保護區。